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理系简介

 您现在的位置: 考博信息网 >> 文章中心 >> 院校信息 >> 招生简章 >> 正文 数理系简介

考研试卷库
数理系简介

数理系简介
  一、北京石油学院物理、数学教研室的早期发展历程
  1952年,政(国)务院下达通知,批准成立北京石油学院。1953年北京石油学院在北京海淀区“九间房”的一片田野上以“三月设计、四月动工、七月完成土建、九月开学”的建校速度宣告成立。以曹本熹教授为首的清华大学石油系的一批中青年教师和二、三、四年级学生转入北京石油学院,以后又从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大连工学院、北京财经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调入一批教师和教学管理干部,并于当年成立四大系(石油地质勘探、石油矿藏开采与经营、石油炼制、石油机械)、八个专业及公共基础教研室。公共基础教研室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外语、政治、体育、电工等教研组,无独立行政机构,属教务处领导,公共教研室合成一个党支部,支部书记丁福生,组织委员彭慧云,宣传委员乐光尧。后成立公共教研室党总支,总支书记李季。
  (一)物理、数学的起步与初建(1953年)
  1953年1月24日,石油管理总局人事处正式调乐光尧到石油学院筹备处工作。乐光尧向筹备处负责人贾皞报到,贾皞指示:负责筹备物理实验室并参加清华大学物理教研组教学工作。乐光尧成为石油学院物理教研室第一名成员。3月3日刘毓贞从石油总局调来,3月11日曹本熹、骆正愉明确由乐光尧负责物理教研组全面筹备工作,刘毓贞负责筹备物理实验室工作,此后乐光尧和刘毓贞等在石油系主持下,完成了物理实验室第一批国外订货——捷克生产的示波器等。
  1952年10月,石油总局人事处安排沈本善等,到北京大学俄文速成班学习,学成后到北京石油学院,后又被派往清华大学物理教研室作进修教师,师从苏联列宁格勒工业大学的物理专家巴巴诺夫学习。
  1953年4月2日起陆续来到石油学院的物理教师开始正式参加清华大学物理教研组教学工作。主要是担任辅导课和物理实验课,人员计有:乐光尧,沈本善,刘毓贞,林可期,唐棨宏,王惠芬,凌君达等,实验员米守彭,盛家骥参加实验室工作。
  1953年9月14日北京石油学院全体教师在清华开教学工作学习会,9月26日正式从清华搬到北京石油学院新校舍。10月7日,物理教研室在工字楼392室有了第一间办公室(原先是在宿舍办公),此后新到的教师有胡棨、俞千里(南京大学物理系应届毕业分配)。10月17日冯世瑄副教授到校,11月4日戈革讲师到校。10月28日,决定由冯世瑄任物理教研室主任,乐光尧任教学秘书(实际负责),沈本善任科研秘书,刘毓贞任物理实验室主任(后为陈国柱、李文瀛)。数学教研室同时成立,第一任教研室主任为张希陆教授(1900-1988年),原为留美的清华大学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南开大学(南开学校)创始人张伯苓先生的长子。同时到数学教研室的还有:彭慧云副教授,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数学系,时任教研室副主任,是从哈军工调来的;董奉城,从北大毕业后分配来;傅定文、牛牧、果新生,他们在57年被错划为“右派”,调离学院;李华民、谢绪悦、周文海、周连杰、胡定安,上述五位是从四川大学数学系提前一年毕业,同时到清华大学报到后一起来石油学院;方淑姝(老讲师),毕业于浙江大学,是从江西南昌调来的;曾慕蠡(老讲师)也是从江西调来的,后于1960年支援大庆,创建大庆石油学院数学教研室。我们称以上这批教师为北京石油学院数学教研室的第一代。
  1953年10月19日石油学院二、三、四年级(从清华石油系转来)正式上课,物理课共两个大班(炼21,矿21,矿22)由乐光尧主讲,另一大班由凌君达主讲,第一班物理课10月20日开讲。数学教研室的授课内容是解析几何和微积分,还为物探它们和自动化专业开设了复变函数、数理方程,后来又陆续增开了线性代数、傅氏变换等课程。
  (二)稳步发展阶段(1954-1957)
  随着学院规模的扩大,招生人数逐年增加,急需相应增加教师。1954年从北大数力系提前毕业分来数学教研室的有张道坤,以后又从上海分来师先进、薛麟文:1956年,又从全国各高校分配来的毕业生有:吴慎微,云南大学数学系毕业;张崇高,四川大学数学系毕业;杨瑞美,南开大学数学系毕业;陈光灿、陈德化,武汉大学数学系毕业。1959年分配来的有:朱学煜(北大数力系54级毕业生),赵成山(吉林大学数学系55级毕业生),于百令(吉林大学55级毕业生,1961年支援石油附中)。我们称60年代前调入来的这批老师为数学教研室的第二代。
