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博导艾云灿被一名研究生上网发帖“告状”,惹起一场堪称轰烈的网上骂战,最终艾云灿出来向学生道歉。这是这几日广东高校最大的新闻,引发的余波未曾停歇――人们不禁想到,这不是个偶然的个例,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研究生与导师矛盾的普遍性。
在中国高校,研究生管导师叫“老板”,两者间存在复杂的利益关系,已不仅是学习与指导学习那么纯粹。已有人向现行研究生培养机制“叫板”:当导师权力太大,或者师生之间只剩利用与被利用关系,师生关系必然要变形。
网上搞好导师关系四大“秘诀”
保质保量地完成导师交的读书任务
全力以赴地融入导师的科研团队
携手共进与导师共谱毕业论文奇章
逢年过节别忘了登门拜访导师
导师成“老板”一跟就三年
为什么研究生要叫自己导师做老板?记者采访了目前就读的研究生,给出这个答案:现在高校普遍规定,导师必须有课题才能带研究生。为此,很多导师都把自己的主要精力用在跑课题、拉项目上,导师只管将课题拿到手,剩下的便交给研究生并发给研究生一定收入,让学生在宽松的经济条件下学习,也使他们能体面地做研究,因此在高校流行学生将导师称为“老板”。
但跟着“老板”,并不止做课题那么简单。也有很多研究生,跟着导师“混”饭吃,帮导师整理教材、撰写部分论文,或找材料,或做实验,导师会付给酬劳。据了解,“老板”掌握着研究生的生杀大权,研究生要毕业,必须发表论文及通过答辩,需要导师大力帮助。当然,研究生毕业找工作更要依仗导师的人脉和资源。
华农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研究生对这种“老板与下属”的关系十分不满。他认为高校毕竟不等同于社会,也不是公司企业,校园内还应以学习和研究为主,导师和研究生之间太多利益关系,会影响正常的师生关系。
导师各类事务缠身
所带学生太多 双方沟通不足
问题:导师分身乏术
而记者了解到,目前中国大学导师忙、与学生沟通不足已成为突出问题,似乎真的成了“老板”对下属。负担着带学生任务的导师竟然没时间和学生交流,原因何在?“问题就在于研究生教学体制有问题”,中山大学政务学院二年级研究生郭挺直言不讳地说。他表示经过几年的扩招后,研究生生源数量已持续走高,在大学有的导师要带十几个研究生,一对一的交流很难实现。
除了研究生增多,郭挺说最主要的原因是导师事情很多,分身乏术。“教授走穴”、参加行政会议和学术论坛,这些都是导师没时间与自己的研究生进行更多交流的原因。同时导师的科研压力很大,多数高校对导师普遍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发表论文要求,在论文压力和职称评定面前,导师没有办法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也是必然。导师整天忙忙碌碌,研究生捕捉不到导师的影子。有的研究生到毕业了,也不过见导师三两次面,甚至出现导师连自己学生的名字都叫不上来的笑话。
建议:明确导师“导”的职责
“没时间并不能成为导师的借口,这样的理由并不充分”,在中山大学一姓黄的研究生导师看来,导师和研究生关系的确定,是一种上下选择,导师必须给予学生相应的交流时间,从导师角度来说这是最基本的职业要求。他表示,导师与学生有定期交流是对导师硬性的评价要求,这关系到一个导师的职业道德。
研究生只为找工作 “混”文凭突出
再深究下去,哲学系研究生宋明说,从研究生课程设置来看,现在研究生教育的本科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读研很少为了研究,更多想找份更好的工作。因此,研究生把大量精力用在兼职、毕业实习、找工作、考公务员等事情上,真正潜心搞研究的人不多,最后,往往是毕业论文应付了事。
有研究生导师直接告诉记者,他会根据研究生的具体情况不同对待。如果发现学生只想拿到文凭毕业将来找工作,那么更多是行使“老板”角色,让学生多跑腿;但是觉得学生有志于科研,也会倾注更多心血扶助,而不只是“雇佣”关系。
建议
改革培养机制 培养实用人才 培养科研人员
某高校研究生院负责人说,在一些西方国家法学专业没有本科生,而是直接招收研究生,培养的研究生将来从事律师行业,而不是继续进行研究,也就是研究生培养的是实用人才。而在我国的现行体制下,没有这种区分。因此该负责人建议,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将研究生教育分为两类型:一是培养高层次实用人才,二是培养科研人员。
在国内某些高校,由学生和老师进行互选。学生只需要在导师的指导下,在学习期间完成一篇高质量的论文,并且在全球该领域知名的杂志上发表,便可以获得学位,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需要交纳学费。但是如果没有能够发表论文,学生不能获得学位,而老师也不能获得任何报酬和肯定,也就是说,双方的几年都将是一无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