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08年研究生入学考试日期的逐渐临近,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外国语学院等本市很多高校的一些热门专业的课堂上逐渐开始出现“蹭课族”,并且规模大有蔓延之势。
尽管背景不同、身份各异,但这些“蹭课族”却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充电”、更新知识,因此他们几乎是课堂上最认真的群体。
值得欣慰的是,本市高校对于“蹭课族”大多采取了宽容的态度,没有把他们拒之于教室门外。
考研学生:省钱且高效
“不是为了省钱,而是在这里听课效果的确好。”三个月下来,本是一家外企翻译的韩金感觉“蹭课”的效果显著,自己的知识面不断扩大,而且已经生疏和模糊的专业知识经过老师梳理,变得更加系统与深入,考研的信心也大大增强。和韩金一样,24岁的冯平也是“蹭课族”中的一员,学习生物化学专业的他,最近这段时间一直在医科大学“蹭课”,他告诉记者几年前教育部出台了“高校禁办辅导班”的禁令后,社会上出现了许多考研辅导班,但收费都很贵,甚至一节课就要好几百元,并且效果难以保证,根本没有“蹭课”划算,“可以和本校学生享受同样的教学资源,省钱不说,还能和报考学校的老师进行面对面交流。”
“蹭课”者:不为学历为充电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还有不少前来“蹭课”的社会人员。在南开区一家电子公司上班的孔令恒说:“我来这真不为别的,就是想多学点东西。”33岁的他因为家境原因放弃了考大学的机会,尽管工作后通过成人高考取得了大专学历,但还是觉得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根本不能应对工作,而单位又很少有培训的机会,于是在同事的建议下,他加入了高校“蹭课族”。
每个星期,孔令恒都会抽出时间穿梭于天大和理工大学的各个教学楼,选择自己想听的课程,精明的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参加一个社会上的培训班至少得花七八百元,还不能自己安排时间,到高校“蹭课”,可以随到随听,不但省了一大笔钱,还弥补了自己没有上过大学的遗憾。
“压力大,不学点真东西怎么在社会上生存啊。”提到“蹭课”,肖玉海的话也特别多,“单位说不好哪天就让你下岗,三十好几的人了,经不起这个折腾啊。”他说自己的单位离天大不远,于是每天忙完工作就急匆匆地往天大赶。
“‘烦人托窍’拿来的课表,我是干技术的,必须要多学学啊,更新得太快。”肖玉海说,虽说上课不花钱,但上班族“蹭课”的日子也绝非外人想象的那么惬意,有时单位有事,一个电话就得赶回去,“上课不让接电话,单位不让关机,我只能放在振动上,电话一响,把脑袋埋在桌子底下,小声地接。”更让肖玉海等上班族们郁闷的是,周末公司休息,学校也放假,自己有时间的时候根本就没课听。
大学生:踏实认真值得肯定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高校里知名教授的课程是“蹭课”的重点,另外,外语、法律、经济、信息等专业也备受“蹭课族”关注。
高校里开放式教学和良好的基础设施也为“蹭课族”提供了便利。绝大多数受访者告诉记者,高校里的许多公共课都安排在阶梯教室内,座位非常充裕,一般不会发生与校园“正规军”出现争抢座位的现象,因此多数人也对他们保持着包容的态度。
“他们比很多在校学生还要认真,对我们也是一种激励。”天津大学研究生会副主席郑玉杰说,“蹭课族”最近一段时间的确有逐步扩大的趋势,甚至连研究生课程都出现了“蹭课”现象,他和大多数同学都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现象,是大学教育真正走向开放的表现。并且,这些学生的行为非常规矩谨慎,不会影响到正常的教学,因此尽管学校有相关规定,没有学籍的学生进入课堂听课应该到学院办理相关手续,但更多的时候,授课老师和听课同学还都是采取了默许的态度。
学校:基本采取宽容态度
大学是知识库和人才库,拥有雄厚的科技实力,是传播新知识、培养具有高技能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的部门,高校的各种资源应该是国家和社会的共同资源。
南开大学教学管理科副科长段宗晨认为,大学校园出现“蹭课”热是一种好现象,这说明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而学校在条件允许、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情况下,也并不反对“蹭课族”汲取校园资源。
但每到考研前“蹭课”的人的确会大幅增加,某些热门课程,比如外教的口语课和经营管理类的课程甚至会出现爆棚的现象,使得本校学生都没有座位听课,一旦遇到这种情况,每到上课前任课老师就会按照选课名单进行点名,请没点到名的听课者离开教室。
新报记者 任桐 实习生 李雅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