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纷纷对硕士研究生实行或试行两年制培养模式。时隔数年,部分高校悄悄地全部或将一批专业又改回了“三年制”。对此,学生老师看法不一,但很多学生深为此番变动而困扰。
时下,教育领域的每一次变动都如石投水,激起层层波纹。这既是因为当事各方基于现实的考量,也在于作为百年大计之本的教育,往往会在社会整体结构中引起蝴蝶效应。普及率并不高的硕士研究生教育,亦不例外。
硕士研究生学制,究竟应该是三年还是两年?有观点认为,基于国际惯例,我们的硕研学制应缩短,这也是当年许多高校纷纷“改制”的支撑论据之一;也有人认为,不能盲目与国际接轨,考虑到我国的本科教育普及率和国情,学制不能缩短,这其中不乏来自教育主管部门的声音。还有论者在就业、教学质量等层面展开争鸣。
事情总是越辩越明,对学制问题展开充分讨论有益无害。学制实践层面的任何调整,都应该基于充分论证、通盘考虑,并持有足够的审慎和理性。然而,仅不过5年时间,尚未形成对学制长短的有说服力的评估,诸多高校又回到“三年制”的起点,这让人很难相信当初的“改制”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此外,还不应忽视的是,硕研教育一直明确是2~4年的弹性学制,高校可根据学校、专业和师生的实际进行调节。但是,诸多高校犹如跟风似的学制兜圈,从研究型到应用型再到研究型的摇摆不定,也让人对一些高校有明晰不移的教育目标抱有怀疑。
客观地说,当年诸校缩短学制的初衷是良好的,近年来高等教育人才与社会需求的错位,一直为人们所诟病,学制的更改应是对于这种现实的应激反应。但是,这种错位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体制性、结构性问题,病根早在中小学教育模式就已埋下,单靠硕士乃至博士阶段的学制微调,未必能有多大作用。现实中,不少企业招聘时仍青睐三年制硕士,便可资佐证。
另一方面,就业形势的严峻,或许是高校变更学制的最大动因,事实上,不少研究生反对将两年制变回三年制也正因于此。毕业生出于就业的短期利益考量固然可以理解,但学制表象背后的战略性、全局性的教育目标,却不能因此摇摆、骑墙。何况目前也没有证据表明,读两年就一定比读三年更容易就业,倒是除去公共课以及找工作的时间,两年制的弊端甚于三年制却是一目了然的。
世上没有世外桃源,高等教育人才总要与社会发生联系,只是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研究型、实用型目标的选择取舍,而在于一旦确定了就不能摇摆骑墙、变无常势。就业压力、与社会需求适应等因素,在发达国家也普遍存在,但没有听说美国哈佛,英国牛津、剑桥,法国巴黎高师等致力于培养高端精英的大学,轻易变动自己的教育目标和育人理念,倒是这些学校的掌门人在不同场合总提到,“大学要坚持、独立,不能为外界变化所动”等类似言辞。
因此,研究生学制等技术问题可以讨论,但高校的教育目标却不应骑墙。如今,不少高校提出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那么不妨从坚定不移地贯彻教育目标、提升教育质量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