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的一级学科“电气工程”是“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是首批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961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电机与电器和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成为国内首批博士学位点,1995年成为国家首批设立的博士后流动站,1996年首批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其电机与电器学科1988年被评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2002年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两个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电机与电器和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再次通过国家重点学科评估,电工理论新技术新增为国家重点学科,本学科点同时成为首批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也是湖北省电气工程领域唯一的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在国内的各项学科评估中,本学科多年来均位列前三名。本学科点建有强电磁工程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筹)。
电气工程学科下设7个主要学科研究方向,包括:电机与控制、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脉冲功率与等离子体、电气信息检测技术等。各方向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前沿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研究内容。
1. 电机与控制
我校电机学科是我国电机与电器专业最早的两个国家重点学科之一。该学科的传统特色研究方向有电机绕组理论、电磁分析与设计、电机设计与运行控制、微特电机和变压器等。瞄准学科发展前沿,形成新的研究方向,如新型电机与特种电磁装置、高品质电气驱动与数字化伺服控制系统、电力电子与电气传动、电能质量控制与新能源开发利用新技术等,促进了该学科的发展与进步。该学科方向现有教授1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1人)、副教授8人,包括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千人计划获得者2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霍英东基金获得者等学科带头人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樊明武教授,是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我国著名回旋加速器专家、磁铁理论与工程专家,目前正致力于非动力核技术应用的研究与开发。邵可然教授指导的张勇博士获2009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2.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该学科的传统特色研究方向主要有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力系统分析与规划、超导电力科学技术、舰船发供电系统等。瞄准电力科学技术发展前沿,开展了学科交叉创新研究,重视研究基地建设,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和新的研究方向,如电力系统信息及自动化、电力电子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电能存储与电力安全、可再生能源分布式发电与微网、智能电网等。该学科方向现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新(跨)世纪人才4人,教授17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3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程时杰教授长期从事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电力系统分析、超导电力。
3.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
在保持传统高压学科优势的前提下,紧密围绕国家特高压输电系统建设和国防发展的需要,积极开展高电压新技术的研究,形成了一批有较强特色、在国内居于前沿地位的研究方向,包括:强流脉冲功率技术、气体放电理论与应用、高频高压测试、过电压防护与电磁兼容、电力系统防雷、高电压新技术等。该学科拥有国内高校中容量最大的合成试验系统,先后承担了多项重大科学研究工作。在高储能密度电容器、强流脉冲功率开关、脉冲功率能源组件等方面的研究水平处于国内前沿,提出了输电线路雷击及过电压分析的新方法。该学科方向现有教授4人(其中博士生导师4人),副教授5人。
4.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该学科的传统特色研究方向有电力电子装置、系统及应用,电力传动及其自动控制系统,新型电力电子电路及控制技术,电力电子器件及其应用技术,电力电子电路的电磁兼容性研究,计算机控制技术等。瞄准学科发展前沿,注重学科交叉创新,形成了一些新的研究方向,如电力电子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舰船全电力推进系统及其现代控制技术,综合电力系统集成化技术,新能源发电及其应用技术等。电力电子变换器的拓扑结构、控制技术、模块化并联技术、电磁兼容性基础理论研究居国内先进地位,多项舰船电力电子装置的研究填补了国内空白。该学科方向现有教授1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0人),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特聘教授),国家千人计划获得者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新(跨)世纪人才2人,其中特聘教授马伟民院士长期致力于独立系统集成化发供电、电力电子、电力系统电磁兼容、舰船综合电力系统技术等领域的研究。
5.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
该学科的传统特色研究方向主要有电磁场理论及其应用、非线性电路理论及其应用、小波理论及其应用、神经网络及其应用、电能质量分析和电工教学仪器研发等,近年来,围绕国家战略需求,致力于学科交叉和创新,拓展了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在国防、科学实验、环境、生命等领域的研究和应用,研究方向涉及新能源、多相体放电、生物电磁、超导应用技术、极端电磁条件、脉冲功率技术、电磁波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等领域。该学科方向现有教授7名(其中博士生导师4名),副教授5名,中国工程院院士樊明武院士也在此方向招收研究生。
6. 脉冲功率与等离子体
该学科承担过多项国防科技中脉冲功率技术的研究工作,凝练形成了4个特色鲜明的优势学科方向:脉冲功率技术、脉冲强磁场技术及应用、等离子体与聚变技术和非线性电磁效应研究。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的建设任务,建成后将成为世界四大脉冲强磁场技术研究和应用中心之一。该学科方向现有教授18人,其中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负责人1人,国家重大专项专家1人,军口863专题专家1人,国际合作重大专项国际热核实验反应堆(ITER)中国专家委员会委员1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垣教授是磁约束聚变技术、高功率脉冲电源技术专家,国际热核实验反应堆ITER中国专家委员会委员,我国最早从事聚变研究的主要成员之一,是我国磁约束聚变技术及大型脉冲电源技术的主要开拓者。
7. 电气信息检测技术
该学科主要从事电气测量和控制、智能仪器和信息处理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致力于电磁测量和仪器、大电流测量、电子式互感器和电能质量分析理论及应用的研究。本方向拥有全国唯一320kA匝高精度的直流大电流检测装置,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新型光学电压、电流互感器的研究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已研制出10kV、35kV、110kV、220kV、500kV等不同电压等级、不同系列共10种以上的OVT及OCT产品样机。该学科方向现有教授3人(均为博士生导师),副教授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