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研值不值?今年10月8日,中国青年报公布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52.9%的人认为现在读硕士研究生不值;读过研的受访者中,35.6%的人感到后悔。与此相印证,200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共有128.2万人报名,与前一年相比增幅为0.55%..而此前的2001年到2006年,增长率几乎一直维持在20%以上。10月14日《新京报》为此作了专题访谈,或者干脆就叫做反思。
反思之一,评判硕士生质量应摈弃精英化视角。随着我国博士研究生培养能力的提高和机制的成熟,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就应该从精英化教育回归它的大众化教育职能,而大众化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便是培养应用型和研发型人才。如果我们仍用精英化教育的标准,来评价大众化教育的硕士研究生,结论肯定是靠不住的。
反思之二,就业难主要源自硕士生培养目标模糊。在研究生就业难存在一个结构性过剩问题条件下,本科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比较容易确定,前者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后者是培养学术型人才,但是硕士研究生就不那么清楚了。因此,如果说高校毕业生普遍面临就业难的问题,压力最大的肯定是硕士研究生。
反思之三,硕士学位应从终结性变成过渡性。硕士研究生学位由终结性(连接本科教育阶段与职业生涯)变为过渡性(连接本科教育阶段与博士教育阶段),是国际潮流。硕士学位变成过渡性之后,学制由主要为三年压缩成主要为两年,不仅可以节约教育资源,而且可以使硕士培养目标清晰化。
这三则反思基本解释了“读研不值”的深层含义。精英化视角带给就业单位的是失望;培养目标模糊带来的是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终结性教育更是让读研自打耳光。其实,还有一则反思是不能忽略的,也还是不能绕过去的。姑且称之为“反思之四”,笔者认为:
反思之四,应淡化功利性,还原过程性,强调终生性。这三点应该是学习的本质。上学读书,大学和中小学一样,只是一个过程,读研、读博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可是,我们赋予读研、读博太大的功利性,甚至到了可怕的程度。总以为,读了研、读了博就有了更高的起点,就业前景更好。君不见,博士毕业在国内一步到位成为处级领导干部的例子不是比比皆是么?把读书当成赤裸裸的敲门砖,这才是读研、读博的卑劣动机呢。敲不开就业大门的时候,反思“值不值”,当然不值;因为只是人生的一个过程,开什么花结什么果全在校门外漫长的修行过程,这个短暂的读研当然也不值;从终生学习的角度看,一生的成败岂在读研这点朝朝暮暮?当然也是不值。
说白些,是急功近利的教育害得广大莘莘学子白了少年头、愁肠百结、苦不堪言的。这些年,大学教育变成了金钱教育,读研、读博更是花费了得。投入就想着回报,当市场经济的规则逐步建立的时候,唯独教育的功利性受到了空前的挑战。读书受教育怎能和买卖生意一回事呢?看来,是到了对变了味、走了调的以研究生教育为代表的全民教育进行反思的时候了,不然等它臭气熏天的那一天,就为之晚矣。
作者:朱永杰
[责任编辑:oasis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