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生扩招报考为何却呈“降温“之势

 您现在的位置: 考博信息网 >> 文章中心 >> 院校信息 >> 分数线 >> 正文 调查:研究生扩招报考为何却呈“降温“之势

考研试卷库
调查:研究生扩招报考为何却呈“降温“之势

  今年,在我国高校研究生实施扩招的形势下,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首次出现全国范围大幅下滑。与此同时,公务员报考热却在持续升温,竞争日趋激烈。

  有关人士分析认为,"考研热"降温与公务员考试的持续升温形成明显对比,从中透露出的信息是,在社会就业压力持续加大的形势下,大学生日趋理性与务实。同时,企业用人也日益摒弃以前的唯"学历论",更加注重个人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使"考研热"降温。对这种市场调节的结果,不必过虑,从中反映出的研究生培养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倒应该引起关注。

  --研究生扩招报考却呈"降温"之势

  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研究生招生计划安排44.9万人,比2007年增长6%。而在这种扩招形势之下,全国共有120万人报考,比去年的128.2万减少8.2万人,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首次出现全国范围大幅下滑局面。

  记者从黑龙江省招生考试委员会办公室了解到,在2008年硕士研究生全国统一入学考试中,黑龙江省总计报名人数为44376人,比2007年的47938人减少3562人,减幅为7.34%。

  在辽宁省,情况大致相同。全省共有51401人参加这一考试,比2007年减少5336人,比2006年减少11319人。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公务员考试趋热。随着本科生、研究生就业压力加大,不少大学生将目光投向了公务员考试,以取得"名利双收"的公务员身份。

  2002年以来,我国国家公务员考试报考人数激增,2008年考试人数创历年之最。据人事部的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共有64万人通过审核参加考试,人数较去年增加12%。

  --理性、务实等因素导致"考研"人数下滑

  首先是大学生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下日趋理性。黑龙江一所省属高校中文专业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小王告诉记者,自去年11月起,他陆续参加了一些招聘会,注意到如今用人单位更看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虽然本科生找工作存在一定难度,但不少研究生在就业时也遇到了困难,因此他打消了通过考研增加自己"身价"的想法,决定踏踏实实找一份力所能及的工作,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再设立新的奋斗目标。

  据了解,不少毕业生有着小王一样的想法。他们原本将考研作为回避就业、增加学历"含金量"的有效途径,但随着人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务实,他们也改变了心态,能够客观看待并接受就业挑战。

  从成本收益角度考虑,许多大学生认为考研不是"很合算"。从时间成本看,读研究生的3年是人生中一段黄金时间,正应该好好在事业上拼搏。尤其对于女大学生,年龄的增加更是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包括工作几年内可能就要结婚生育,用人单位肯定会有一定考虑,这些都是非常现实的问题。

  从资金成本考虑,考研成本增高。从2008年开始,全国很多高校开始实行研究生收费改革,改革后的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不再区分公费和自费,而采取发放奖学金和助学金的方式资助优秀研究生。对多数研究生来说,这必然提高读研的成本。

  一位本科生说,考研的准备费用加上三年学费一般在4万元左右,再加上住宿费、生活费等起码在七八万元,而将来就业时,月收入最多只能比本科时的同学高几百元,人家还比你多赚了3年钱,怎么算都不值。

  但从收益来看,读研未必带来过去预期的收益,尤其是在研究生就业形式日趋严峻的形势下。2006年,扩招后的首批研究生毕业开始走向市场,两年多来,其就业形式日趋严峻。大部分研究生都想留在大城市就业,对月薪的要求也在3000元左右。然而相对于本科生而言,硕士研究生的优势并不十分明显,想留校,他们学历不够;想考公务员,竞争相对也是十分激烈;同时,他们也没有过多的实践经验,到企业仍然要从头学起。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一些重点高校的热门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形势相对好些,但相当一部分研究生仍对就业感到茫然。在2007年各省公布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数据中,许多省市首次出现了本科生初次就业率高于硕士研究生的情况。这都使得很多高校应届毕业生对考研望而却步,只要是在本科阶段找到了一份工作,就不再准备考研。

  其次,社会、用人单位日趋理性。企业用人正在从"学历型"向"能力型"转变,不再追求所谓的人才"高消费"。一些企业的负责人说,本科直接考上硕士的学生,没有工作经验,而聘用他们要付出比本科生更高的报酬,成本反而增加。

  同时,社会的"学历崇拜"也在逐年降温。学生和家长在对学历的认识上更加理性务实,不再为了"学历"而学习,而是选择自己的兴趣和能力的结合点,很多学生从高中就开始向职业学校分流,一些大学毕业后也选择"回炉",之后从事自己更为适合的工作。

  --"考研热"降温带来的"冷思考"

  辽宁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唐晓华表示,在目前的研究生培养中,高校过于重视理论的研究和知识的灌输。而为适应当前人才市场形势,高校应该更注重对学生的应用能力的培养。要以课题和项目为牵引,挖掘学生个性潜质,努力提高应用型研究生的整体科研水平,培养更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层次的专业应用型人才。

  同时,学生在报考研究生时应综合自身兴趣、能力、经济条件和社会需求各方面来考虑。首先要考虑兴趣,兴趣最能调动起考生的主观能动性。社会需求也是考虑因素。虽然现在有些专业社会认可度高,但随着该专业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社会需求就会呈现递减趋势。所以,考生在选择社会评价较高的专业时,要了解所选专业的社会评价与社会需求是否平衡。

  在读上研究生以后,应加强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不仅要加强个人能力的提高,也要多走出校园,接触、了解社会,积累社会经验和专业知识,为将来就业作铺垫。

  辽宁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副主任范龙认为,当前的"考研热"降温是市场自然调节的结果,无须过虑。但高校和相关就业部门应大力促进研究生实现就业,以避免因研究生就业难引发的知识贬值等负面影响。

  一是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解决研究生就业市场的供求失衡问题。加大对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的投入,提高毕业研究生的工资待遇;加快劳动人事制度、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配套改革,真正扩大用人单位的自主权;在用人单位内部形成竞争上岗、择优录取的用人机制,给予就业者平等竞争的机会。

  二是高校和就业部门应积极为研究生和用人单位"搭桥",使人才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使用、配置,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避免人才配置错位,人力资源闲置浪费。

考博咨询QQ 135255883 考研咨询QQ 33455802 邮箱:customer_service@kaoboinfo.com
考博信息网 版权所有 © kaoboinf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