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玲游玩照
实现梦想和救人一命之间,你会如何选择?重庆邮电大学2008级学生王玲玲选择了后者。
王玲玲今年22岁,是该校传媒艺术学院艺术设计系2008级学生。考研前一个月,她得知患者病情恶化,于是放弃考试,向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成为全国第2530位、重庆市红十字会第40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昨日,重庆晚报记者获悉,学校得知王玲玲情况后,为她申请保研,多所高校向她抛出橄榄枝。
一个偶然机会,捐献5毫升血液样本
昨天,重庆晚报记者在重庆邮电大学见到了来自河北省石家庄市的王玲玲,她脸上戴着一副黑框眼镜,身材娇小。“捐赠干细胞,完全出于偶然。”王玲玲说。
4年前的一天,还在读大一的王玲玲回寝室途中遇到医院医务车在校园收集血样。出于好奇,她和同学上前咨询。医生告诉她,收集的血样将进入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如果有患者需要,将在资料库查找能够配对的志愿者。于是,王玲玲捐献了5毫升的血液样本,“之后,我就把这事给忘了。”
大三下学期的一天,王玲玲正上自习,突然接到一通陌生来电,“一个自称重庆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说,有一个与我年龄相仿的姐姐患了白血病,我能救她的命!”王玲玲回忆,那人问她是否愿意捐出自己的造血干细胞,她一时没反应过来,来电人解释了一番,她这才想起自己捐血样的事。来电人称,患者在北京,只比王玲玲大几岁,婚前检出患白血病,王玲玲的造血干细胞是目前唯一跟她匹配的。
从小害怕打针,捐干细胞会不会痛哟
捐干细胞,怎么捐,会痛吗……一连串的疑问浮上王玲玲心头。“我从小就怕痛,最怕打针进医院做手术。”王玲玲说,她决定向父母询求意见。“母亲第一反应是不要管,父亲则有些犹豫。”
王玲玲却想了很多。“一会儿是各种仪器在自己身上比划,一会儿是躺在病床上的姐姐由于化疗头发都掉光了……”王玲玲说,她开始多方查阅资料发现,捐献造血干细胞基本不会对人体造成后期伤害。不仅如此,还可以救助很多病人,只是配型成功率很低,只有六十万分之一。
王玲玲决定配合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再次化验的结果是,她的干细胞确实与患者配型,“当时觉得,这个缘分太难得了!”
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并没要求王玲玲马上做出答复,时间一晃来到2011年9月,读大四的王玲玲开始筹备考研。
正在预备考研,对方病情突然恶化
“我从小喜欢画画,很小就参加各种比赛和考级。”王玲玲说,考研进入南京艺术学院,是她最大的梦想。
备考那段时间,王玲玲每天早上7点起床,7点半到教室,“除了吃饭上厕所,一直在复习,直到晚上10点。”王玲玲说,为实现梦想,她要求自己周末也不能超过9点起床,还专门报了补习班。
9月的一天,正复习备考的王玲玲突然接到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来电,对方称:“患者病情恶化,没找到更合适的捐献者,希望我答复是否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
“于是,我告诉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考完研再捐献。”王玲玲说,没多久北京就传来消息,患者病情严重,如果拖到考研结束再捐献,成活率较低;如果考研前就完成捐献,成活率能达到30%。
矛盾心情又重新袭来。“这次不是因为怕痛,而是因为考研。”王玲玲说,在自习室时就会想要好好备考;可走出教室就会想,自己的血能拯救一条命啊。王玲玲说,那段时间,父母也常电话喊她别管这件事了。
“人要救,研要考。”王玲玲这样说服父母,一边准备考研,一边参加红十字会安排的各项体检。
在朋友陪伴下,她来到了新桥医院。在红十字会负责人的安排下,开始了全面身体检查。检查期间,她看到无数老人,小孩,病人家属。“看到那些人,就好像亲历了无数死亡。我突然感觉,原来我们拥有的最基本的,却又常常被我们视而不见的生命,是这么的脆弱。”就在这一刻,她决定要救她。
放弃考研捐献,保送进南京艺术学院
2011年12月7日,经过一系列的检查,王玲玲在父母陪同下在重庆新桥医院进行捐献。医生用仪器从她的左手抽血,经过仪器自动分离干细胞,又把血从她的右手输进去。整个捐献全程5小时零30分钟。结束后,医护人员立刻登上飞机,把造血干细胞送到北京。
由于,红十字会有规定不能透露患者的情况,而且患者和捐献者也不能联系。记者只能从重庆市红十字会负责人那里得知,目前这位患者已经康复出院,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该负责人告诉重庆晚报记者,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重庆市分库是2001年成立,到目前,已经实现造血干细胞捐献42例,其中大半捐献者是大学生。
昨日,重庆晚报记者从重庆邮电大学了解到,学校得知王玲玲情况后,为她申请保研,多所高校向她抛出橄榄枝。目前,王玲玲如愿以偿获得了南京艺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保送研究生名额。同时,她也成为该校2012年第四届“五四之星”志愿者之星的候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