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的扩招让研究生在学习和找工作时无法享受到像10年前那样充足的资源。曾有媒体做了调查,有过半的被调查者认为现在读研不值得。不过,值不值得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的选择,取决于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已经变得逐渐“平常”的研究生教育。
采菊东篱:考研改变了我的人生
1997年在郑州大学中文系读研究生,现在是一家大型出版社的资深编辑
苦读学到真学问
当年郑州大学中文系的几个专业每年总共只招收不到10名研究生,我学的古典文学专业那年只招了我一个人。所以可以想见,能考上研究生让自己和家人都非常高兴。
与现在不同,当时读研就是抱着研究学问的心态,很用功,自己要求自己好好学习。导师也非常严格,他是一个国际学术研究会的会长,水平很高。我是他那年带的唯一一个研究生。
每周的两次上课都要和导师进行比较深的学术性的探讨。他每周都会布置一个研究的专题,然后推荐一些书籍让学生自己去看,下次上课的时候进行提问和探讨。如果平时自己不抓紧时间去学习思考,在面对严格的导师时就过不了关。
当时学校的图书馆有专门的古籍书库,里面有大量珍贵的古代原版典籍。我天天泡在里面,看了很多的文献资料。后来眼睛都看得近视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研究方法都是从当时那种苦读还有和导师的探讨中得到的,学的东西都非常扎实,对以后的工作帮助非常大。
真学才能自我提升
毕业之前,不少单位都直接到学校里要人,有部队的,有机关单位的,也有企业的。那时候单位都普遍看重学历,尤其是更加“高级”的研究生学历,很多地方都以能招到研究生为荣。而且一些单位也破例为研究生提供更好的条件,比如一般人看重而不能轻易得到的正式编制,单位会很大方地给研究生。
考研真正改变了我的命运,通过读研究生我登上了一个更高的平台。还有,读研时的刻苦用功也实实在在提高了自己的素质,看问题会站得更高一些,厚实的知识积累也帮助自己在工作中钻得更深。
当然现在读研不一样了。学生那么多,老师们又都很忙,每个学生分享到的教导就很有限。很多人也把读研仅仅当成一个找到更好工作的手段,上几年就为了拿个证书,根本不是安心研究学问、提高自己。其实,很浮躁地读几年研究生真的难有收 获,有些浪费时间。在读研时,导师起的作用是引导和指导,主要还是要靠自觉,要靠认真地自学。只要自己主动 抓紧时间学习就一定会有提升。
金寺灵翼:无悔考研
郑州大学本科毕业,现在是厦门大学研究生,明年毕业,目前在北京实习
上课像本科一样
刚开始,对于研究生的教育真的抱有很大期望。然而扩招既让我体会到了幸运,也造成了“负面效应”——那就是人太多。
我们班有60人。二楼的教室刚够塞下一个班的人,而在三楼的小教室上课居然还有人没有座位。这跟本科生上课的情形差不多。每次上课老师还是会感叹:“啊呀,你们现在人好多啊!”
僧多粥少,每个研究生被分摊的教师资源就相应减少,即使是自己的导师,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没精力顾及带的所有学生。
与本科学习不同的是,研究生上课时经常会组织讨论,但是因为学生太多效果就不太好,时间有限,每次只有几个人得到发言机会。太功利的心导致大多数人都为了修学分而学,不能沉下心去学习。另外,很多老师没有实战经验,照本宣科,课程无趣,吸引不了学生。
主动学习就有成长
其实,读研过程中,只要想学,怎么都可以学习到很多东西。
只要想钻研,图书馆的那些好书够不间断地看上三年。更何况还有完善的网络图书资源,可惜很多学生都不会用——也懒得用。
此外,学校开了很多科系的选修课,虽然报名外系课程有通不过考试的可能,但是旁听总是感觉OK。关键是愿不愿意,有没有心。我就是旁听了半学期的日语课,收获颇丰。
此外,研究生阶段,考试以写论文居多,必须改变死记硬背的“优良传统”,以略微辛苦的方式思考选题、做调查、查询资料去完成论文,这就在无形中逼着自己看很多东西,也在思考中有着点滴的提高。
接触了更多优秀的人,看了更多哲学的书,体会到更多人生的道理,可以肯定,自己还是在本科的基础上有所成长。
未来会做得很好
去了北京一家很大的广告公司实习,住在北京的一处阴暗的地下室里。
住得不好,吃得也不好,北京的东西太贵了。现在就是一边实习一边找工作机会。
而抱着研究生文凭却发现研究生已经越来越多了,至少在我现在所在公司实习的突然都是研究生了。
而更怪的是,我们可能连好工作都找不到,在大形势下,买方市场做主。我们的感觉就是“人家的地盘就该听他的”。
但不管怎么样,面对以后的众多未知,因为有了读研时在知识和思想上的储备,我感觉到自己是有力量的。我相信经过一定的时间我会做得很好。(商报记者王焱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