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外租房是与非 禁租令解不解禁都尴尬

 您现在的位置: 考博信息网 >> 文章中心 >> 新闻资讯 >> 正文 大学生校外租房是与非 禁租令解不解禁都尴尬

考研试卷库
大学生校外租房是与非 禁租令解不解禁都尴尬

 早在2004年,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高校学生住宿管理的通知》,“原则上要求”不允许高校学生在校外租房居住,对极少数确实需在外租房居住的学生,要经本人和家长双方签字报学校备案。

    不过400多天的2005年,议论还没有平息,教育部又下发新的“住宿管理通知”,这次却没再提及“禁止大学生校外租房”。

    但是关于大学生校外租房问题的讨论,并没有就此结束。

     07学年即将到来,教育部日前发出大学生校外租房“禁租令”,要求从2007级新生开始,各地高校原则上不允许学生自行在校外租房居住。 

    尽管大学生住宿条件日益改善,但仍有不少学生在校外租房居住。“禁租令”行得通吗?

    而对于大学生校外租房问题,各方都有不同的看法

 

    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是大多数学生的“理想”。


    大学生讲述校外租房的4大理由

    面对教育部关于“高校学生原则上不允许在校外租房”的声明,学生们不以为然 

    时下,为了追求“个人的自由活动空间”,不少大学生喜欢在校外租房。不可否认,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校外租房居住是否安全,自然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日前,教育部表示,原则上不允许高校学生自行在校外租房居住,在学生群体中又掀起了不少的波澜。为此,记者走进了部分大学生的“家”中,听他们讲述在校外租房的点点滴滴。

    校外租房,他们都有理由

    日前,教育部表示,严格校外住宿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原则上不允许学生自行在校外租房居住,“对特殊原因在校外租房的学生,要履行相关备案手续”。这里的特殊情况主要是指“对在校内宿舍和公寓安排确有困难。”此外,2007级及以后的新生要保证按班级住宿,其他年级在校生没有按班级住宿的,要制定计划,在3年内逐步实现按班级住宿。

    据了解,这是教育部2005年对高校学生校外租房问题上稍微“松口”后的又一次政策回归。那么,为什么还有部分学生倾向于校外租房?就此问题,记者对惠州学院的学生进行了专访。

    记者调查发现,在校大学生搬出集体公寓,自己租房居住的比例正逐年加大,能够“自由”生活似乎是很多大学生的向往。学校的教师村、学校附近的公寓,成了学生祖房的好去处。

    理由1为了考研“谢绝一切干扰”

    参加完2007年研究生复试的小莹,对于教育部的禁令有点不以为然。她告诉记者:“我觉得宿舍里实在太吵了,每天我的学习时间都要受到限制,还要处理宿舍里的各种关系。我并不是一个爱交际的人,我只想安安静静地读我的书,在外租房可以让我有更多时间学习。”据悉,像小莹这种为了考研图安静而租房的学生占了绝大多数。

    今年中文系大三的小芬也想加入“考研族”。“往年的师兄师姐考研时都喜欢在校外租房子,图个安静。特别是考研准备进入了冲刺阶段,更是忍受不了别人的干扰。”她说,虽然这在经济上是一项额外支出,但是有利于自己实现考研目标,因而是值得的。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尽管学生们大多认为学校的集体公寓条件比较好,但是往往住的人比较多,4~8人共处一室,彼此作息时间、学习习惯不同,难免相互干扰。况且现在学生学习压力普遍比较大,经常要参加各种资格认证考试,学校图书馆、阅览室都太过拥挤,因此远不如“偏安一隅”,自己单独租房居住,从而谢绝一切干扰,专心复习备考。

    理由2性格不合“惹不起躲得起”

    “在宿舍里,感觉自己被别人排挤,生活一点也不高兴。”今年大二的小钟诉苦说,因为上铺的舍友经常在别人面前说她的小道消息,现在大家的关系闹得很僵。“艰难地熬过了一个学期,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下学期一定要搬到校外去。自己一个人多自由,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不用看旁人的脸色。”小钟说。

    惠州学院心理专家金老师表示,学生同住很可能在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等方面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差异,因而在集体生活中往往难以相融,甚至容易产生一些矛盾纠纷。因此,由于性格不合要求更换宿舍的学生很多,更有一部分的学生要么是不善于处理同学关系,要么是不习惯于集体生活,而选择在外面租房住。他们怀着“惹不起,躲得起”的心态避而远之,在校外租房营造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天地和自由空间。

