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推荐候选人到制作展示材料,从投票选举到撰写专题文章,复旦大学“研究生心目中的好导师”评选全过程都有研究生的热情参与。一位学生这样评价身患重病而不下讲台的何刚强教授:“我钦佩他深厚的学养与严谨的学术态度,更敬佩他战胜病魔的毅力、投入教学时的忘我精神。”何刚强入选了复旦大学第二届“好导师”。
复旦大学研究生院、研工部于2004年推出“研究生心目中的好导师”评选活动,两年一届,已成功举办了三届。学校积极发挥导师作用,推进研究生思政工作,正校风学风、立师德师风,营造教书育人的良好氛围。如今,这项评选已经成为在全校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化品牌活动,“像导师那样身正学高”已成为复旦学子的内在目标和自觉追求,广大研究生在师德的沐浴润泽下,成长成才。
世纪之交,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跨越式发展阶段,复旦大学研究生人数逐渐与本科生接近,目前已经达到并且维持在1:1。为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复旦大学于2000年8月设立了直属党委领导的研究生工作部,在院系设立研究生工作组和专门的工作队伍,形成党委统一领导、职能部门牵头、校院两级管理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在抓好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同时,大力发挥导师在推进研究生思政工作中的作用,确保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复旦大学现有硕士生导师1297人、博士生导师1034人。校党委书记秦绍德曾说,复旦之所以成为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求学殿堂,就是因为有一批学高身正、敬业爱生的好老师。学校先后制定《关于教书育人的决定》、《关于加强辅导员、导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研究生指导教师工作条例》等规章条例,明确导师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负责人,不仅要在学业上培养学生,还要在思想上、生活上关心学生。复旦大学还成立导师工作办公室,加强导师的遴选、培训与考核,敦促研究生导师切实履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责任。“研究生心目中的好导师”评选活动更是吸引了研究生的广泛参与,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每次评选活动正式启动前,复旦大学都会在全校研究生中发放问卷、召集座谈会,调查并修订“好导师”的评选标准,基本确定了思想品质、学术水平、治学态度、教学态度、关心学生、沟通交流等六个方面的要求,学术与师德并重,突出德育要求。通过对“好导师”标准的广泛调研,评选活动实现了在研究生中的有效动员,也对导师参与研究生德育工作产生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在前三届评选中,由研究生自主提名产生的49名导师候选人,不仅学术能力过硬,在教书育人方面也堪称楷模,陈思和、葛剑雄、裘锡圭等导师光荣当选。
在评选过程中,研究生倾情参与。他们自发通过传单、海报、展板等形式,积极为本院系提名的导师做宣传,用自己的行动表达对导师的敬重。“好导师风采展”深入学生生活园区,吸引大量研究生驻足,校园BBS上关于好导师评选的讨论热烈而深入,导师的感人事迹在研究生中广为传颂。学生投票全部在网上进行,经校园电子邮箱认证,每人限投一票,每一次评选的投票规模都在3000票以上。不仅如此,学生还动手为获奖导师撰写专题纪念文章,汇聚了前两届获奖导师事迹的《我心目中的好老师》一书已正式出版,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评选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好导师”评选活动树立了一批学高身正、深受学生爱戴的优秀研究生导师典型,成为全校教师的榜样。入选导师杨玉良说:“一个科学家的价值在于实验室,但是一个导师的价值在于学生。”活动使广大学生深受教育,激励他们献身学术,并增强了他们遵守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的自觉性。评选活动后,复旦大学以“走近好导师”、“相辉会客厅”、“学术时空”、“相辉讲堂”等访谈讲座类活动,邀请一批好导师直接和同学们分享治学心得。好导师们的言传身教、榜样示范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研究生学风、学术的规范化建设。
哲学学院俞吾金教授的学生在“好导师”评选活动中对导师有了新的认识,他说:“俞老师身上不仅有学者的严谨执著,更充满哲学家对现世的深切关怀和敏锐思考,他是我们的良师、益友,更是我们前行的动力。”
短评 师德如山 仰之弥高
复旦大学充分发挥导师作用,辐射导师的精神力量,为研究生带去引导和激励,走出了开展研究生思政教育的新路径。
研究生导师是高校宝贵的学术资源和精神财富,他们有的是德高望重、桃李满天下的学界泰斗,有的是年轻气盛、在学界崭露头角的青年才俊,在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生教育是个性化培养的过程,师生之间形成一对一或者一人对数人的小群互动关系,导师的每一次指导都包含着他们对学生的爱和对学生在做人为学上的殷切期望。
师德如山,仰之弥高。在导师的言传身教中,学生如沐甘霖,学习研究更加求真务实,行为举止、品行习惯越发向善趋真,心灵得到滋养。研究生从导师那里收获的,不光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提升,还有精神品格上的感化与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