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专业课历年考研试卷)已经于1月7日至8日(个别考试(专业课历年考研试卷)科目在17日)举行,共有165万考生在全国各地应试,报考人数比去年增加了11.2万人。以前人们总是说高考是天下第一考,什么“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之类的词语貌似只能用在高考身上,但是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之后考研似乎越来越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最焦点话题了。曾经2008年考研报名人数略有下降就导致了全国几乎所有的媒体都紧张的报道说考研要降温了。面对这样的不负责的言论考博信息网教育当时确实觉得荒唐。根据考博信息网教育十年来对于考研项目的研究,我们的观点恰恰和前面的相反:考研不但不会降温,反而会在5---10年之内会成为中国第一考!在未来的5年之内,考研会进入一个全新的爆炸式增长的新时代!
1、中国能解决每年650万的大学生就业吗?
中国自从81年就开始进入了一个人口出生的高峰期,而这个高峰期一直延续到了89年才基本结束。很多媒体上报道说2010年6月份高考时,全国参加高考的人数是1050万,而其中有650万以上的人会有机会走进大学读书。也就说,3到4年之后就将意味着国家要每年解决650万以上的大学生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目前为止,我看到的一些媒体上报道的情况是我国每年能为应届大学生创造大约200万个新的就业机会。按照我国GDP的发展速度每年10%来计算,假如就业机会也同比例增长10%的话,4年后我国每年就会有近300万的就业机会。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经济学家敢保证我国的GDP增长速度能否每年如此的高,也没有任何经济学家敢保证2010年后中国的GDP不会下降,所以4年后创造300万年就业机会的可能性是不能保证的。而且即使能达到这个就业机会也无济于事,相对于年毕业应届大学生650万来说,这个就业机会实在是太少了。还有350万人做什么去呢?4年后,当一个研究生和今天的本科生一样“不值钱”的时候,我想任何用人单位在所有情况相同的情况下一定会用同样的待遇来优先录用研究生而不是本科生。这个是任何有点理性的人应该都能看到的。
2、当所有的青年几乎全部是大学生的时候,中国的精英教育何在?
一个国家前进的核心动力是什么?邓小平老人家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那么我想问,科学技术又是谁创造的呢?毫无疑问是一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精英创造了一个民族的绝大部分核心科学技术,而绝对不是普通的技术工人或者体力劳动者。那么当中国当代几乎所有的青年全部是大学生的时候,他们还是不是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精英呢?我的答案是绝对不是!!!我们不能用那些20年前或者10年前的老大学生来作为例子,因为他们确实是他们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精英。我们应该想10年后或者5年后的大学毕业生们,他们的科研能力有多大呢?现在即使是清华、北大毕业的本科生有几个人能独立的具有科研能力呢?当然,可能有人会反驳,难道读了研究生就有了这样的科研能力吗?答案是不一定。如果中国不去大力的培养和发展知识分子精英,那么难道我们能期盼知识分子精英从天上掉下来不成?而如果用公权力去发展的话唯一的切实可行的途径就是加大对研究生培养的力度。或者我们可以严肃的说:研究生教育是中国培养知识分子精英的最后一块教育堡垒,如果这块堡垒失守中国的未来将暗淡无光!
3、一个比尔盖茨、一个李嘉诚能救中国吗?十个呢?一百个呢?
现在的媒体对当代人的最大的误导就是过于夸张的渲染了那些少数成功人士的英雄主义形象。很多时候,人们总是在用比尔盖茨、李嘉诚等少数没有学历的成功人士的例子来说大说学历无用论。其实学历真的没有用吗?仔细想想吧,比尔盖茨、李嘉诚等少数没有学历的成功人士难道是因为没有学历才成功的吗?他们的成功是因为没有学历还是因为他们自身的沉淀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呢?或者是时代造就了那个特殊的英雄?
就算大家全部不读书,就算大家全部成了比尔盖茨和李嘉诚,难道那样就能救中国吗?我想问问那些愚蠢的猪头们:请问是比尔盖茨造就了美国的强大,还是美国的高度文明给比尔盖茨创造了创业的气候?请问是李嘉诚促就了香港的繁荣,还是香港的特殊历史时代给了李嘉诚书写奇迹的空间?显然,因为美国自身的伟大和美国社会的进步从而产生了比尔盖茨,换句话说,比尔盖茨这样的人只能在那时的美国产生,因为只有美国才有那样的土壤。同理,李嘉诚是香港历史的一个偶然,我们承认他的成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但是如果没有李嘉诚的话,香港同样会创造宋嘉诚或者王嘉诚那样的神话!请不要用一个历史的偶然来掩盖历史发展的必然!简直就是历史文盲!毫无历史常识!