    理由3在外兼职“晚归不太方便”

    “少了宿舍管理员的约束,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而且也不必顾虑同宿舍人的想法,音乐想放多大就放多大,晚上想几点回家就几点回家。”电子系的男生小伟毫不迟疑地说。他告诉记者,因为要在外兼职,总是要加班,回来都已经很晚,怕影响别人休息,因此他选择在校外租房子,“第二天清晨,又不怕被人从睡梦中吵醒。”

    而下学期就进入大四的经管系学生小许表示:“大四早已没课,忙于在市区找工作、实习,但是学院却在郊区新校区,我为什么不能找离实习地点近的地方租房?”

    采访中,记者发现,出于经济上的考虑,利用课余时间在外做兼职、实习的大学生,因为上下班时间限制,在学校住宿十分不便,就选择了在外租房。其中,他们有的还明确表示不习惯学校严格的公寓管理制度。

    理由4学生恋人“享受二人世界”

    “自由自在地生活,在校外租房过我们的日子。”记者发现,在外租房的还有个别甜蜜恋人。他们表示纯粹图生活自由方便在外租房,平时在学校住,周末就在营造好的“小巢”里共度“二人世界”,拍拖一年的小苏悄悄地告诉记者。

    据了解,学校都有自己的规章制度,学校集体宿舍更不允许男生进入女生宿舍,也不适合于这些同学“过自己理想的生活”,因此在外租房居住是他们最好的选择。

    各方声音

    学生反对中立各执一词

    学生对社会上存在的反对之声自有看法。记者在惠州学院的宿舍里对30位学生做了随机调查。其中,有7位同学认为,学校硬件资源紧张,食宿条件差,根本不能满足他们多元化的要求。在外租房只要注意安全问题,不耽误学习,利大弊小。

    那么,如何看待自己身边的同学搬出学校集体公寓到外面租房居住呢?绝大部分同学都比较中立,认为这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对此,他们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毕竟这是一个追求个性、崇尚自我的时代,作为一名大学生,无论是从年龄上来说,还是从他们的社会生活经验上来说,他们自己完全有权利选择理想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他们也完全有能力解决自己面临的各种问题。

    政法系的小廖也表示,集体生活的确可以培养自己的群体意识和提高自己与人相处、交往的能力,有其积极性的一面,但是大多数同学租房也有其合理的一面,因此学校实在没有必要将他们管得那么死,相反应该多给学生一点自主性。

    然而,有8位学生觉得,租房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通常父母给的生活费很难维持租房的费用,所以一般都要做兼职才能应付,那样的话势必影响学习。

    学校严格按照规定把关

    惠州学院学生处的一名老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学校严格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在校大学生原则上不允许在校外租房,除一些特殊情况除外,并且需要班主任和学生家长一同签字认可方能批准,管理上的风险自担。同时,还要登记备案,有学生在校外的详细地址和联系方式等,大一的新生更是保证按班级住宿。

    惠州学院中文系的杨老师也表示,由于校外租房的学生越来越多,水涨船高,房租也是一天天地见长,这对于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的学生来说,肯定是一笔不少的负担。当然,如果是因为恋爱等不便公开的原因,那就更要反对,甚至强制性取消。他们的行为不仅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学业无益,而且也违反了高校的具体管理规定,不利于高校教学和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家长担心孩子在外安全

    在某机关单位工作的戴先生并不赞同孩子在校外租房。戴先生认为,由于长期在校外住宿,与社会接触时间久了,有一些大学生的行为很不符合在校学生的身份,而且在外租房住宿既给家长增加经济负担,也不能保证自己有充足的学习时间。教育部禁止大学生在外租房的规定是规范学生行为的一种好的措施。

    “孩子社会经验少,主要担心不法中介专门对他们进行诈骗。”在江北工作的张女士表示。

 今年7月以来,教育部连续就在校大学生的管理问题下发通知。一则通知称:从现在起,高校须建立计划生育办公室,对于已婚学生合法的生育,学校不得以其生育为由予以退学。另一则通知说:原则上不允许学生自行在校外租房居住,2007级新生及以后的新生要保证按班级住宿。
    
