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黄天骥:研究生不是上大课来培养的

 您现在的位置: 考博信息网 >> 文章中心 >> 新闻资讯 >> 正文 中山大学黄天骥:研究生不是上大课来培养的

考研试卷库
中山大学黄天骥:研究生不是上大课来培养的

近年研究生的扩招,使原先带一二个研究生的导师忽然间增加到十几个,多者已逾二十。

文:记者邓仲谋、陈君南 图:国新资料图片

核心提示:

读研值吗?调查显示,52.9%的人认为现在读硕士研究生不值,53.6%的青年学子认为读研值不值的关键在于“跟了哪个导师”。看完这两个数据,许多人不免疑惑,为什么近半的人认为读研不值?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读研值不值与导师有关系吗?如果我们再作深一步的探究,不免要问,扩招背景下的研究生到底该如何培养才不贬值?我们这个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对于这些当前的热点问题,我们专访了国家级教学名师、中山大学黄天骥教授,以期解开谜团。

人物简介:

黄天骥 1935年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1956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现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委员会会员;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曾任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中山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史和戏曲史教学和研究。2004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

读研值不值?

其实是个价值观的问题

值不值关键是读研的态度

黄天骥教授认为,“读研值不值关键是读研的态度。你读研的出发点是什么?如果只是为了换一个地方,换一份工作,但最后就业不如意,未能如愿,由此就认为读研不值。这是非常短浅的眼光,把读研当作了买卖交易。值不值?这样提问题,也太‘实用主义’了。”

读研值不值其实是个价值观的问题,每个人的价值观不一样,导致看法也不一样。近半的人认为读研不值,说明很多人以功利的态度对待读研,他们不是把读研作为提高自己的水平的机会,作为对事业的追求。另外,他们作出这个判断,实际上也说明人们对研究生教育的不满意。尽管这些年来,研究生教育取得了不少成绩,但确实不够完善,应该检查反思。

目前研究生教育状况不理想,黄教授认为,很重要的原因是由扩招引发教学跟不上,就业跟不上。其中研究生就业不能尽如研究生所愿,是导致有些人产生读研不值的重要原因。现在有相当多研究生希望到东南部城市就业,但各种原因出现僧多粥少的困局,个人的出路没有安排好,在这种情况下,从实用主义的眼光来看,自然认为读研不值。至于研究生招生如何更符合科学发展观,更符合教育规律,这是教育部门应当引起注意的。

选导师,为人为学更重要

近半的人认为读研值不值的关键在于“跟了哪个导师”,其次才是自己的努力。黄教授认为,老师的水平有高低,名声有大小,这是客观存在,但不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作为老师,也有一个成长的过程。何况,“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者有的是。因此选择导师,关键是了解他为人为学的问题,为人为学做得好的老师对于一个人的影响很大,甚至对一生都有影响。他说,“像上世纪五十年代我读中大时,中文系的王季思、董每戡、詹安泰老师,对我的影响很大。这种影响是耳濡目染的,他未必耳提面命,但老师们的道德文章,治学方法,会给人许多启发。”

对研究生来说,有好的老师指导,的确也很重要,但好老师应该是指为人为学方面的,如果只从未来就业的角度着想,找一个有名声大的老师“借光”,那是非常功利的。读研不能从功利出发。以功利思想培养人才,社会就会畸形。

导师言传身教

研究生培养有三招

近年来研究生的大量扩招,使原先带一二个研究生的导师忽然间增加到十几个,多者已逾二十。黄教授认为,有些教师带了很多研究生,这是不好的做法。从事人文科学研究的学者尤不能如此。学问做得越深的人,越是知道学问之难。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不是用本科那样上大课来培养的。真正负责任的、高水平的教授所带的研究生都是少量的。文科一流的学者绝不多带研究生。

研究生学习靠自主,但不能忽视导师的重要性。导师不能挂名,导师的作用,往往不在课堂上,而是在日常接触中,在与研究生的沟通中,他的言行举止,都会对研究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培养研究生要“又管又不管”

对于研究生,到底该怎样培养呢?黄天骥教授说:“我的做法是‘又管又不管’。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人才不要千篇一律,不要在一个模式中培养人才。”“我们的办法是营造一个氛围。我们规定时间,经常与学生讨论某个话题,在讨论中,大家发表意见,从你发表的意见中,我就知道你有没有去看书,查资料。有些学生理解深,有些学生理解浅,同学自己会互相比较,这自然就产生压力。所以不必直接去管,这是‘不管’之管。当然,要求同学严格遵循制度,什么时候开题,什么时候交论文,是要管的。这就是又管又不管。”

“心传”与“师承”的传统应继承

“有一个博士生,考进来,问我该读些什么书,我发现他好读书而尚未知独立思考,便反过来要求他:第一,你准备读什么书,你先开个书单给我看;第二,你先学会讲话,因为那个学生很腼腆,思想不活跃,这是研究者之大忌”。“还有一个学生,也问我该读什么书,我看过他写的字,‘龙飞凤舞’,一个还没写完就到下一个去了。但这个学生很聪明,思路敏捷。从他的字,可以看出他思考问题时满足于一知半解。”于是,我要求他先把字端端正正地写好。其实,指导研究生,主要是培养他的创新能力,说话、写字,和人的思维方式有直接的联系。如果思维方式存在问题,不严格纠正,就谈不上创新。要求具有活跃的思维方式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黄教授认为,与西方相比,中国传统的教育其实有一个优点,那就是强调“心传”与“师承”。所谓“不教之教”,需要导师与学生亲密无间,人们常说“你是某老师的入室弟子”,“入室”就说明师生关系讲究和谐。老师的为人为学,如果从“心传”中得到的,这样得益就大。这些好传统,中国应该继承,并且发扬光大。我们应该吸取世界各国的先进的教育制度、教学方式,也应该根据国情融会贯通,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教育。一味“接轨”,未必妥当。

导师要因材施教,善于点拨

“我从不相信通过三个钟头的考试,就能把博士生的水平考出来,所以报考我的研究生,都得交论文给我看,不管这个论文有无发表。通过论文,我摸清了学生的基础,自己心里就有数,这样才能因材施教。”在黄天骥教授眼里,研究生不是要跟着他,而是要超过他。至于研究生要读什么书的问题,这不重要。黄教授举例说,古时有人问岳飞,你学什么兵法?岳飞说,“运用之妙,存乎其心。”研究生也一样,懂得把各种知识融会贯通,他就能成才。

只要有能力

从中专到博士都应尊重

黄教授几十年的教育经历,使他对人才和大学教育有自己的思考与见解。他说,把读研仅作为捞个学衔,作为求职敲门砖,这是不妥的。国家需要更多的有高能力的人。只要有能力,从中专到博士都应尊重。世界上许多有成就的学者,有些不具很高学位。许多大学问家,由于历史原因,并没有研究生学历,但他们同样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华罗庚就是自学成才的典范,我的老师王季思先生也不是研究生。所以,研究生并不是唯一的出路。

在黄教授看来,在人才培养的链条上,研究生是不可能多的,特别是博士生,并不主张多招,多招了,又不严格锤炼,结果必然是研究生贬值,含金量降低。

[责任编辑:dylanzhai]

考博咨询QQ 135255883 考研咨询QQ 33455802 邮箱:customer_service@kaoboinfo.com
考博信息网 版权所有 © kaoboinf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