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研究生培养:创新教育的“催化效应”

 您现在的位置: 考博信息网 >> 文章中心 >> 院校信息 >> 分数线 >> 正文 中科院研究生培养:创新教育的“催化效应”

考研试卷库
中科院研究生培养:创新教育的“催化效应”

  “我那时觉得考上中科院的研究生,踏进科学的殿堂,就已经是实现了很大的梦想了。”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曾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他如愿以偿,1965年成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的研究生。

  研究生教育和研究生院制度作为一种舶来品,虽然在中国仅有几十年的历史,但中科院研究生院确已独树一帜、特色鲜明,并且以持续的创新举措,始终在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前方渐行渐快,成为令无数优秀学子向往的科学圣殿。

  一个制度创新的有益尝试

  “最难忘在研究生院有幸聆听了多位大师的课程,受益匪浅。像北京大学王宪君的数理逻辑、北京师范大学刘辽的广义相对论、社会科学院梁存秀的德国古典哲学等。”尽管离开中科院研究生院的读书生活已20多年,但清华大学教授刘兵对当年这些大师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所开课程依然记忆清晰。

  而今,依托中科院院士、知名教授等大师云集的独特优势,大师授课、院士授课已成为中科院研究生教育中的常态,仅2006至2007年度的夏季学期就有736名来自中科院各培养单位和国内外的知名专家学者授课,包括47名两院院士和2名外籍院士。

  当年请大师开课的风气在今天的许多高校已演变为请名家作学术报告。如今,一些大学对中科院研究生院独特的学科专家评议组的兴趣也逐渐浓厚起来。

  作为这个学科专家评议组的一名成员,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同济大学校长裴钢对这个专家组所起到的作用倍加推崇,“中科院研究生院的这个生命学科评议组非常有特色,也非常严谨,为推进研究生工作作出了很大贡献,对整个研究生教育严格把关,并能够对诸如学位点的建立等相关工作进行具体指导,所以对整个中国科学院尤其生命科学领域及其他领域的工作都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

  自2004年中科院研究生院决定按学科成立研究生院学位评定委员会一级学科评议组,截至目前,已陆续成立了大气科学、数学、管理学科、化学、生物学等10个一级学科评议组。其主要功能定位为:用以确定各学科的学位授予质量标准,指导、检查、评估各培养单位学位初审质量等,使学位授予质量的审核更加科学化、规范化,为建立一级学科授予学位质量标准和终审体系提供平台。

  说起专家评议组,其历史可追溯到1962年以吴有训为主任的中科院研究生委员会。

  该委员会囊括了当时各学科的著名科学家:生物学部的林镕、地学部的尹赞勋、力学所的吴仲华、地球物理所的叶笃正、电子所的马大猷、数学所的华罗庚、生物物理所的贝时璋、技术科学部的严济慈等。该委员会从研究生招生计划、培养工作细则到研究生毕业论文评分办法逐一讨论制定,使得中科院的研究生教育从一开始就站在了高的起点上。
  “就我所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最近聘请中科院研究员何士刚到北大去当顾问了,同样,我也希望推动同济大学能够向中科院学习一些研究生培养的经验。”裴钢说。

  一种学科交叉、自由探索的风格

  “我正在努力寻找一个结合点,希望能够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特色和大学结合起来。那应该是一种相对完美的研究生教育模式。”作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毕业生,刘兵认为,中科院研究生院的教学模式更适宜培养研究型学生。

  刘兵目前活跃在教学一线,有人称他的讲学很具特色。他正在试图突破一种“学院惯性约束,融入中科院研究生院的自由研究气氛”。他自1985年于研究生院毕业后,曾经留在中科院研究生院工作14年之久,身上具有浓厚的“中科院研究生院味道”。

  这种“味道”透着中国古典散文式形散而神不散的气息,裴钢的释义为,中科院研究生院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地域、不同历史、不同业务条件建立的研究生培养制度,完成了一个看似松散、实际又有一个总体的框架,不是完全散的,但又不是完全集中的特殊的教学模式。

  裴钢认为,“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情况下,研究生培养应该是不一样的,应该有所差异。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更重要。这不仅体现在科研成果文章上,也体现在研究生人才本身的培养上。”

  中科院研究生院自由研究型的风格自然形成了对学科交叉的格外关注。刘兵在此就读时的专业是科技哲学,但是被要求上中科院理论物理所研究员开设的物理学高级理论课程,而且要和该专业的学生一起参加考试,丝毫不降低要求,刘兵认为那种感觉“很有压力,但的确拓展了视野”。

  一种国际化视野和境界

  当下,在以信息化为先导的知识经济时代,研究生教育也随之表现出了新的特点,国际化、多元化等发展趋势已经逐渐在中国教育界引发讨论。对此,裴钢的思考是,一方面科技要自主创新,以我为主;另一方面要加强国际合作,这期间就有很多有待于教育界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自2000年9月开始,“越洋”请来25位全球知名专家执掌教鞭,其中15人来自斯坦福、密歇根、得州大学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等著名科研机构。如此强大的师资力量,令英国《自然》杂志感慨:“连许多外国大学也没有这样的课程。”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理念和实践的创新,正在中国高等教育界发挥着影响深远的“催化效应”。目前,许智宏、裴钢和1982年获中科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的南开大学校长饶子和、1988年获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博士学位的上海交大校长张杰等一批中科院研究生院的毕业生正活跃在大学的领导岗位。“将中科院研究生院的特色融入大学,两者相结合是一种更理想的状态。”刘兵说。

  而在曾担任中国科技大学党委书记、中科院人教局局长的余翔林教授看来,由于中科院研究生教育体制的重大改革,“中科院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和研究生培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并正在产生世界影响”。
考博咨询QQ 135255883 考研咨询QQ 33455802 邮箱:customer_service@kaoboinfo.com
考博信息网 版权所有 © kaoboinf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