  物理教研室也在同一时期先后调来一批各大学物理系的应届毕业生和教师,如:陈世廉、简昌、刘明衡、黄纪华、陈国柱、杨芳品、庞钟法、张淑琴、戴琮基、程振鄂、梁育梧、钟明强、黄启钩、王纲华、贺志勇、吴永贵等等。还从外校调来史镇华,吕文培等。
  50年代(55,56)的物理、数学教研室各方面都比较正规,在石油学院和北京工科院校中均处于比较先进的行列。当时,数学教研室的方淑姝教授是具有广泛影响的樊映川教授任主编的《高等数学讲义》(1958年3月出版)的九位编者之一。
  为结合专业开展科研,物理教研室筹建分子光谱实验室,从苏联进口了ES = 2 \* ROMAN II51型光谱仪。这在当时国内外都是比较先进的仪器。还派黄纪华去有色金属研究院实习,回来开展工作,原拟派胡棨到苏联留学,后因反右未果。
  1952年以前的工科物理、数学的教学主要沿袭美欧,1952年院系调整以后,才开始新中国物理、数学教学改革的进程。
  从1952年到1956年,是建立新中国工科物理教学体系并取得稳步发展的第一阶段。院系调整以后,高等学校建立和加强了党的领导。在“向苏联学习”的中心口号下,大部分老学校理工分了家,为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一大批新的工科院校建立起来(著名的北京八大学院一包括石油学院就是这时建立起来的)。
  当时党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全国制定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十二年规划,进一步鼓舞我们从事基础课教学的信心和斗志,我们石油学院的物理、数学教学也就从无到有,逐步建设成长起来,到1956年已初具规模,达到一定的水平。
  (三)动荡的几年(1957-1963)
  从1957年反右开始,政治运动不断,在所谓的教育革命运动中,极左思潮泛滥,基础课首当其冲,物理、数学教研室备受冲击,一言难尽。
  在此期间,数学教研室划归石油开发系,方淑姝任系副主任主管数学。为扩充师资队伍,1960年春,党委决定:从本校石油主干专业提前毕业转行成数学教师的有:卢名高,郑君湖,马久生,董映珉,黄金奎,宋惠珍。同年暑假从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分来应届毕业生有周文龙和王者生,同时又从开发系56级提前毕业分来李振英、金海林。这一年党委还决定从原来开发系部分56级专业学生转行成立数学师资班,1961年暑假毕业后留在数学教研室的有:蔡彰涟、宋基华、向逐骢、庄长淞、陈贤勋、陈士彤、郭载方、范承亚、施宝正、雷光天、吴同明、曾理华、夏显庭等。1965年又从中国科技大学、广州暨南大学应届毕业生分配来的有王才经和徐振贤。为加强数学教研室党的领导,1965年文世鹏从机械系调人数学,时任党支部书记。我们把从60年到65年来到数学教研室的这批人称为第三代。
  1957年12月,物理教研室划归地质系。乐光尧任地质系副主任兼地质系党总支委员,分管科研及物理学科。1960年3月成立自动化系和理学系,物理一部分划归自动化系,一部分划归理学系。乐光尧任自动化系副主任兼总支委员,刘永昌任系主任兼党总支书记。1961年7月,自动化系撤消,物理仍回地质系。其间,为充实物理师资,从本校物探、测井等石油专业先后抽调59、60级一批毕业生到物理教研室,如:严炽培、陈幼珠、吴小薇、李静、李正清、李文瀛、陈长民、刘宗诚、郑富明、谢振全、苏焕华、许守慈、韩寿屏、田浩、韩德旺、林锦秀、和琴堂、茅庆年、桂约奇、赵一之、杨玉春等。后来又调来了朱继方、刘嘉丽充实实验室队伍。物理教研室成立了党支部,书记为陈幼珠。
  (四)回归稳定发展(1964-1966)
  全国贯彻“巩固,充实,发展,提高”八字方针,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当时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大法——“高校六十条”制定出来了。党号召要稳定教学秩序”要把有经验的教师放在教学第一线,要注意加强基础,提高教学质量,教育师生坚持又红又专,抓紧培养师资和实验室建设。
  在此背景下,1964年2月成立基础课教学处(简称:基教处或基础处),包括数学、物理、外语、体育四个教研室。基础处总支书记开始为吴麟祥,后为康斌。基础处主任方淑姝,副主任,乐光尧,梁树。
  在老教师的带动和培养下,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在北京石油学院1964~1965年的教学大比武活动中,数学、物理教研室涌现出了一批素质好、教学水平高的青年教师,成为数学、物理课程教学的主力军。
