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变身“家佣” 读研怪象困扰高校

 您现在的位置: 考博信息网 >> 文章中心 >> 新闻资讯 >> 正文 研究生变身“家佣” 读研怪象困扰高校

考研试卷库
研究生变身“家佣” 读研怪象困扰高校

研究生代编教材,代写论文代做家务。朱江/漫画

  随着研究生不断扩招和商业化的入侵,曾经单纯的师生关系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不断升级的师生矛盾引发社会各界热议。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导师和研究生之间本应该是教学相长的关系。对学生的教育,除了学术层面外,导师更要言传身教,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处世。然而,今天导师和学生还是这种关系吗?

  ■极端个例引发热议  读研怪象成关注焦点

  6月28日晚,北大2006级研究生贾某从高楼上跳下,当场殒命。据媒体报道,贾某之死的导火线,是他拒绝帮助导师谢某完成课题后被辱骂导致的。

  听到贾某的离去,一位网友在自己博客中遗憾地写道:“知道你曾经如许的优秀,却不知你选择这样的方式离开了我们。不想说脆弱,不想说你的放弃,我只知道,若没有无法抗争的梦魇,你不会选择这样的方式。我们只有祝福,天堂里的你,快乐,幸福。”

  在别人看来,贾某确实是个优秀的学生:英语八级、钢琴十级、歌声优美、奥运志愿者……但自考研师从谢某后,贾某的生活中就频频出现压力和挫折:周末加班给导师做课题、给导师代写论文、免费给导师孩子当家教。如果说这些还都可以忍受,那么最打击贾某的就是,曾经允诺自己继续攻读其博士的导师谢某,突然告诉他不许报名。

  此前,与读研相关的另一桩命案中,中国政法大学学生付成励将导师程春明杀死,本案开庭后,付成励虽表示“认罪”,但仍“不后悔”,称自己弑师之举是因为导师程春明“潜规则”了自己的女友。

  一时间,网友评论声势浩大,当前高校研究生教育存在的种种怪现象也随之浮出水面……

  ■导师无暇“指导”,研究生被迫“自学成才”

  2004年,南京艺术学院一位女硕士将母校告上法院,要求索回所缴学费,理由是“没学到应有的知识”。据她表示,在读书期间有一年多时间未得到导师任何学术上的指点,自己虽然拿到了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但根本没有达到真正的研究生水平,导师也未尽到对研究生的培养责任。

  日前,湖北省最年轻市长周森锋涉嫌论文抄袭后,又有人曝出周森锋在清华的研究生导师刘洪玉教授其实是个“富豪导师”,称“导师刘洪玉只顾频繁走穴、与房地产商关系暧昧,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指导学生撰写论文”,并称刘洪玉每年收入千万元。虽然刘洪玉教授拒绝回应此事,但如今教授拿着工资,利用公共资源搞经济研究,然后走穴、赶场,进而忙于搞经济创收的现象并不鲜见。

  同样,北京某高校研究生周华也向记者大倒苦水:我们导师同时带十几个研究生,怎么能保证对每个人都认真负责呢?况且,导师都忙于自己的项目,用在我们身上的时间少之又少。“特别是一些稍有名气的导师,昨天这里讲学,今天那里指导,明天要去参观,后天又要为产品推介,忙得不亦说乎。”

  “导师忙,客观上造成搞研究、指导学生的精力与时间被大大挤占,高校不断出现的论文造假现象也就不足为奇。我们这些文科研究生一年都难得见导师几面。”今年硕士刚毕业的周华告诉记者,当初选导师的时候,他的导师就在美国,一直到第二年年初才第一次见到导师。有的导师出国后就几乎不跟学生联系,“其实,很多导师即使在国内,平时和学生也很少当面交流,都是通过MSN或电子邮件联系,而这短暂的联系几乎很少涉及到学生的论文。”周华说。

  据记者调查了解,如今很多高校仍热衷于聘请政府官员、社会名流等来学校充当硕导和博导,为的是为学校装点门面,抛开这群人的资历不说,仅就这群导师相对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往往成为学生们追捧的对象。“但他们往往无暇指导学生,有的导师甚至已年迈体弱、精力不济,甚至卧床不起、生活都难以自理,却带着十几个硕士和博士,如何保证学术指导?”周华对此现象满怀质疑。

  今年研二的小董读的是新闻专业,自己的导师是系里外聘的某电视台著名记者,“当初选导师,正是看中她的名气,但现在导师到处跑采访,哪有时间顾我啊,想请导师吃顿饭都难。”小董不免为当初的抉择有些后悔。

  ■为导师“打工”,学生变身廉价劳力

  “自从读研的第一天,我就预料到了这一天。”面对连续第二个没有休息的暑假,正在中科院某研究所读研的刘哲显得很镇静,“老板发话了,即使心里不想做,也没有办法啊。”刘哲所说的“老板”正是自己的导师。

