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日晚上9点,浙江大学国际文化系大四男生孙石起身离开自修教室,结束了这一天的学习。夜色沉沉中,孙石呼吸着空气里阵阵幽雅的桂花暗香,内心感到充实和平静。
从上午8点到晚上9点,整整10多个小时的
考研复习,孙石对自己的学习状态感到满意。从决心考研的那一天起,他就一直以这样的方式度过每一天。
眼下虽然是国庆长假期间,但是孙石没有给自己一天假期。孙石是个标准的“书笃虫”,他本科读的是国际
政治,眼下要准备报考的却是法律系研究生,挑战的难度相当大。
大一开始旁听法律课程 与孙石同班的另外18个同学,除了3个已经决定找工作,其余的15人也都在准备考研。虽说这几年,越来越多的本科毕业生考研是为了暂时躲避就业的残酷竞争,但是这却不是孙石的出发点。
“我考法律系的研究生,就是希望能再有3年时间读自己喜欢的书籍。”
孙石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选择旁听法律系和经济系的课程,当然他同样喜欢自己的国际政治专业。
第一次去法律系旁听的课程是《民法》,孙石虽然已经不记得那位老师的名字,但是他觉得老师讲得很不错。于是就利用课余时间,在图书馆找到许多相关的法律经典书籍进行阅读。
这样的旁听一直坚持了两年,孙石听完了包括民法、刑法、经济法等许多课程。“大一、大二这两年,我旁听的课程非常多,最多的时候一天要听10节课;即使课程最少的时候,一天也有4~5节。当然,遇到我不喜欢的课程,我就会毫不犹豫地‘撬课’,然后躲到图书馆里读自己喜欢的经典书籍,我估计这几年自己读过的经典书目应该超过100本了。”
考研追求学术理想 今年暑期,孙石下定决心要跨专业报考法律系研究生。
9月份开学至今,孙石还是埋首读法律经典著作,而不是将精力投入到考研科目的复习当中。他说:“我觉得现在还不急于准备
英语、政治的复习,我要再花时间阅读对我更有帮助的典籍,比如这几天我正在读《德国民法总论》。而且浙江大学今年的博士生招生已经尝试由博导来自主招生,我想将来读研究生更需要的是出于对学术的喜爱。我是一直有做学问的理想,相信能遇到心仪的导师。”
与10年前相比,现在的本科毕业生都要进行这样一道选择题:我要不要考研?据
统计数字,研究生招生数1990年是29649人,2003年达到27万人,翻了近10倍。
浙大博导自主招生 究竟怎样的学生真正适合选择考研?这也是在经历了考研热潮之后,必需的理性思考。
记者昨天采访一位在杭高校的教授,询问他目前所带的10多名研究生里,究竟有多少人是因为学术追求而考研的?他非常遗憾地回答说:一个也没有。
同时,他也谈到了目前研究生考试制度的弊端,就像陈丹青就曾因为招不到满意的研究生,而选择宁缺勿滥。
今年,浙江大学扩大导师对博士生的招生自主权,目的就是为了更准确地选拔优秀生源。从2008年春季开始,列入今年浙大
招生目录的两院院士、长江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优博论文(含提名奖)指导老师可以自主发现并经过个人鉴定,以自主招生形式招收1名博士研究生。由此,浙江大学2008年具有自主招生资格的博导人数为120人左右。
因此,这样的消息对于孙石而言自然是一种鼓励。因为他为坚定自己的求知理想,找到了更加充分的理由。
(记者 沈伟红)2007年10月0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