  (五)文革十年
  在“史无前例”的十年“文革”中,“左”的干扰终于被推向了极端.造成了全局性的灾难,北京石油学院被迫迁到山东省东营市,并更名为华东石油学院,造成了数学、物理教研室教师队伍的严重流失。其间,教学秩序惨遭破坏,数学、物理师资大量流失,物理、数学教学受到了最大的一次冲击。
  数学、物理教研室被解散,教师下放到专业连队,大部分物理、数学课被取消或是与后继课打通,没有课上的教师或是在专业连队刻蜡板、领文具等干打杂活,或是充当专业连队的名额参加“农业学大寨”工作队等等。在此过程中,尽管周恩来同志也曾多次提出重视和加强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的教学与研究的指示,周培源同志还曾根据周恩来同志的指示,于1972年10月6 日在光明日报上发表文章论述加强基础,但在当时的形势下,根本不可能得到贯彻,反而受到“四人帮”的批判。在这史无前例的十年中,高等教育受到的摧残是全面的,对其中的工科数学、物理教学更是倍受摧残。
   二、80年代初物理、数学教研室的经历的恢复与发展
  粉碎“四人帮”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结束了我国政治生活中二十年动荡的历史,实现了历史的伟大转折,从理论上到实践上,对多年来左的干扰,进行了拨乱反正,我国高等教育出现了崭新的局面,工科物理、数学的教学也进人了建国以来的第三阶段,无论从高等教育或是工科物理教学来说这都是我国历史上最好的时期。
  华东石油学院自从77届恢复正式招生以后,恢复了物理、数学教研室,并成立了基础科学系:系主任为乐光尧,总支书记曹清志,物理教研室主任为田浩,数学教研室主任为吴慎微。
  工科物理、数学教学全面得到恢复,教育秩序稳定,教育质量逐步提高,最重要的是加强基础的思想明确了,教师可以“理直气壮”地教课了。
  1977、78年,我们分别招收了物理、数学专业师资班的学生,在困难的条件下,逐步开出了本专业的各类课程和实验,培养出达到要求的毕业生。1981年开始,物理教研室招收了研究生,接着国家批准成立自然科学史(物理学史)和无线电物理两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982年又正式招收了应用物理专业的本科学生,同年招收计算数学的82级班,1984年招了应用数学84级班,1986年招进数学师范的数86级班。
  学校明确了理工管(理)相结合,以工为主的办学定位,从领导到社会舆论重视基础课的教学。这一时期,开出了工科院校的全部公共数学、物理课程和数学、物理专业课程。以物理、数学教研室有限的人力,我们还承担了应用物理专业、数学专业从本科生直至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任务。
  我们的教学质量在不断提高,教学研究有了开展,实验室建设有了新的发展,不仅工科物理实验教学水平提高了,而且开出了理科的普通物理实验和近代物理实验,还开出了部分专门化和研究生的实验。
  科研工作也取得了可喜成果,粉碎“四人帮”后发表了科研论文几十篇,有三项科研成果获得了国家发明奖(沈本善研制“检漏仪”获国家级发明四等奖、陈世廉在“微波”领域的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级三、四等发明奖),戈革从事N.Bohr的研究获得了国际声誉。
   三、北京恢复办学至2000年数学物理教研室的历程
  “文革”结束后,于1984年组建华东石油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开始了“文革”后首届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为此学院抽调华东石油学院数学和物理教研室的部分老教师来到北京研究生部,和外语、体育等基础学科的教师一起组建了北京研究生部的基础课小组(基础教研室),组长为乐光尧,副组长为陆庆邦,书记为孙文伏。为了建设一支强大的教师队伍,北京研究生部从国内的重点高校(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西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引进补充了一批年轻的师资力量,增加并提高了数学与物理教师的数量和质量。
