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15年高温不下的“考研热”随着2007年硕士研究生考试落下帷幕终于开始降温。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考研人数曲线多年来一直是扶摇直上,现在却突然降温,这一现象引起了社会关注。200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128.2万人报名,与去年相比增加7000人,与预先估计的150万人相差甚远。上海、北京等研究生报考集中的地区,都出现了报考人数的下降,报考北京、天津、上海高校的考生,较去年减少3%%至6%%。顶级高校如北大、清华等均传报考人数下降,降幅2%%至3%%左右。除报考人数下跌外,今年考生缺考率也创历史之最,上海地区3.3万名报名者,完成最后一场考试的不足2.5万人。据不完全统计,考生缺考率约为20%%,比往年最高值15%%又上涨5个百分点。专家认为,2007年,或许将成为考研史上的“拐点”之年。选择考研的人们更趋理性化。
硕士考试的首次降温其实也不足为奇。中国人民大学团委副书记桂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考研热情下降是当前包括研究生在内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过大的一个直观反应。在前几年,部分毕业生们不能很好地适应就业压力,盲目追逐高学历,认为考研能暂时缓解就业压力。但从今年的情况看,很多本科毕业生认为,得到较好的工作机会不容易,所以选择先就业,先积累经验再选择去深造,求职期望日趋理性。因为硕士生就业前景并不乐观,读了3年研究生并不能找到更好的工作,反而考研不再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权宜之计,许多大学生对自己未来的预期和计划也越来越实际。
桂华指出,考研也与许多的政策相关,在条条政策下,2007年的研究生考试降温也是很正常的。近几年来,高校研究生扩招的规模也明显加大,研究生扩招的幅度超过了专科和本科,成为学校扩招的重点。由于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施建设跟不上,一名导师一般都要带二三十个研究生,这样就在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着课程设置不完善、导师责任感薄弱、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受市场经济的影响急功近利,以及教育质量下降等问题。
取消公费,报考条件趋严
一位清华老师说:“2007年全国17所高校将试点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改革后的研究生将不再区分公费和自费,而是采取奖励助学金的方式资助优秀研究生学费和生活费。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这样的高等学府都会取消公费。培养机制改变后,研究生就不再区分公费和自费。”
小刘,重庆西南大学生物系的本科生,陕西人。他他立志要考清华大学生物系的硕士研究生。从2005年到2006年,连续考了两年,分数不是很理想,英语拉下了分数。但他今年本来还要坚持再考一次,他觉的今年一定能考上清华大学的生物系。而2007年,清华大学都已经取消了公费读研,只采取奖励的办法资助优秀研究生的学费和生活费,他才开始动摇,决定放弃考研。
对于像他这样的家庭,就靠父亲在外面帮忙做厨师,一个月1000多块钱的工资来维持他考研考了两年,就已经是负债累累,第一年考试的时候他还是瞒着父母,凭借在大学期间的奖学金和省吃俭用的钱,一个人悄悄地从重庆坐火车来北京考研。第一年他分数差很多,准备时间又短,就没有考上。2006年,父母支持他来考,足足在北京待了8个月,但还是没有考上。而他在北京这段期间,一个月500块钱的房租,加上生活费和考研的资料费用都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对于他的父母目前还住在窑洞里,过着白天还要开灯的黑暗日子,已经相当清苦了。
小刘2007年没有参加考研,选择了工作。他说等他有一定经济基础之后他才会去考虑,考研真的很累,而且心也有点累了。
考研降温的理性思考
考研为何降温?教育部高校学生司负责人说,考生群体对接受研究生教育的选择趋于理性。这位负责人说,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根据主客观条件作出适合自身发展的理性选择。先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增长才干之后再决定是否考研,持这种想法的学生在逐渐增加。考生群体开始冷静对待考研,和近年来相当一些高校加强对学生的职业发展教育和就业指导不无关系。
据这位负责人介绍,考研者对地域、学校的选择也更加理性,扎堆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和一窝蜂报考名校的现象在今年有所改变。教育部的统计显示,今年考生志愿最集中的10个省市是北京、江苏、上海、湖北、山东、广东、辽宁、陕西、四川、湖南。报考北京、天津、上海高校的考生较去年减少3%%~5%%,而报考江苏、山东、河南等省份高校的考生人数增加。一些办学特色比较突出、就业状况看好的高校,考生人数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从就业角度看,10年前“热”的时候,考生是理性的,因为有了研究生学历,很好找工作;10年后的今天降温,仍然是理性的,因为研究生找工作不再吃香了。但如果从学术发展,从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的角度看,只能说,考研“热”的时候是非理性的,“冷”的时候仍然是非理性的,因为“热”与“冷”都和知识、学术无关。
某高校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副教授告诉记者,在我国,研究生教育似乎成了速成的流水线,导师动辄带着十几个乃至几十个研究生,有的导师一个学期都不与学生照几次面;学校的功利逼得研究生们同样功利,没多少时间静下心来做学问,只是忙着找工作。比“就业压力大”更值得关注的是“考研越来越不划算”这样的抱怨。研究生的整体质量滑坡、读研费用越来越高、研究生不如以前吃香……这些导致了“考研越来越不划算”的价值判断。
找工作比考研更现实
在记者的身边,也有许多的朋友因为现实的原因放弃考研,即使参加考试也是一个形式。小静是2006年的清华大学工业工程学的应届本科生,她在父母的要求下参加了2007年的硕士研究生考试,在她父母认为读了4年大学应该不要浪费要继续学习。可她根本没有打算考上,工业工程学这个专业在清华也才建系6周年,对于她来讲考上研究生也没有多大用。只有在经过实践以后,学的东西才能致用。他的同学一大部分选择出国,去读其他的专业或学语言,还有小部分早已经参加工作。剩下的两三个考研者也是为了拖延时间,其中一个也马上要申请出国。小静21日参加完研究生考试,就马上在网上开始投递简历,寻找工作。
小利是吉林大学新闻学的硕士研究生,2006年应届毕业生,本科学习的是英语,研究生跨专业学了新闻,现在努力寻找一份和媒体相关的工作。小利说:“在网上投了很多简历,都没有信息了。读了三年研究生,本科又没有学新闻,在校时间都在学习、兼职、家教,这样在媒体的实习的经验就很少。现在找工作很困难,反而不如一个本科毕业生,在媒体工作了3年,积累了许多经验,现在工作都已经很稳定了。”
小利现在决定从基层做起,只要能学到东西,培养能力,掌握经验的工作她就会去做,也不敢再挑剔了,也许一两年之后工作就能稳定下来。本来研究生毕业年龄就不小了,工作再不稳定的话就比较麻烦。她现在很坦然地继续寻找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