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南开大学在全国率先打破博士生“零淘汰率”,对28名超期未毕业博士生按结业处理;2009年,该校被淘汰博士生的数字已累计达168名。此举彻底扭转了“考上博士生就等于拿到博士学位”的观念。
打破“零淘汰” “严出”落实处
长期以来的博士生“零淘汰”,使许多人认为博士生培养是“严进宽出”,“只有考不上的博士生,没有毕不了业的博士生”。
事实上,博士学位并不是好“混”的。当博士生培养质量问题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之时,越来越多的单位对博士毕业的指标要求越来越严了。于是,许多博士生便将延期当成“救命稻草”。博士生“积压”成为高校的普遍现象。
2005年9月颁布实施的《南开大学研究生学则》明确规定:博士生培养年限最长为6年。此后,南开大学分别对1989级以来各年级延期毕业博士生进行学籍认定并分阶段作出相应处理,2006年4月通过了《关于超期未毕业博士研究生的处理决定》,对1997级(含1997级)之前入学的28名延期毕业博士生按结业处理。此举使南开大学成为我国第一所勇于向博士生培养“零淘汰”现象说不的高校,在全国乃至全球引起了强烈反响。
南开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佟家栋认为,打破博士生“零淘汰率”,是加强研究生培养的重要举措。淘汰落后是为了培养尖端、培养优秀,如果没有淘汰机制,就不会产生优秀人才。
科学设置门槛 培养尖端优秀
据了解,南开大学淘汰的博士生既有全日制博士生,也有在职博士生。他们未按时毕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占到淘汰学生80%的在职博士生,大多是因为工作比较忙,觉得考上了博士生,论文和答辩可以慢慢来。久而久之,越不作研究,就离学术越远。
佟家栋说,适当延期对于真正想作出好的研究成果的博士生来说是一件好事,对于提高博士生的质量也有一定积极意义。“但是,延期不应是无限度的。根据我们作的一项调查分析,每年有5%至10%的博士生在6年内仍无法完成学业或论文,原因大多是精力分散和能力不足。据此,我们认为,将6年作为博士生培养年限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科学的。”
超期未毕业按结业处理,给博士生及导师敲响了警钟。不仅学生潜心研究意识增强,导师的质量意识也显著提高。文学院2008级博士生孙琳认为,学校打破博士生“零淘汰”,对我们既是压力,也是动力,能够督促我们更加勤奋踏实地做好学问。
完善淘汰机制 向过程淘汰过渡
“在我们实施淘汰制后的第一年发现,报考南开大学博士生的考生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这表明,对于真正有志向、有能力从事学术研究的考生来说,淘汰制不是阻力,而是动力。”佟家栋说。
事实上,博士生淘汰制在欧美国家的高校中早已成为一种制度。美国博士生培养过程中实行严格的资格考试及“淘汰制”,入学率很高,淘汰率也较高,目的就是通过筛选培养高质量的博士生。
佟家栋介绍说,南开也在计划完善博士生淘汰制度,从最终淘汰,向过程淘汰转变。目前,南开试行的研究生分类培养制度,让一部分研究生在硕士阶段预读一年博士课程,若达到要求,则直接攻读博士学位,若不能达到要求,便不能读博士而只能读硕士。这种做法,就是对过程淘汰的一种尝试。
“由于我国和西方的学科划分不同,因此只能参考,而不能照搬其
经验,要根据中国的情况,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标准。”佟家栋说,“但无论是最终淘汰还是过程淘汰,目的都是培养出高质量的研究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