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以天文地球动力学、星系宇宙学为主要学科方向,同时积极发展现代天文观测技术和时频技术,努力为天文观测研究和国家战略需求提供科学和技术支持。上海天文台成立于1962年,它的前身是法国天主教耶稣会1872年建立的徐家汇天文台和1900年建立的佘山天文台。目前总部设在上海市徐家汇,天文观测台站位于松江佘山。有四个研究部门:天文地球动力学研究中心、星系宇宙学研究中心、VLBI研究室和天文技术研究室。拥有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观测台站(25米口径射电望远镜)和VLBI数据处理中心、1.56米口径光学望远镜、60厘米口径卫星激光测距望远镜(SLR)、全球定位系统(GPS)等多项现代空间天文观测技术。上海天文台是中国科学院射电天文重点实验室VLBI分部和中国科学院光学天文重点实验室佘山基地。 上海天文台是首批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的单位之一,其科学目标是应用现代空间天文观测技术监测和综合研究地球整体运动和各圈层变化的相互作用、探索有关重要的自然灾害预测的天文学方法和手段;开展和深化星团、银河系结构及其演化的研究,活动星系核致密结构的观测研究,星系动力学数值模拟以及星系形成、演化和宇宙学研究;以及VLBI技术研究、氢原子频标和时频技术研究、天文望远镜及光学技术研究等。
上海天文台目前承担有科技部、国防科工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上海市等部门的重要研究课题。参与3项国家重大专项的有关工作;主持科技部973项目,主持绕月探测工程测控系统VLBI测轨分系统工作,主持30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主任基金项目、面上项目、联合基金项目和青年基金项目,参加中科院方向性项目等。并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科研成果,其中“宇宙结构形成的数值模拟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5年);在国际顶尖学术刊物如《Nature》和《Science》,ApJ. MNRAS等发表了重要的科学论文。
上海天文台与国内外研究机构有很好的合作关系。在国内:主持中国科学院天文地球动力学联合研究中心;与中国科技大学合作成立了星系宇宙学研究联合实验室;与上海师范大学共建上海市天体物理联合研究中心;与上海市科委共建上海市空间导航定位技术重点实验室和天文博物馆;上海天文台是中国VLBI网和中国卫星激光测距网的总体技术支撑和观测运行责任单位。在国际上:上海天文台是国际合作项目“亚太地区空间地球动力学研究计划APSG”中央局所在地;共同主持中德马普伙伴研究小组;是欧洲VLBI网(EVN)和国际VLBI在测地学和天体测量服务(IVS)的成员。
上海天文台拥有一支精悍的科技队伍,在编职工二百多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0人,研究员39人,专业技术人员147人。近年来,上海天文台加大力度进行人才引进和培养,有1人获国家二等奖,2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9人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2人被评为上海市科技精英。上海天文台是天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点,拥有天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在读研究生110名,在站博士后9人。
上海天文台连续两年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注重园区环境改造和创新文化建设。目前已拥有23层的科研大楼,还配有研究生客座公寓和高级访问学者公寓,观测基地地处上海佘山地区。建有佘山天文博物馆,科普网站“上海网上天文台”,开展天文知识科普宣传,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科技基地、上海市青少年教育基地和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 “精勤司天、诚信修文”已成为上海天文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