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物理学系成立于2005年9月,是一个与国际接轨的研究型物理系。该系的科研方向目前主要集中于凝聚态前沿理论、凝聚态物性实验研究、计算物理与材料模拟、原子分子物理,以及生物物理与金融物理等部分交叉学科方面,拥有国内一流的研究团队、一流的仪器设备和优厚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氛围与机会。作为一个新建的研究型物理系,该系引进了一批活跃在各自前沿研究领域的中青年学者与专家。研究生在课程学习,科研指导,学术交流,办公条件等方面享有明显优厚的人均资源。该系充分借鉴了海内外著名物理系在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与成熟做法。与此同时,该系与北京地区的中国科学院物理方面的研究所、其它高校物理系,以及国内其它科研单位在人才培养与前沿研究方面有着紧密的联系,绝大多数指导老师曾在海外留学或者工作,并一直保持着与国外的科研合作关系,这为该系研究生毕业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前景。有关该系的一些详细信息参见:http://physics.ruc.edu.cn。
该系现有理论物理和凝聚态物理两个硕士点,计划今年增加原子与分子物理、生物物理和计算物理硕士点,并开始申请理论物理和凝聚态物理博士点。该系于2006年招收了第一届硕士研究生,目前开始接受2007年硕士(公费)研究生调剂申请。
中国人民大学热诚地欢迎有志于物理学基础性前沿研究的同学与学校联系调剂事宜。中国人民大学将对调剂考生进行专业内容复试,复试形式如下:
考试形式:笔试(2小时)、面试(20分钟)
考试内容:量子力学(参考书:曾谨言编著的量子力学)、
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参考书:汪志诚编著的热力学与统计物理)
考试时间:3月下旬或4月初
联系方式:010-62517997 graphy@ruc.edu.cn周晓玮老师
010-62515956 litao_phys@ruc.edu.cn李涛老师
注:1、该系不接受本科非物理专业同学的调剂申请;
2、接受调剂的分数线将在三月中旬公布。
3、指导教师简介:
1)理论物理专业:
韩强 副教授
韩强博士在北京大学获得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位(2001年),毕业后到中国科大材料系工作,主要从事高温超导磁通态和杂质态等方面性质的理论研究。在科大工作期间,先后两次(近两年时间)在香港大学从事访问合作,已经取得了出色的成果,论文发表在PRL等国际著名学术杂志上,现为该系副教授。
胡辉 教授
胡辉博士200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就读博士期间已在Phys. Rev.
Lett.上发表三篇重要论文,并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后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物理系做访问学者,现为该系教授。他正在从事玻色爱因斯坦凝聚(BEC)强相互作用的超冷费米原子气体的理论研究,该研究是当前原子与分子及BEC研究领域的前沿热点问题。胡辉博士先后从事纳米物理、强关联物理和原子分子物理的前沿研究,并已在国际著名的物理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30篇,其中Phys.Rev.Lett.上发表7篇,他人引用次数已近200次。
李涛 教授
李涛博士于1993年和1996年在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分别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于1999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获得博士学位。1999年至2001年在清华高等研究中心做博士后研究,2001年至2005年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副研究员。2005年至今为该系教授。李涛博士主要从事高温超导物理、量子反铁磁体以及莫特金属绝缘体相变等强关联电子体系物理问题的基础理论研究,在这一前沿领域已发表论文十余篇。
李茂枝 副教授
李茂枝博士2001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做过访问学者,从2001年到2006年8月在美国Ames Laboratory, Iowa
State
University做博士后。目前,他已经在物理核心学术期刊杂志上发表相关论文22篇,会议论文16篇。其中物理评论快报上第一作者三篇。现为该系副教授。
刘玉良 教授
刘玉良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研究方向为低维强关联系统理论,先后在中科院、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中心、马普研究所、香港科技大学物理系、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做博士后研究或访问学者,后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教授(“百人计划”引进人才)。他具有扎实的物理理论基础,在凝聚态物理理论研究方面有着丰富的研究经验,近十年的研究工作具有开创性,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并引起了广泛关注。作为理论物理方面的专家,刘玉良博士已经取得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2006年6月至今为该系教授。
卢仲毅 教授
