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基础

 您现在的位置: 考博信息网 >> 文章中心 >> 院校信息 >> 招生简章 >> 正文 中医临床基础

考研试卷库
中医临床基础

中医临床基础(100502)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概含伤寒、金匮、温病三门中医主干课程,是中医基础与中医临床的桥梁和纽带。自我院1986年筹建以来一直开设本学科三门课程,为我院培养中医药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97年组建二级学科后,在师资配备上,三门课程均由声望较高的老中医专家教授带头,并培养了中青年骨干教师,加之近年学院引进补充高学历人才,现已具有了比较合理的师资梯队,因此在教学、科研、临床力量较为雄厚,是我院的根基学科。在教学与科研的过程中,已形成了固定的研究方向。
    《金匮要略》学科以经典方证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为方向,结合《金匮要略》辨治内伤杂病的理论,在总结多年临床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中医治疗消化道疾病的“三虚六实辨治方”,(论文已发表),取得良好的效果。目前承担院级、省级课题4项,针对目前暖冬趋势,结合多年临床经验,自拟“清热抗感冲剂”在临床实验和动物实验过程中,效果良好,拟在今年结题鉴定。目前下达的院级“清热抗感冲剂对免疫的实验研究”是对本实验的继续。预计本研究将对发热性疾病采用中医治疗方面填补空白,并创造一定的社会效益。理论和方证的研究侧重在对《金匮要略》辨治规律、辨病治则方面,提出瘀血的成因以因虚致瘀、虚瘀并存为多,这种观点为众多的疑难杂症正确运用活血化瘀法提供了相应的理论依据,希冀在治疗肿瘤及自身免疫病方面获得突破,课题有“大黄蛰虫合剂对小鼠免疫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伤寒论》研究立足于“《伤寒论》方应用及实验研究”方向,全面系统总结前人临床运用经验,先后编撰《伤寒论选读》(规划教材)等著作6部,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承担3项各级科研课题。    《温病学》以研究温病学说理论防治外感病证治规律为方向,侧重于时令病防治的理论、临床与实验研究。本着追本溯源,参古酌今的精神,对历代有关温病学文献,着重探讨历代温病学家辨治温病运用理法方药的内在规律。临床研究方面,对四时上呼吸道感染的防治,夏季腹泻、痢疾的预防,秋季燥邪为患的防治取得了一定进展。针对目前暖冬趋势,结合多年临床经验,自拟“清热抗感冲剂”在临床实验和动物实验过程中,效果良好。
    本学科在国内同类学科中属于中等水平,已被国家教育部列为山西省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但在学科内涵建设如梯队的合理性、教学与科研水平的提高、实验技术、实验室的配备等方面尚需努力向省部级重点学科水平靠拢。
    今后5年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①5年内使本学科师资梯队合理,力量雄厚,全面开展医、教、研活动,持续发展本学科的3个发展方向;积极培养青年教师,配备科研梯队,发挥青年教师创新意识强,接受新鲜事物快,精力旺盛的特点,在老教师的带领下,争取进入省级重点学科水平。
    ②在教学上,出色完成本科教学任务;加强课程建设,做好日常教学管理,强化本科教学,在现有院级重点建设课程的基础上,为达到省级重点学科而努力;继续和加强研究生招生、培养工作,每年招生2—5名,为培养研究生创造必要条件,为提高我院教学层次打好基础。
    ③在科研上,继续发扬本学科多年来形成的团结协作,密切配合的团队精神,集中精力,同力合作,在目前的三个研究方向上,深入探讨经典方证理论、临床及实验研究,筛选有效、快捷的经典方剂,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研究中医经典辨证论治规律,在临床的基础上,研制治疗现代常见病如上感、难治病如肿瘤、自身免疫病等的新型中成药,为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做出贡献,在完成现有承担的6个省级课题的基础上,争取5年内申报省部级5—8个科研课题。
    ④在学科的硬件建设上,积极创造条件,配备本学科基本实验条件和信息、图书资料使其基本满足教学、科研需要。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考博咨询QQ 135255883 考研咨询QQ 33455802 邮箱:customer_service@kaoboinfo.com
    考博信息网 版权所有 © kaoboinf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