  随着研究生部的不断壮大和发展,以及华东石油学院更名为石油大学,北京研究生部也改名为石油大学(北京),并在北京研究生部基础教研室的基础上组建了石油大学(北京)基础科学系,第一任系主任为乐光尧,后任依次是陆庆邦、郑富明、陈安乐等。基础科学系由数学教研室、物理教研室、外语教研室和体育教研室组成,主要承担学校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各种形式培训班的数学、物理、外语和体育等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同时有物理学史和无线电物理两个硕士点,每年招收少量硕士研究生,相应开展研究生教育与一些科学研究工作,但各个教研室都没有开设本科专业。
  在二十世纪末的这十几年中,石油大学(北京)基础科学系重点抓师资引进和队伍建设,苦练内功,努力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数学、物理等公共课程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并出现一批年轻的教学骨干,为我校今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物理教研室在学科建设上也形成了一定的特色,戈革教授因在N.BOHR研究与独立翻译并出版,<<尼耳斯.玻尔集>>共十二卷巨著,促进中丹文化交流上 取得的成就,2001年6且5日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向戈革教授颁授”丹麦国旗骑士勋章”。
   四、数理系的成立与发展
  (一)稳定教学,保证质量,平稳发展(2000-2006年)
  在二十世纪末我国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大背景下,石油大学(北京)及时抓住机遇,新增若干本科专业,扩招本科生。随着石油大学(北京)的不断发展壮大,基础系外语教研室的工作范围和教学任务逐渐增多,并于2000年开始招收英语本科专业,学校决定在外语教研室的基础上成立了我校外语系,体育教研室也随着学校的发展,在教学与群众性体育活动等方面的工作内容不断扩大,学校决定成立了体育教学部。原基础科学系的数学教研室、物理教研室组建成为了目前的数理系,第一任系主任为陈安乐。
  数理系成立之初,面临着学生数量猛增,数学物理师资严重匮乏的严峻局面,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一方面多方努力引进师资,稳住阵脚,另一方面引导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探索扩招形势下提高教学水平,保证我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新方法,重点是通过“一帮一”的方式帮助新上岗的青年教师尽快站稳讲台,提高讲课水平,并制定政策,倡导广大教师比学赶帮,努力成为受学生欢迎教师。
  在稳定教学的同时,我们没有放松专业建设及学科建设,一方面,鼓励教师在保证教学的同时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学校制定的有利政策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以点带面,全面提升学科水平。2003年,数理系首次招收了本科生——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2003级两个班,此后每年在该专业招两个班。2004年,在北京和华东两地数学物理教师的共同努力下,物理教研室在无线电物理学科点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理论物理硕士点,数学教研室增加了应用数学和计算数学两个硕士点,2006年,我们又成功获得了物理学、数学两大一级学科的硕士学位授予权,这标志着数理系学科建设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006年,在学校统一部署和指导下,通过全系教职工的团结努力,数理系出色地完成了迎接教育部队我校本科教学质量评估的相关工作,我校本科教学被评为优秀,其间,数理系教师的课堂教学、数理系物理演示大厅获得了评估专家的好评。
  数理系目前拥有“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专业和“数学”、“物理学”两大一级学科的硕士学位授予权。截至2008年9月,数理系有在校本科生156人,研究生66人。自建系以来,已有94名本科生顺利取得学士学位,29名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