那么是什么造就了美国的强大呢?显然是教育,美国具有这个世界上最为发达的教育体系,美国具有这个世界上最有创造力的知识分子精英。那么美国的那些知识分子精英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乃至于是博士、教授们呢?我想这个问题不用我来回答大家也知道了,当然是那些研究生、博士乃至教授们。促进一个时代进步的唯一的根本原因就是教育的进步,而教育的进步必须由精英教育和普及教育同时进步构成。我们这个时代的普及教育的发达程度其实早就超过了很多发达国家,但是我们的精英教育在哪里呢?不大力发展精英教育,中国的核心科技竞争力又从何说起呢?难道让全国人民去留学?留学能根本上改变问题吗?不留学一个国家的文化就会封闭,完全依赖留学一个国家的文化就会丢失她原本具有的个性,一个没有个性的文化注定是没有生命力的。所以,在我国教育部的很多重要文件中我们可以看到国家对于中国的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而当今的大学本科教育几乎不配用“高等”这两个字了。
4、2008年报考研究生人数略微下降能否说明考研就是在降温呢?
几乎所有的媒体一致认为2008年报考研究生人数下降是考研降温的重要表现。我要说,这些媒体是缺乏分析力的,或者说是几乎没有分析力的。他们只是在那里简单的罗列数据,人云亦云,找点新闻随便报道报道,我想说这个是要害死人的,这个会对整个中国的青年人产生误导的。却根本不懂对数据进行理性的分析。
我们必须看到在过去的10年里,随着高考的疯狂扩招,研究生数量也是不停的几何级别的增长。实际上,巧合的是,高考的扩招到目前为止也出现了和考研几乎相似的情况,那就是高考生源的数量在2007年和2006年比几乎没有任何增长。这个就是说,在短时间之内,在就业矛盾激化之前考研非常有可能依然在报名人数上不会有质的变化,但是一旦就业矛盾出现激化时人们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继续读书来增加就业的筹码。
实际上,我们必须要看到,尽管2008年的报考数据有略微的下降,但是报考名校的学生数量不但没有下降,反而在很多地区出现了巨大的反弹。这个说明经过几年的考研的火暴发展,那些非名校的研究生教育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吸引力越来越差。而巧合的是,用人单位也正是对那些非名校的研究生不屑一顾。全世界范围内,人们为什么就是认可哈佛、耶鲁这样的名校呢?理由很简单,虽然那里也有草包,但是绝大部分人还是精英。所以名校报考人数的增加是一个重要的信号,中国的研究生教育正在往更加理性和良性的方向发展,这个是中国的研究生教育真正发生质的腾飞前的一个重要的转折。
2008年招生数据中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报考北京地区的考生中有将近43%的人是非应届毕业生,应届毕业生只占到整个比重的57%左右。这个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比例!我们需要思考为什么那么多的人不去工作而要继续考研,甚至有绝大部分人是从工作中辞职回来考研的呢?理由很简单,2005年后一个本科生在本科毕业的时候找一个薪水2000的工作是不太难的,但是要是在工作后薪水涨到5000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继续深造就成了他们改变现状的重要的途径之一。换句话说,即使作为一个大学生毕业后直接就业了,不用多久大部分当代大学生还是要回来继续考研、增加自身的就业筹码!
我们要不要在那里无休止的漫骂和指责,我们要冷静的思考到底这个时代正在发生着什么?不要毫无素质的人云亦云,能不能有点青年人自身应该有的分析力?葛优说21世纪最贵的是什么?答案是人才!那么我要问21世纪的人才最贵的又是什么?我的答案是:分析力+判断力+执行力!
历史的发展很多时候不是直线形的,历史总是在蜿蜒中曲折的前进着。我们站在历史的某个点上千万不能仅仅看这个点上发生了什么来决定自己的未来的走向,而应该把握整个历史的脉搏来判断自己未来应该走向何方。
中国如果要进步就必须发展科技和文化,那么就必须要有高素质人才,那么就必须要和美国一样的大力发展研究生高素质精英教育。直到2010年考研的时候还是有很多媒体宣传考研降温的谬论,这是会误导无数青年的。
只要时代在进步,谁也无法阻拦中国精英教育的腾飞,那也正是研究生教育的腾飞……
(责任编辑:王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