  自从引进西方的导师制度后,中国的导师和学生的关系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已经由原来的师徒关系,变成了现在的雇佣关系——导师是老板,学生是雇佣工和打工者。如果导师心情好就会给学生几百元的生活费,反之学生则只能“吃自己”。

  刘哲说,像自己这样的工科研究生,从录取那天开始就意味着几乎没什么寒暑假了,整个读研期间最主要的内容不是自己的学术研究,而是帮老板做项目。

  “我们早上八点钟之前就要到实验室,去老板秘书那签到,然后开始一天的工作,实验室反倒成了我们生活的主要场所,宿舍只是每天睡几个小时的地方。有时还要加班,要赶项目进度的时候,干到凌晨甚至通宵也是家常便饭。”项目大都是由“老板”决定的,他们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兴趣选择的权利,为了获取导师的认同和顺利毕业,刘哲和几个同学只能这样坚持着。“太优秀了对于研究生来说也是一种危险,做得太优秀就很容易被导师延期毕业,因为导师希望你再多帮他一年。”刘哲苦笑道。

  读研刚刚一年的陈熠,已经参与了导师两套教材的编写工作。陈熠说:“读研之前,书在我心目中是很神圣的,长久以来,我认为写在书上的东西都是真理,对于那些印在扉页的名字,更是发自内心地崇拜,但现在完全不同了。” “我们几个同学全都是跨专业考研的,哪有能力编书啊?没办法,导师下命令了,就得硬着头皮编,不会就上网凑呗,自己都觉得好笑!”

  除了给导师编书、写论文,很多研究生还得在导师本科生的课堂做助教。硕士毕业两年的张女士告诉记者,当初自己读研时就曾经帮着导师代过本科的课,“课前准备课件、课后批改作业,那一个学期的课基本都是我和同学轮流代导师上的。”据她透露,她身边有的同学还要到导师家里做饭、带孩子,甚至干保姆的活。

  ■博士数量“世界第一”,业内自认“重量不重质”

  据教育部有关负责人透露,我国研究生数量近年来猛增,1990年全国共招收研究生近3万人,2008年激增到44.64万人,18年增长了近14倍。2007年,中国博士生数量继续上升,已超过5万人,数量上已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

  不过,喜人的数字背后也有不小的“水分”。据记者了解,从1997年至2007年十年间,排名各个领域前145个国家中,中国论文总数排在第13位,但同时,单篇论文的平均引用数却排在第117位。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学术批评网的主持人杨玉圣教授说,“论文数量急剧上升,但质量却在急剧下滑,这种现象应该值得教育界深思。”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丁东认为,造成研究生教育质量下降的原因很多。在教育产业化的风潮里,各地的大学和一些研究机构,看到研究生教育有利可图,都争着建博士点、硕士点,并不在乎自身学术水平高低。大学的教师也失去了上一辈的谦恭与自律,有没有学术造诣都要争当博导。有一批干部也来个双肩挑,成为博导、硕导,其实根本不知道学术研究和研究生教育为何物。

  一位教育界人士也感叹道,伴随着商业化的入侵,一些学校存在着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的现象,有的甚至出现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卖文凭现象。“如此教育,怎能不祸国殃民?”

  ■评价体制功利化,学生利益无法保障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储朝晖教授认为,师生关系的功利化,和导师的个人心态有关,更与其背后的体制有关。学校用科研项目、发表论文数量等机械地量化老师的工作,老师们都想在这个评价机制里面做得比别人好,不得不走向功利化。

  导师热衷于搞研究、做课题,最根本的就是经济利益。一般来说,纵向课题(即政府课题,包括自然科学基金、社科基金、部委课题等)的项目提成一般都在10%,而横向课题(即和企业合作的项目)提成最高可达40%。也就是说,如果申请到1000万元的科研项目,马上就可以拿到少则100万元,多则400万元的提成。科研还没做,自己先变成富翁了。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校教授表示,导师走向功利化,除了经济利益诱惑外,背后的教育评价机制就不得不提。中国的学位教育基本上是全进全出,很少被淘汰,这和发达国家有着很大的差别。硕士、博士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可以获得学位,无论在欧美还是日本都是不可思议的。近年来,国内研究生大举扩招,令研究经费越来越紧缺,再加上“导师责任制”下论文发表的硬性要求,对师生双方都是一道紧箍咒,课题由学生帮忙做、著作由学生代编写似乎也成为研究生导师“必然”的选择。

  另据记者了解,中国的科研机制也比较急功近利。国外可以允许一个教授10年不出任何成果,而国内的情况却是,几乎每个课题结项时都是“成功”的。等到了该交论文或专著的时候,却由于时间紧、任务急,就只能去牺牲学生的利益。而这一切,导师是受益者,却可怜了莘莘学子。

考博咨询QQ 135255883 考研咨询QQ 33455802 邮箱:customer_service@kaoboinfo.com
考博信息网 版权所有 © kaoboinf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