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市人事局提供的
统计数字,截至3月31日,该局实名制就业服务信息库登记的应届毕业生超过52000人,大学生与企业签订用人合同23000余人,已就业人数与意向签约人数超过4万人。这是记者4月1日从市人事局获悉的。
政策拉动效应初显成效
在中国沈阳人才市场、市人力资源市场、市共青团、市妇联、市残联及各区、县(市)密集穿插组织的各种招聘会上,平均每天都有超过一万人次在进行求职和洽谈;进入人才市场、人力资源市场的人数突破了26万人次;网上实名制求职人数突破了72万人次。
从前三个月的运行情况来看,全市进市场招聘毕业生的企业总量不仅没有出现下降趋势,而且一些行业和企业的用人需求还有较强上扬势头,大型主导企业的吸纳能力仍在不断增强,中小企业的吸纳能力也在较快增长。特别是随着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建立培训基地、增加就业经费等组合动作的进一步推出,整个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将会越来越好,这表明国家和省市的政策拉动效应已经初显成效。
特别是沈阳市各企业在吸纳大学生就业上表现出强烈的大局观念,在承诺不裁员、不降薪、不欠薪的同时,积极与大学生进行就业对接。例如,北方重工一次性就录用了500名大学生,三一重工已经签约650人,意向签约800人。
“高学历”就业供需平衡
市人事局对前三个月的总体情况进行了分析后发现,研究生和本科毕业生就业基本不存在问题,而学历较低的毕业生在就业中将面临激烈的竞争。
从专业科类结构上看,不同专业之间的社会需求还不平衡。与IT产业相关的专业,例如计算机、通信、电子、自动化等专业的毕业生依然是供不应求,土建、机械、制药等专业对毕业生的需求比较旺盛,工科类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也非常抢手,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都在85%以上。师范类毕业生的供求基本平衡。而对哲学、社会学、临床医学等一些长线毕业生的需求较少。
从学历层次上看,今年毕业的研究生供不应求,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本科毕业生总体上供需平衡;专科(含高职)非工科类毕业生供大于求。
从毕业生所在学校看,教育部所属高校毕业生供不应求;其他部委属高校和省属高校毕业生供需基本平衡;省属专科长线专业毕业生和市属高校以下及成人院校的普通班毕业生供大于求。
市人事局还注意到,不少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到非公有制企业就业的毕业生人数比去年有较大的增加;一些回到生源地的毕业生在有关部门办理了就业代理或者人事代理后,到经济发达的城市和地区务工;还有部分毕业生不急于就业,要求继续
考研究生和自费出国留学的毕业生增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令沈阳大学生就业的紧张形势得到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