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微观经济学
在开始细节复习之前,请读者跟我们一起回顾整个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框架,理清微观经济学的整体思路。我们所学的微观经济学理论主要出自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该学派继承了以亚当·斯密等人为代表的古典学派的基本思想,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崇尚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并利用数学等工具从理论上对市场经济优越性进行证明。随着经济学的发展,微观经济学理论在新古典学派基础上发生过三次大的补充,一是垄断问题,二是政府干预问题,三是价值论与一般均衡。
下面我们就对整个微观经济学的框架进行总结。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市场包括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首先我们研究产品市场。根据理性人的假定,从偏好的概念出发我们得到效用函数,在效用最大化的行为规则下我们推导出了需求曲线。从生产函数出发我们研究了生产的特点,推导得到了厂商生产决策的依据。从货币角度来研究生产,我们讨论了成本理论,它与生产理论实际是同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在完全竞争市场中,我们结合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和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推导得到了供给曲线。将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结合起来我们就可以分析许多产品市场的经济问题。接下来我们换一个角度研究要素市场。在工人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目标下,我们推导出了要素供给曲线。在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下我们推导出了要素需求曲线。结合要素供给曲线和要素需求曲线我们就可以分析许多要素市场的经济问题。随后我们从一个更高的高度鸟瞰整个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用一般均衡理论解释社会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并用福利经济学的理论对市场经济进行评价,得出结论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是“理想的天堂”。最后,我们讨论了现实中由于不满足完全竞争市场假设条件而出现的各种偏离微观经济理论的市场失灵现象,并提出了解决措施。
从以上框架可以看出,微观经济学理论所依赖的最基本的理论是人的效用、生产技术状况(生产函数)和理性人的假定,其他结论都可以由这三个理论出发推导而得。其中生产技术状况是客观存在的,人的效用虽然具有主观性,但不受经济变量的影响或影响很小。因此,根据微观经济理论,只要人是理性的,无论经济现在的运行情况如何,最终一定可以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即达到帕累托最优。
微观经济学的重点是市场理论部分,是历年命计算题的重点,读者一定要熟练掌握四种市场结构的基本特征和均衡特点,所涉及的公式一定要牢记。
二、宏观经济学
在进行宏观经济学复习之前,我们有必要通过总结各宏观经济各学派发展历程和主要观点,形成对宏观经济学体系的深刻认识。宏观经济学按照大的派系可以分为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主义(自由主义),前者推崇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后者推崇政府对经济自由放任。
宏观经济学鸟瞰图
我们用一个经典的管道模型来描述宏观经济学,如图1,资源在企业和公众之间流动,好像水在水管中流动。一方面企业生产出的产品,一部分被消费掉,即顺着水管流向公众,另一部分被公众保留下来,顺着出水孔流出管道之外形成储蓄;另一方面企业从公众中获得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生产,还要借用公众的储蓄进行投资。20世纪30年代以前,西方主流经济思想是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该学派信奉萨伊定律,即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出水孔与进水口是连接在一起的,人们的储蓄会自动全部转化为投资重新进入经济体系中,不会出现生产过剩的情况。其政策含义是只要放任市场自由竞争,经济就会得到发展,而政府的干预反而会造成经济运行的低效率。然而30年代的大萧条使得新古典学派经济学家束手无策,凯恩斯及其凯恩斯学派借机登上了历史舞台。凯恩斯提出了三大心理规律来论证供给未必会自动转化为需求,进水孔与出水孔不是连接在一起的。当储蓄不能完全转化为投资时,企业会出现产品的积压,从而出现生产过剩和经济萧条。因此他们的政策含义是政府应当承担起责任,负责把出水孔与进水孔连接起来,把多余的储蓄转化为政府购买,刺激经济发展。由于凯恩斯主义迎合了当时西方国家干预经济的需要,因此得到迅速传播。