江西省高校第一个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硕士点的研究生们集体“自编、自导、自拍、自演、自制”的24集电视连续剧《聚沙》日前由南昌大学影视艺术研究中心/胡辛工作室全部摄制完成并通过审查,将于2007年“五一”黄金周(5月1日~5月6日)由中国教育电视台卫星频道(CETV1)播出。
这部24集的校园青春剧《聚沙》主题深邃而贴近现实,叙事曲折而流畅、表演淳朴而自然,它以青春气息、地域特色、原创意识、文化品位将创下中国高校影视学科建设发展史和中国电视剧制作史上的一个新纪录。
一次充满热情的创作
作为国内高校推出的第一部以当代研究生生活为题材的校园青春剧,《聚沙》不失为一次有价值的尝试。研究生们对于创作,充满热情。他们来自天南地北,绝大多数都是从校门到校门,或是工作不久又重回校园,拾起书本。长期的校园生活,使他们的创作兴趣着眼于挖掘与表现自己对于大学生活的体验、感悟与思考。在此基础上,这些年轻人更是把视野从校园扩展到社会,把一己的生活体验与所处社会的变迁、所处时代的发展相结合,把他们对各自成长中的困惑,对复杂社会的认识与理解,对教育的思考,对生命的思索,对情感的追求,等等都一一写进剧本中。在剧本的写作中,学生感到了自我的真实存在,在情感的自由滑翔中揭下自我的面具和一切伪装,把真实的生活体悟都放在了剧本里。
《聚沙》的主要人物是四男四女,八个电视艺术学专业的研究生,在他们内心情感的澎湃和现实事件的扑朔迷离之间展现出一个充满亲情、友情、爱情、师生情的丰富而开阔的表现人情与人性的艺术领域。这些稚嫩又复杂的年轻学生对属于他们的生活进行着充满疼痛与欣喜的抚摩,里面夹杂着身世之迷、少年气盛、往事风云、爱恨别离……他们的言说或许并不深刻,但却是一次次真诚的表达,表达对生命的关爱,对生活的理解。
两门专业课程的全新改革
韩国青春偶像剧跨文化传播的巨大成功,使人感到困惑,也促使南昌大学影视艺术研究中心的师生们进一步思考: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正是带着这些思考,他们在两门广播电视艺术学研究生专业课程《影视编导》和《毕业创作》的教学过程中,不断鼓励影视编导方向的研究生们创作影视剧本。剧本,乃一剧之本。剧本能否成功编织好大量体现青春视角的叙事元素,将直接决定着未来整部电视剧的结构与情节设计是否能够充满活力和意趣,进而满足观众的审美愉悦心理和收视期待心理。
学生的写作能力参差不齐,最终在他们创作的剧本基础上,由有着丰富编剧经验的作家胡辛教授指导,经过系统梳理后,一部名为《聚沙》的电视剧剧本便逐渐成型。学生们纷纷表示要把纸面文字化作荧屏光影本身的艺术魅力来赢得更多人的青睐,把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真正运用到电视艺术创作实践中去。
该剧的策划和导演是江西著名作家、蝉联两届“女性文学奖”、2005年当选“中国十大优秀传记作家”称号的南昌大学教授胡辛女士。她早在1983年就以处女作《四个四十岁的女人》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即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后一发不可收,涉小说、传记、影视文学、散文随笔和理论研究等多种形式。至今已出版书32本。其作品翻译成英文、日文,文学作品在海峡两岸出版。由胡辛任编剧、主创之一的28集电视连续剧《蔷薇雨》热播大江南北,电视专题片《瓷都景德镇》和《千里踏访颂师魂》分别获得“中国电视二等奖”和“中国教育电视二等奖”。
大学进军文化产业的尝试
电视剧艺术一直是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研究的重要对象,而且高校学生拍摄电视剧,也非从这里开始,近几年也已经是越来越多,但是,从前期到后期整个过程都由学生担纲主创人员,并且出手就是一部24集的电视连续剧,这在国内还是第一次。特别是在当下一集电视剧的生产制作动辄要花费六七十万元的市场化背景下,普通综合性高校的影视专业能否培养出合格的影视生产、制作的专业人才,《聚沙》也许还没有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但是南昌大学影视艺术研究中心正以自己的教学改革试图回答这个问题。
名家效应和原创意识使得这部经费全部由老师和学生自筹的电视剧,连同拍摄制作过程中的种种艰辛从一开始就引起了省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中国广播影视、江西卫视、江西日报、大江网、新华网、新浪网、中青网、北青网、银河网、南昌日报等省内外30余家媒体都从不同角度做了报道。这些新闻媒体对南昌大学影视艺术研究中心/胡辛工作室师生的创作胆识和创作才华都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部开国内先河的电视连续剧将对南昌大学的影视学科建设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并将成为宣传南昌大学的又一个亮丽窗口和南昌大学进军文化产业领域的新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