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沿革
电子系拥有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半导体芯片系统设计与工艺、材料物理与化学、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4个工学研究生专业和集成电路工程、软件工程和电子与通信工程三个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一级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198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是全国最早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1991年设立博士后流动站,下设的二级学科“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2007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为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和湖北省一级特色学科。本系已形成包括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及学术生态环境。
二、教学与研究基地
本学科是我国重要的现代微电子学、固体电子学与系统集成及其应用技术研究基地之一。目前本学科已拥有教育部敏感陶瓷工程研究中心、电子信息功能材料教育部国防重点实验室(B类)、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北京生物芯片国家工程中心(与清华大学等共建)、教育部财政部“面向群体人才创新互动式培养实验区”国家人才培养实验区、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光电信息存贮研究部等人才培养基地。
三、学科特色
本学科建立以来,紧密联系学科前沿研究热点,以及国内外相关技术的发展趋势,始终坚持“理工结合”、“产学研结合”“多学科交叉结合”,逐步形成了以信息材料为基础,器件和大规模集成电路为核心,系统应用为方向,以国防和军工强势特色带动工程应用研究的高度融合、协调发展的学科优势。
在近50年的学科发展历程中,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项目等,直接服务国家、国防和区域经济建设,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的成果。目前科技成果产业化相关产值超过9亿元,已获得很好的社会、经济效果。集成电路领域的科研成果、科研实力和规模化的人才培养能力将对中芯国际12 inch/90 nm半导体制造项目、Foxcom公司以及其它著名的国际半导体与IT产业在武汉地区的群集和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招生专业及师资队伍
电子科学与技术系现有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半导体芯片系统设计与工艺、材料物理与化学3个工学研究生招生专业和集成电路工程、软件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学位组成。现有教授23人,副教授23人,高级工程师3人。其中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新世纪优秀人才5人,具有博士生导师资格的21人,49人拥有博士学位,25人拥有国外学习研究经历,并每年选派2-3名中青年教师赴国际著名大学和企业进行合作研究。已形成一支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有国际化研究视野的中青年人才队伍。
五、学术交流
坚持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有效地开阔科学研究的视野,推动人才队伍的建设和科学研究水平的提升。每年选派2-3名中青年教师赴国际著名大学和企业进行合作研究,互动学习,造就一支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队伍。
六、科学研究
近5年来,我系承担科学研究项目450余项,研究经费达2.3亿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8项(其中重大项目1项),973、863计划项目17项,纵向国防科研项目56项,国际合作项目8项。共发表SCI收录学术论文274篇,EI收录402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12项,已授权专利67项。
本学科紧密围绕电子信息领域学术前沿、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的需求,长期致力于信息材料与器件、系统集成的研究,发展出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为适应国家发展三大战略需求,一直关注学科发展前沿,国家领导人多次来考察和指导工作。凝练科学研究方向为: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与嵌入式系统
电子功能陶瓷材料、元器件及无源集成
高速、高密度信息存储材料与器件
微波材料与微波器件、微波组件技术
磁性材料和智能吸波结构设计与制备
新型微纳MOS器件与功率半导体器件
七、毕业生就业
我系研究生素以知识面宽,动手能力强著称,无论是出国留学和读博深造,还是进入研究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都受到普遍好评。以去年为例,硕士毕业生总人数143人,其中到三资企业(如GE、oracle、TI、华为、中兴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就业102人,占当年硕士毕业生总人数(下同)72.9%;到国内著名学术、科研设计单位(如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29所等)15人,占10.7%;出国留学(如密西根州立大学、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9人,占6.4%;继续攻读国内博士学位7人,占5.0%;考取公务员及到事业单位7人,占5.0%。
八、拟招生计划
预计招收40%工学免试推荐硕士生、50%硕博连读和直博生及50%集成电路专业学位免试推荐硕士生。
九、专业学位资助体系
专业学位资助标准按学校相关文件精神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