随后,美国的凯恩斯主义者,以萨缪尔森为首,将凯恩斯的学说与古典学派的学说结合起来形成“新古典综合学派”,并对其理论进行了补充,成为凯恩斯主义的代表。包括希克斯的IS-LM模型、弗里德曼的永久收入假说、莫迪利安妮的生命周期假说、萨缪尔森的乘数-加速数模型等等。可是,70年代出现的“滞涨”使得凯恩斯主义受到了严重打击,新古典综合学派无法对滞涨加以理论解释并提出解决措施,因此受到了以弗里德曼为首的货币学派的猛烈攻击。货币学派认为货币在经济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任何经济现象背后都是货币现象,政府不应该大肆干预经济尤其是货币政策,而应实行所谓“单一规则”,这实际属于经济自由主义思潮。此外,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还有一个经济自由主义色彩更浓的理性预期学派及由此发展而来的新古典宏观学派。理性预期学派强调人们可以通过不断调整自己的预期而对经济形成无偏预测,即“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种对策将抵消政府政策的效果,使政策无效。新古典宏观学派克服了凯恩斯主义备受指责的缺点,即缺乏微观基础。新古典宏观学派的学者从理性人假定出发推导人们的行为是如何影响宏观经济的,有力支持了该学派的观点。他们认为理性人的行为在自由的市场中最终能够使经济沿正常的轨道发展,现实中经济的不均衡是人们的自由行为受到限制的结果。然而凯恩斯主义并未从此一蹶不振,80年代前后,一个结合了传统凯恩斯主义基本观点和新古典宏观学派的微观基础分析方法的新凯恩斯主义学派诞生。该学派认为经济的不均衡是常态,是人们理性选择的结果,政府应该制定政策纠正人们的错误选择。
在联考中我们主要研究的是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模型,宏观经济学一般包括四个市场即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市场和外汇市场,我们先后研究了AE-NI模型、IS-LM模型、IS-LM-BP模型、AD-AS模型。其中AE-NI模型中仅包括一个变量收入y,即只研究产品市场均衡;IS-LM模型将AE-NI中的外生变量r也作为内生变量进行研究,要求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IS-LM-BP模型将汇率也作为内生变量,要求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同时国际收支平衡;最后AD-AS模型将劳动市场也纳入考查范围,保证四个市场同时达到均衡。
宏观经济学的重点章节是上述的四个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其中AE-NI模型、IS-LM模型都是历年命计算题的重点,而AD-AS模型、IS-LM-BP模型一般会结合失业与通货膨胀、以及国际收支问题命论述题。请读者熟记AE-NI模型、IS-LM模型的公式及推导过程,在复习AD-AS模型、IS-LM-BP模型时一定要尽量多结合当年的经济实事进行分析。
三、货币银行学
在复习这门课之前,读者有必要对它的框架进行一个梳理。货币银行学这门学科按字面的意思分为货币和银行两部分。现代的经济是货币经济,也就是说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必须依靠货币来进行。货币是基于人们对货币发行当局的信任而存在的,货币的出现为复杂的资源分配提供了一个简单的机制,即价格机制,通过价格决定每个人应该得到什么,应该生产什么,从而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但是,这样一来经济的运行便对货币产生了依赖,货币不断的发展进化产生了金融市场,货币从一种依附于实体经济的工具转变为一种相对独立的价值运动形式,有自己的市场,有自己的交易规则,甚至反过来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例如,社会中有足够的资源供厂商进行投资,但是如果货币的供给量不足,由于缺乏支付的媒介,这些资源就不能被厂商用来投资。尽管从实体经济方面看投资是有利可图的,但货币市场却限制了这一行为。正如麦金农所说,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我们研究货币理论,讨论货币供给量对经济的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要研究货币理论,必须了解货币市场中最重要的两种机构,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中央银行是货币发行者和货币政策制定者,为经济体提供基础货币,商业银行通过其转账结算制度和部分准备金制度创造存款,发放贷款,引导资金流动,进而引导社会资源流动。
把握好货币的本质是学好货币银行学的关键,要明确货币运动的背后是社会资源所有权的转移,货币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是通过对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而进行的。学习中遇到难以理解的地方,可以按照上述思路思考,也许会对解决问题有所帮助。
货币银行学的重点是货币供给、货币需求与货币政策。其中货币供给乘数模型是历年命计算题的重点,请读者熟练掌握其中各个参数的意义。货币需求与货币政策一般会结合当年经济实事命论述题,请读者记住各个学派的观点,复习时多联系实际。
四、国际金融
