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志大学生到哪里都可以有所作为。安徽科技学院学生王中华毕业后就选择了重返“农门”,在蘑菇种植业上闯出一片天地。图为王中华(右一)和同学一起手捧自己亲手种的磨菇,欣喜若狂。 吴明摄
“为什么上大学?”这个看起来似乎很简单的问题,却常常令人感到迷惑……
重庆7所大学近日开展的相关调查显示:30.5%以上的大学生认为,上大学的首要理由是“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好工作”,居各项选择的首位;32.5%的父母为孩子选择上大学的首要理由,也是“找一份适合的好工作”,同样居各项选择的首位。
大学生作为风华正茂的青年人,理应对未来充满理想、信念与激情,可他们上大学的理由却选择“找一份好工作”。年青人上大学趋于现实功利的背后,是无奈,是面对当下巨大就业压力的一种妥协。
上大学的目的 是为了找工作
调查数据表明,在上大学的首要理由中,选择“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好工作”、“有车有房的现代白领生活”以及“较高的权势和社会地位”等现实功利目标的人达44%,其中“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好工作”占30.5%;家长的选择与大学生的选择基本相同,现实功利和自身利益目标成为父母为孩子选择上大学理由的综合取向,占49%。
年级越高,大学生选择上大学理由的首要取向越趋于现实功利和自身利益。
参与调查的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团委书记孙楚航认为,刚踏进大学校门时,新生们大多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然而,随着年级升高,以及对现实认知的不断加深,大学生的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大四年级要应对毕业后的就业压力,这期间,如果缺乏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会随着外界的影响越来越趋于现实功利和自身利益。
孙楚航说,西南大学有一位同学,大一刚入校时,曾立志将来成为一名研究地质地貌的科研工作者,并且准备本科毕业后继续深造读研究生。但到大三时,他发现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即便研究生毕业,仍有可能找不到较为理想的工作,加之家中的经济压力重,所以,他决定放弃考研,先找一个中学任教,以后有机会再继续深造。这位同学上大学的理由,也就由大一时的“为文化传承和科学研究事业贡献力量”变成了“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好工作”。
就业压力 让大学生焦虑
据了解,今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总计495万人,而且,历年来毕业离校,眼下还没有就业的大学生还有不少。严峻的就业形势,让大学生感到压力不小。
小王是来自重庆郊县的一位大学生。他说,从进大学校门开始,自己就陷入一种焦虑,即对毕业后是否能找到一份好工作而感到焦虑,毕业前夕,这种焦虑到了令人“抓狂”的地步,好不容易找到一家有意向的单位实习,却发现有七八个人在竞争一个岗位,而且他们个个优秀。
重庆警方近年曾破获一非法传销组织,来自河南、湖北、山西、河北、江西、山东、云南、四川、河北等10多个省的2000多名大学生放弃了学业,沉迷非法传销。其中,80%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很多是因为找工作被传销组织“拉拢”入会的,有的学生已经办理了休学手续,有的是未经请假私自出来,并长期不与学校联系。
一位来自湖北的大学生面对警方表示,现在的大四学生为了找工作,全国各地满天飞,常常是“饥不择食”,一听说哪里有就业机会,路途再远也会跑去试一试,被骗上当的事时有发生。
参与调查的师生认为,造成大学生上大学理由的取向趋于现实功利和自身利益目标的原因,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其一,是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日趋多样化,与此同时,高校学生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其具体表现为价值取向功利化、注重自我价值、重物质利益等。其二,由于现实压力大,导致大学生价值观的偏差。现在的大学生已经不再是“天之骄子”,他们必须面对就业压力,以及毕业后激烈的竞争,很多同学还要面对家庭经济困难所带来的求学压力,他们承载着父母、亲人以及师长的期望,如果不能及时疏导他们的心理压力,很容易造成他们在求学价值观上的偏差。
寻求理想 与现实的结合点
记者了解到,选择上大学的目标是为了家庭、社会、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大学生不少。其中,把“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作为上大学首要理由的占29.5%,选择“为文化传承和科学研究事业贡献力量”的占12%。不少接受调查的大学生表示,虽然现实很严峻,但是只有寻求理想与现实的结合点,才能真正走向成功,实现自我价值。
不仅如此,一些高校的领导意识到,绝不能让大学生在现实压力中迷失自我。为此,西南大学近期开展了“反思:我们为什么上大学?”的主题学风教育,其强烈的反响远远超出了主办方的预期。这期间,无论是校园内的网络、报纸、广播、社团活动、“两课”课堂,还是食堂、寝室、公共场所……随处能听到大家的“热议”。此次调查,还为大学生提供了一次“梳理过往、反思人生”的契机,同时,也为大学生“审视当下,唤醒上大学的初衷”以及“重新调整人生航向”提供了一种可能。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的负责人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时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教育”的时代。上世纪80年代每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只有二三十万人,如今已达四五百万人,总计数量增长了几十倍。因而不可能每个大学生一毕业就进大机关、大企业、大单位,很多人要从基层干起,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家长要适时调整对孩子的就业期望,不要看不起基础性的岗位,否则,就有可能不恰当地影响孩子的就业。
此外,全社会应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观念,学生、学校、家长、社会、媒体也应当树立这样的观念。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在“大众化”条件下,应认可“大学生不仅什么工作都可以做,而且什么工作也都能够做好”的理念。
重庆高校教育工作者指出,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靠大学生自身、学校、家庭和社会一起努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以及道德观念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社会各界应当本着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态度,积极关心青年大学生的成长,为他们逐渐走向成熟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