    就教育部的两则通知,记者走访了复旦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外贸学院等多所高校,这些学校学生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均表示,以前,凡有上级部门的规定都将按照精神写入新校规,但今年的这两则新规定却很难纳入校规,今年9月份开学时,学校的《学生管理条例》不会因此有什么改动。
    
    松江大学园区某高校负责学生工作的校领导认为,如果同时写入校规,显得矛盾,难道学生结婚、生育了,还能和其他同学住同一宿舍吗?这位负责人同时说,校规对于在校大学生结婚、生育的问题,是回避的,不说允许,只是说不再处罚,这样操作是为了表明学校的态度,并不鼓励学生早早地结婚生育,读书期间还要以学业为重。
    
    西南片某重点高校的学生处处长刘老师表示,教育部的通知不能光从字面理解,还要考虑其背景和出发点。比如,禁止学生校外居住,主要是为了同学们的安全,同时防止不同经济状况的学生待遇不同的现象;又如,关于在校学生的生育问题,主要是考虑到年龄较大的研究生。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就不能以校规形式作硬性的规定。刘老师说,学校今后遇到类似问题,总体的原则是,以“人性化”角度出发,尽可能帮助解决学生的困难,既要做到为学生服务,也不违背高校教书育人的原则。

教育部日前再次强调:各地高校从2007级新生开始按班级住宿,原则上不允许学生自行在校外租房居住。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认为大学生住在校内集体宿舍可以保证学生安全,加强学生自我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一举多得。但有人认为,集体宿舍软硬件设施、管理机制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禁租令”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得到彻底执行。

    ■集体宿舍:安全、经济

    这一“禁租令”出台,实际上已是教育部近几年来在此问题上的第三次表态。

    2004年,教育部规定,“原则上不允许学生自行在校外租房居住”;2005年,教育部有所松口:“需在校外租房的学生,学校也要制定切实措施,加强教育管理”。此次教育部再度“禁租”,引起广泛关注。

    为何重发“禁租令”?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对媒体表示,组织学生按班级住宿,有利于学生集体主义观念的形成,有助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也有助于学生健康成才。

    目前,高校内因班级或集体住宿引发的意外事故相对较少,而学生在校外租房却频频出现煤气中毒、遭遇偷盗抢劫、杀害以及因孤独寻短见等事故。

    同济大学英语系大二学生潘维怡说,集体生活可以让大家学会容忍、合作和珍惜等很多东西,校外租房“不利于互相监督促进学习”,住在学校集体宿舍是大学生们比较明智的选择。

    ■租房一族:自由、方便

    在准备考研的时候,不少大学生选择外出租房。复旦大学医学院研究生宋璐表示,大学宿舍一个房间要住8个人,大家作息习惯各不相同。平时也就罢了,但考研的时候就不行了。“有的人早出晚归,有的人睡得早,同学之间难免会发生矛盾。不少同学校外租房就是为了能休息好,有个清静的学习环境。”

    “高校宿舍不乏一些‘非人性’条文,让大学生们倍感压抑。”上海水产大学一位姓康的同学认为,有些高校集体宿舍规定晚上十点熄灯,热水供应也有一定的时间,这些不容忽视的宿舍管理问题,也促使有的学生在校外租房,过他们喜欢过的生活。

    ■教育专家:变堵为疏

    教育部在此前两次类似规定最终都不了了之,让人怀疑一纸“禁租令”能否达到预期效果。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教育专家熊丙奇说:“教授和学生朝夕相处,真正做到教学相长,而且成为一个温暖之家,这才是吸引学生入住宿舍的根本之举,比冰冷的一张禁令纸管用。”

    他建议中国高校向境外大学“取经”。例如,香港中文大学负责学生宿舍管理的老师,大多是教授,他们不但鼓励学生自发开展活动,而且还会策划邀请社会知名人士来给学生们开讲座,一起搞活动,开展语文训练、领袖训练、文化及健康训练、社会服务等,让学生有大家庭的感觉。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羊凯江认为,对于年满18周岁、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大学生来说,高校更应变“堵”为“疏”。一方面创新管理手段,吸引学生真正参与并热爱校园生活;另一方面,可以考虑针对校外租房者这一特殊群体建立特殊的管理模式,例如以加强安全教育、给他们买保险等社会服务形式加以管理。

考博咨询QQ 135255883 考研咨询QQ 33455802 邮箱:customer_service@kaoboinfo.com
考博信息网 版权所有 © kaoboinf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