1996年10月毕业于意大利国际高等研究院(SISSA), 获得博士学位 (Ph.D.),
所学专业是计算凝聚态物理。
从1996年11月至2000年12月,在美国能源部Ames国家实验室作博士后,从事大规模并行计算研究及半导体材料研究。从2001年1月起,在美国Vanderbilt大学物理系作研究助理教授,并于2003年6月至2004年12月,兼作美国Oak
Ridge国家实验室计算机科学和数学部的研究科学家。2005年1月被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聘为研究员, 并入选百人计划。
长期从事于电子结构计算方法及其并行化算法以及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并对金属,半导体团簇,表面,和晶介的电子结构和原子结构作出了多项有意义的工作。目前主要兴趣在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纳米尺度下的电子量子输运。发表SCI论文32篇,SCI他人引用600余次。其中对SiO2中的氧缺陷所作的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工作获得IEEE
MERITORIOUS CONFERENCE PAPER AWARDS for 2002。
同宁华 副教授
同宁华博士2002年毕业于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强关联电子体系的理论研究工作,该研究领域是目前国际研究的前沿,截至目前他已在国际著名的物理学术杂志上发表相关论文10余篇,其中在Phys.Rev.Lett.上发表论文三篇。博士毕业后在德国KarIsruhe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为该系副教授。
王雷 副教授
王雷博士于2000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在香港浸会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做博士后。目前,他已经在物理核心学术期刊杂志上发表相关论文13篇,其中物理评论快报上第一作者四篇,总计引用数一百余次。
王孝群 教授 博士生导师 系主任
王孝群教授于1992年毕业于意大利国际高等研究院,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先后在东京工业大学物理系、日本科学振兴会、德国马普复杂物理系统研究所、瑞士物理材料数值计算研究所、德国马普复杂物理系统研究所、东京大学物性研究所、美国内华达州立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物理系、香港大学物理系、美国内华达州立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物理系等国际著名科研机构从事研究工作。
一直活跃在计算物理、强关联物理研究的最前沿,他在低维强关联、介观系统性质的电子、磁性和输运特性以及量子信息;一些数值模拟方法的探讨、发展与应用等方面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成果,在Phys.
Rev.
Lett.等世界一流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先后获得科学院百人计划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并参加了国家科技部973重大规模科学计算、973高性能计算等项目的研究工作。现为该系教授、系主任。
汤雷翰 教授 博士生导师(兼)
汤雷翰博士现为香港浸会大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讲座教授。是国际知名理论物理学家,主要从事凝聚态物理,特别是统计物理理论在凝聚态物理中的应用的研究。他在准晶、超导、自旋玻璃、动力学生长、时空混沌、经济物理、生物物理的解析理论和数值模拟研究中取得了重要成果。近15年来在世界一流刊物上发表论文60多篇。
张翼成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兼)
张翼成博士现为瑞士弗里堡大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长江讲座教授。他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首批到国外留学的著名学者,在粒子物理、统计物理、经济物理和网络与信息物理等物理学前沿领域做出了一系列高水平的和多项开创性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界有着广泛的影响。
2)凝聚态物理专业:
李涛 教授
李涛博士于1993年和1996年在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分别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于1999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获得博士学位。1999年至2001年在清华高等研究中心做博士后研究,2001年至2005年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副研究员。2005年至今为该系教授。李涛博士主要从事高温超导物理、量子反铁磁体以及莫特金属绝缘体相变等强关联电子体系物理问题的基础理论研究,在这一前沿领域已发表论文十余篇。
王善才 教授
王善才博士在中国科技大学获得本科和硕士学位,2004年在波士顿大学物理系获得博士学位,从事凝聚态物性的实验研究,之后在美国波士顿大学物理系做博士后研究,在Brookhaven国家实验室运用角分辨光电子谱的实验手段(APARES技术)从事多种过渡金属氧化物,包括高温超导方面的研究工作。该研究领域在过去二十年里一直是凝聚态物理的研究前沿。目前,已在国际著名的物理学术杂志上发表相关论文24篇,其中在Phys.Rev.Lett.上发表论文7篇,和nature上发表1篇重要学术成果,他人引用次数达200次,现为该系教授。
