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毕业生找工作的高峰期,福州各大婚姻中介中心意外地迎来一个登记热潮,其主力军为即将毕业的大四女生
记者调查
“大四MM,青春活泼,在陌生的城市真诚寻找有缘的你。如果你有稳定的收入,并能提供爱的小窝,请联系我的QQ。”日前,记者在詹小青婚介中心看到某大学女生写下的征婚宣言。
这样的征婚资料,在婚介中心屡见不鲜。连日来,记者走访福州各大婚介中心,均表示进入10月以来,前来登记的准大学毕业生呈现“井喷”现象。以詹小青婚介中心为例,登记的出生于1984~1988年的女性有665人,其中,近两个月登记的应届毕业女生就有64人(大专学历31人,本科学历33人),而平常前来登记的不超过10人。
面对大四“赶婚”潮,本报记者通过走访各大婚介以及本地的乌山、于山鹊桥等地,选出一些有代表性的例子,对征婚女生的心理做出探寻。
躲避就业忙“赶婚”
小丹(化名)在大学读文秘专业,最近除了上课,就是忙着应聘,还要挤出不多的时间来参加婚介所举办的各种活动。
说到征婚,小丹也有点羞涩,随即说,这并不是个别现象,父母也同意的。小丹是本地人,父母都是普通的工薪阶层,并不能给她找工作提供更多的指导和帮助,因此觉得迷茫。“我一直是乖乖女,听父母的话,认真读书,在本地上大学。现在要我独立找工作,一点信心都没有。”
在社会实习中,小丹还对写字楼里复杂的人际关系感到畏惧,“我这个专业不好找工作,现在我特别期待回归到中国传统模式的家庭,为丈夫打理家务,做好后勤保障。”
就这样,小丹开始征婚,希望能有一位“成功人士”来相伴一生。她对“成功”的标准是,在福州已经有房,最好还买了车,有月薪不低于3500元的稳定收入,只有这样,才能支撑起心目中的理想家庭。小丹称自己的要求并不高,“他可以年龄大一些,但要有经济基础。我不要大富大贵,又无需去吃苦拼搏。”
扎根,做个城市人
小云(化名)与小丹是大学好友,在她看来,作为本地人的小丹够幸福了,生来就是“城市女孩”,还是独生女,父母辛苦一辈子都是为了她。而自己来自闽西山区,刚上大学的时候,因为生活习惯与衣着打扮与周围格格不入,心里常感到自卑。
“来到城市后,谁愿意再回去呢?父母辛苦供我读书,也希望我能获得更好的生活。”小云的家境在当地还算可以,种点田,闲时做点小生意,由于从小成绩优异,她被父母寄以厚望,特别是希望她能来福州扎根,把弟弟也带出农门。
小云对记者坦言,上大学之后,自己的价值观发生很大的变化。小云时常出去打工,比安心读书的小丹多了不少社会经验,“如果靠单纯的工作,这辈子我都不一定能在福州买套房。”她选择了结婚。
不久前,小云跟同是外地人的大学男友分手,和小丹相伴前往征婚。“福州本地人,有房子,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小云自信自己长得漂亮,一定能得到男性的垂青。
男少女多,父母催嫁
在乌山鹊桥,不少中年父母忙着贴自己儿女的资料,相互交流着情况,与边上悠闲散步喝茶的老人相映成趣。老许就是其中一个,女儿即将毕业,因为学理工科,在实验室一呆就是大半天,直到毕业也没有找到合适的男朋友。
老许算了算,在这里贴出来的男生资料仅仅是女生资料的三分之一,而条件比女儿好的女生还有的是,“唉,都说一家有女百家求,现在怎么这样啊?来这里的男孩子条件比女孩子差多了,还是很抢手。”由于女儿有点内向,老许一家为她的对象问题愁坏了,见到亲友就拜托帮忙留意。
专家说法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前来征婚的女生几乎都把“房子”、“稳定的高薪”作为必要条件,对此,不少女生回答,物质是婚姻的基础,但是不能因此否定她们对精神需求的追求。
面对这“赶婚”爱情,不少专家学者提出自己的看法与担忧。
逃避压力留隐患
福州大学心理学系主任何少颖认为,出现大四“赶婚”现象折射出社会的浮躁风气,正如演艺界的明星、超女选秀等现象都向大学校园传递一个信息,成功是有“捷径”可走的。
据统计,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495万人,比2006年增加82万人,就业形势很严峻。这一现实确实给毕业生很大的压力,于是有人就想走“捷径”。“捷径”意味着可以躲避压力和艰苦奋斗,伴随着出现了以男生为主的考研“校漂”族,以及以女生为主的“赶婚”族。归根到底,这都是毕业生拒绝长大、承担压力的表现。即使不谈这样的“爱情”会给她们的婚姻带来什么样的隐患,这样逃避现实的人生态度对社会和个人都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再浮躁,不能对学问和人生浮躁,人生处处有压力,躲避不了。”
“给不起”婚姻
现在提到大四女生“赶婚”,社会表现出更多的宽容,不再一味以“傍大款”等带有侮辱性的语言斥责。福州大学社会学系博士郁贝红分析,作为大学生,本身对精神层面的要求肯定不会低,但是她们想通过与已经取得一定物质基础的男性结合,来逃避社会现实的压力,这让她们在同龄的男性中较难找到伴侣,从而转向婚介所寻找“成功人士”。
但是,这样为婚姻也留下隐患。郁博士说,寻找志同道合的人生伴侣是每个人的向往,但是方式不同可能导致方向的失误。
婚姻双方应对等
“在婚姻里,双方应该是对等的。”省社科院助理研究员赖文对“赶婚”现象一针见血地指出,“她们的作为,应该也可以算是往婚介所投一份简历。在双向选择下,等待投资的结局。”
赖文说,按照以往的社会调查结果,可以说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变得更加现实与自我,这是社会现实与教育体制共同合力的结果。但是,不要忽略了男性的看法,在社会压力剧增的今天,男性一样也希望生活伴侣能够自强自立,而不愿意买一个花瓶供着,或者当一张“长期饭票”,否则只能是对婚姻别有用心的人,不值得信任托付。
高校应作出反应
对于“赶婚”热潮,一些资深教育专家表示,这也同样反映中国大学校园婚恋教育的缺失。如何正确引导,是高校教育界应该深思的问题,不能一禁了之,更不能放任自由。“特别是在信息社会,社会功利色彩渗透入大学校园,这更需要高校作出反应。”
赖文表示,大学生“找工作难”应当更准确表述为“找好工作难”,希望一步到位实现理想生活的想法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