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担心研究生贬值,呼吁改革培养机制
本月10日,又到一年一度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的日子,考生们也开始了最后的冲刺。在沪上各高校的BBS上,到处是寻求考研复习资料的帖子。校园内的通宵教室、图书馆,坐满了准备考研的学生……然而,就是在这种看似热度不减的现象背后,记者听到一些不同的声音。
学生
重工作轻考研
在东华大学,记者采访了三个正在复习考研的学生。他们表示,如果有个适合的工作,坚决放弃考研。复旦大学大四学生小余介绍,班上的上海籍同学几乎没有准备考研的,只有外地生为了户口指标才会走这条路。
东华大学的一位硕士生毕业后来到一家大公司,竟然发现自己的一个同学三年前在那里工作,现在已升至经理的职位。那个同学有了经济基础,再回校读一个在职的硕士,学历与硕士毕业生相当,职务收入则高出一倍。那位硕士生后悔不已:“当初考研实在不划算,还不如早点找份好工作。”
求职
重能力轻学历
近两年,原本“皇帝女儿不愁嫁”的研究生,在就业市场上也遇到了“寒冬”。如今,用人单位对学历的要求并不严格,更看重的是学生的实践能力。东华大学主管研究生工作的一位教师认为,高校即将进入11月份招聘“开放日”,如果到时候仍出现去年那样“研究生找工作不如本科生”的情况,肯定会影响到学生的考研热情。对部分将考研只当作未来求职“敲门砖”的学生来说,多读三年书,意味着巨大的成本支出,包括考前的资料费、辅导费、上研究生的学费、生活费等等,毕业时得不到期望中的好工作、高工资,势必会有很多人退出考研的队伍。
专家
重研究轻数量
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顾云深近日与记者交流时,谈到一个观点:考研“热”的背后是一个“冷”字。为什么这样说呢?表面上看,高校扩招研究生的人数大增,但是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总体下降,优秀的研究型人才外流,选择到国外求学。国内高校招收的研究生,有的是为了图个学位,有的是为了大城市的户口,真正能够帮助导师“研究”的研究生越来越少。
顾云深认为,要改革研究生的培养机制,只有学校招收的研究生中,愿意从事研究的人越来越多了,这才是真实意义上的“考研热”。这样的“热”,才能吸引最优秀的学生,在高校内形成创新的氛围。
本报记者 张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