  数理系自成立以来累计承担教学改革项目20项,其中有13项已经通过了结题验收,有12门课程被列为学校重点建设课程。其中,有8项获得了校级教学改革成果奖。独立出版教材2部(《应用数值分析》、《大学物理实验》),已经编写完成并即将出版教材2部(《基于MATLAB的数值分析算法设计》、《电磁场理论》)。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线性代数被评为校级精品课。
  2006年7月,我校《高等数学》课程被评为北京高等学校精品课程。
  2006年9月,在学校统一部署和指导下,通过全系的努力,数理系圆满地地完成了迎接教育部队我校本科教学质量评估的相关工作,其间,数学物理教师的课堂教学、数理系物理演示大厅建设获得了专家的好评。
  2007年6月,我系物理实验中心被评为北京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对当代大学生能力与素质培养与锻炼的极其有效的途径,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施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数理系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数学竞赛、物理竞赛、物理实验竞赛等各种课外科技活动,取得了优异成绩。
  在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我系也积极鼓励教师开展科研工作,通过不断提高自身学术水平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还提倡数学物理两大学科积极与我校主干学科结合,努力发挥理科的支撑作用,自2005至2007年,数理系教师共发表学术论文102篇,其中80篇被SCI收录,56篇被EI收录,在科研项目上,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1项、教育部科学技术重点项目2项、石油创新基金3项、中石油风险基金1项、横向科研项目5项,总经费已逾200万,校级重点科研实验室一个(光纤传感技术实验室)。这些指标标志着数理系的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
  (二)锐意进取,再接再厉,不断取得新成绩(2007年-)
  尽管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数理系成立的时间还很短,数学、物理学科与北京市许多兄弟院校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但是,我们通过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正在不断超越自己,创造着数理系系建设史上一个又一个第一:第一个本科专业、第一个市级精品课、第一个市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物理实验中心)、第一个校级重点学科平台(数学、物理)、第一部公开出版的教材……。
  当前,我校已明确了“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班成一所在石油石化领域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理工管文协调发展的多科性研究性大学”的办学定位,这也给数理系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相应地提出了我系“严谨执教,以生为本,锐意创新,以理促工”的指导思想,这既是数理系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和总结出来的一个特色,其中有已经取得的并应该继续保持和弘扬的实践成果或经验体会,更是对数理系未来发展和前景的设想与展望。
  2008年6月,我校决定:“十一五”期间将数学和物理学两个一级学科重点建设成为校级学科平台,并将投入专项经费建设“新功能材料物理”校级重点实验室。
  我们坚信,数理系一定会越办越好,数学和物理两大基础学科必将在我校建设与发展、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事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考博咨询QQ 135255883 考研咨询QQ 33455802 邮箱:customer_service@kaoboinfo.com
考博信息网 版权所有 © kaoboinf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