王楠林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兼)
王楠林研究员现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极端条件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人民大学物理学系讲座教授。1991年11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低温物理专业博士毕业(学位授予1992年),之后留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曾在德国Darmstadt技术大学固体物理研究所(Humboldt
Fellow)、日本国际超电导研究中心(ISTEC Fellow and STA Fellow)、加拿大Simon
Fraser大学和McMaster大学物理系从事访问研究。1998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2000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主要研究方向:高温超导体和其它强关联电子材料的红外光学响应、低温物性。过去的主要工作及获得的成果:主要从事强关联电子系统(包括高温超导体、NaxCoO2体系、烧绿石和尖晶石结构过渡金属化合物、二维有机导体和导电聚合物、一维电荷密度波材料等)红外光学响应及其它物理性质研究。对这些关联电子系统的电荷动力学性质、准粒子与其它集体激发模式的耦合、非费米液体行为、电荷有序现象、绝缘体-金属转变、赝能隙等方面作出了许多有意义的工作。特别是对固体红外反射谱的测量和分析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发表及合作发表论文百余篇,包括Phys.
Rev. Lett.八篇,Phys. Rev. B三十余篇。为Phys. Rev. Lett.,Phys. Rev. B,EuroPhys.
Lett.等国内外学术杂志审稿人。现为该系讲座教授。
王孝群 教授 博士生导师
王孝群教授于1992年毕业于意大利国际高等研究院,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先后在东京工业大学物理系、日本科学振兴会、德国马普复杂物理系统研究所、瑞士物理材料数值计算研究所、德国马普复杂物理系统研究所、东京大学物性研究所、美国内华达州立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物理系、香港大学物理系、美国内华达州立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物理系等国际著名科研机构从事研究工作。
一直活跃在计算物理、强关联物理研究的最前沿,他在低维强关联、介观系统性质的电子、磁性和输运特性以及量子信息;一些数值模拟方法的探讨、发展与应用等方面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成果,在Phys.
Rev.
Lett.等世界一流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先后获得科学院百人计划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并参加了国家科技部973重大规模科学计算、973高性能计算等项目的研究工作。现为该系教授、系主任。
魏建华 副教授
魏建华博士于1999年在山东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博士学位论文获得山东省优秀论文奖,毕业后先后在汉城国立大学物理系做博士后,香港城市大学物理系和化学系做高级访问学者,于2000年破格晋升为山东大学副教授。魏建华博士目前已经在物理核心学术期刊杂志上发表相关论文35篇,总计引用数73次,现为该系副教授。
张清明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张清明教授199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并获得博士学位。从毕业至今一直在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于2004年10月评为教授职称;
2000年10月至2002年1月,受德国洪堡基金会资助,在慕尼黑Walther-Meissner低温研究所从事高温超导研究;他任职以来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2篇,作为第一作者的8篇,并独立设计建造了国内第一套面向电子性质研究的地位高真空极化Raman散射系统,其研究成果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现为该系教授。
赵铁松 教授 博士生导师
赵铁松博士先后就读于吉林大学物理系、奥地利维也纳技术大学实验物理研究所,研究方向为凝聚态物理,曾在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材料科学与技术部担任高级访问学者,他在教学和科研方面都有突出的成就,他对磁学领域中的一些问题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发表过一些很有分量的研究论文,其研究成果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现为该系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物理学系
2007年3月7日
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