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生命科学学院的前身是生物系,创建于1978年,是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生接受生物学基础教育的重要基地。30多年来,经过历代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已形成了得天独厚的教学和科研优势,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优良学风。如今,生命科学学院本着中科院研究生院“三统一·四结合”的新时期办学方针,紧密依托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领域的19个培养单位,组织和承担着研究生的集中教学、学生事务管理及部分院所共同招生工作。生命科学学院已建立学科门类齐全、规范的研究生课程体系。目前,承担着两个一级学科:生物学与药学;十八个二级学科的研究生培养工作。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与本学院专职教师组成了一支具有高水平教学和科研实力的师资队伍担任授课。院长:陈竺院士,执行院长:丁文军教授,副院长:钟良玮教授
教学情况
生命科学学院课程设置情况:一级学科基础课11门,二级学科专业基础课46门,专业课21门,公共选修课4门,学科综合课1门,强化课9门,系列讲座14门,讨论课5门,及文献阅读课,共计112门课程。近三年所开设课程总学时达12232学时,选课人数达28643人次,共有39门课程被评为优秀优良课程。先后共聘请百人计划入选者182人次,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5人次来我学院授课,陈润生院士长期在学院为学生授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科研情况
生命科学学院的专职教师活跃在科研第一线,学院科研氛围浓厚。教师们承担着来自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环保部、人事部、企业委托及研究生院等科研项目。涉及的研究领域较广,包括植物抗逆研究(柴团耀教授、吴亮其副教授);人类遗传病研究(王嵬教授及刘利新副教授);酶动力学及医用酶研究(田维熙、钟良玮教授及马晓丰副教授);环境与健康研究(丁文军教授、杨建虹与张芳副教授);全球变化生态学研究(王艳芬教授及郝彦宾副教授)。近两年新引起的教师均具有扎实的科研基础,如袁莉教授长期从事生殖发育研究;黄艳博士从事神经生物学研究、王齐欣博士研究丙型肝炎病毒的分子生物学,陈德亮博士研究顺磁共振技术在膜蛋白结构功能研究中的应用。学院的科研产出逐年递增。2007年共发表论文33篇,其中SCI收录20篇,国内核心期刊13篇,发表国际会议论文14篇,专利受理2项。2008年发表或接收论文51篇,其中SCI收录38篇,核心期刊13篇,国际会议论文14篇,专利授权1项,公开2项。
学术交流
生命科学学院近年来积极推动和加强国际、国内合作与交流,十分活跃,并建立/保持了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例如两次赴上海生命科学院交流学习。与研究生院一起组织了第74场人文论坛报告会。协助学位办对新增列研究生培养点进行初评。配合学校组织京区生物口研究所成功申报了北京市重点学科两个。近三年学院共组织外请专家学术报告21场,其中院士报告3场、“百人计划”学者报告4场,外宾报告9场,院地合作报告2场,京外导师风采报告2场,留美博士报告1场,及三场主题座谈会。
历年获奖情况
2004、2005、2007年度考核中被评为优秀集体; 2003-2004、2005-2006、2007-2008学年夏季学期优秀教学组织单位; 2005年生物系网站荣获研究生院优秀网站奖; 2006年在纪念建党八十五周年文艺演出中荣获组织奖; 2007年生物系工会小组荣获2004-2006年度工会工作先进集体; 2009年在研究生院“迎春杯”教职工乒乓球比赛中获得团体第三名; 2009年获得第八届文化艺术节“五月的鲜花”文艺汇演优秀组织奖; 2009年获得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活动委员会及茅以升基金会颁发的茅以升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