国际金融是从货币领域研究一个国家在开放条件下如何实现内外均衡的学科。在开放条件下,国际贸易与资本流动必然涉及不同国家之间货币的兑换,因为一般来说,在一国范围内只有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才具有购买力,如果想购买外国的产品或者在外国投资,则必须使用外国货币。由于开放条件下,国家之间互相对对方的货币有需求,由此出现了货币兑换的外汇市场。
开放环境除了为各国的发展实现优势互补提供条件外,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在封闭经济中,可以通过需求管理政策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及经济增长,然而在开放经济中,问题变的更加复杂。如果想进口外国的产品,就需要外汇,而外汇的取得必须通过出口或者吸引外国资本,这就产生国际收支问题。例如在中国,为了实现国内经济均衡,必须将过剩的产品出口,而过多的出口将带来长期的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的大量积累,使得国际收支不平衡,而这种不平衡是不可以长期维持的。由于外汇代表了外国的购买力即外国的资源,因此从实际资源角度看,国际收支不平衡意味着资源持续的从一国流向另一国,这必然是一种不可持续的过程。而我们如果为了追求国际收支平衡,有时就要牺牲国内的经济均衡,因此内外均衡是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的,如何处理这一矛盾就是国际金融理论要研究的中心问题。
国际金融的重点是外汇市场实务、内外均衡理论、国际收支理论和汇率决定理论。其中套汇交易和外汇套期保值是历年命计算题的重点。内外均衡理论、国际收支理论、汇率决定理论一般会结合起来考查读者对于中国目前宏观经济状况的理解,这种论述题连续出现了几年,请读者一定要引起注意,学习时要多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五、投资学
20世纪50年代之前,金融投资研究只是整个经济学领域毫不起眼的一个旁支;而马柯维茨(H.Markowitz)在1952年发表的那篇仅有14页的论文,论述了组合分散风险的基本原理,开启了现代投资组合理论的大门,标志着现代金融理论的诞生。
在马柯维茨组合理论的基础上,夏普(Sharp,1964)等揭示,在市场出清状态,所有投资者都将选择无风险资产与市场组合资产的线性组合。如此一来,所有资产的均衡价格都可以写为无风险债券价格与市场组合市场价格的线性形式。该模型及其定价结果即成为著名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
70年代后,CAPM理论得到一系列的发展,并在投资组合和资产评估等金融实务界得到广泛运用,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包括共同基金,运用CAPM理论进行资产配置。金融学大师级学者罗斯(Ross)提出了基于无套利原则的套利定价理论(APT),APT被公认为是更加完善的资产定价模型。
70年代,布莱克和斯科尔斯(Black and Scholes,1973)推导出了简单的期权定价公式,莫顿(Merton,1973b)对该定价公式的发展和深化。值得一提的是,当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公式发表时,世界上第一家期权交易所――芝加哥期权交易所还没有成立。“实践出真知”的惯例被打破了,这一次,是现有理论创新,后有实务运用。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除了运用于期权定价外,也被广泛运用于期货、互换、CDO、CDS等各种金融衍生证券,成为金融投资领域理论和实践中光彩灿烂的不朽丰碑。当然,衍生品的过渡发展,加上金融监管的不力,被认为是导致百年一遇的“次债危机”的原因之一,但是,总体来说,衍生品在投资学的发展史上利大于弊,功不可没。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腾飞,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金融市场的发展呼吁金融投资学科的完善。本金融联考辅导教材,紧扣考纲,结合主流高校的经典教材,进行编写,力求为金融联考考生提供便利,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从内容上,投资学部分包括基本知识、债券、股票、组合管理、衍生品五大部分,紧扣考纲内容编写,覆盖所有考点。同时,增加适当的“知识补充”,有利于考生开阔视野。(2)从编写风格上,本文深入潜出,力求将经典书籍的内容提炼概括,同时又逐步深入,通俗易懂,有利于考生对知识点融会贯通,加强记忆。(3)从习题训练上,本文的例题与考点紧密结合,而且包括了历年金融联考的投资学部分的所有真题,使考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精确到位;此外,还增加了创新题型,多方位巩固知识点,以应对金融联考中的创新题型。(4)从知识框架上,本文注重知识点的整体逻辑框架,对一些关键的金融学原理,如现金流贴现定价原理、无套利定价原理、无风险定价原理等进行了梳理,有利于发散思维,加强知识点的横向联系,应对跨考点的综合题型。
金融联考对于所有考生来说,都是一种挑战;笔者作为一个过来人,深知考研路的艰辛,也最希望看到您金榜题名的喜悦。赠言一句,与君共勉:“即使天空依然阴霾,也不要放弃你的努力,因为总有一天,太阳会出来的。到那时,你沐浴阳光中,才真正懂得了阳光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