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硕士研究生网上报名系统正式开通 立即报名
招生说明
一、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考生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经2年或2年以上(从高职高专毕业到2011年9月1日,下同),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且已通过所报考的专业本科阶段主干课程考试8门以上;
(4)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和成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5)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的人员,可以再次报考硕士生,但只能报考委托培养或自筹经费的硕士。
自考生和网络教育学生须在报名现场确认截止日期前取得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证书方可报考。
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4.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1971年8月31日以后出生者),报考委托培养和自筹经费的考生年龄不限。
二、报名
报名分为网上报名和现场报名两个步骤,报名时间以教育部公布的网上报名时间和现场报名时间为准。每位考生应先完成网上(网址:http://yz.chsi.com.cn或http://yz.chsi.cn)报名,然后按各省、市招生办公室指定的地点完成现场报名,具体程序请关注各省、市招生办公室公布的报考信息。
三、考试
1.初试
(1)初试科目参见《专业目录》,其中政治理论和外国语成绩满分均为100分,两门业务课成绩满分均为150分。
(2)初试科目考试时间为3小时/科。
(3)初试考试方式为笔试。
2.复试
(1)复试成绩满分为300分,包含笔试100分和面试(含外语听力测试、口语测试)200分。
(2)笔试考试时间为3小时/科,面试考试时间为20分钟/人。
(3)同等学力考生须按照要求参加两门科目的加试,考试时间为3小时/科。
四、录取
1.录取原则
(1)详见当年《复试录取办法》。
(2)考生按招生专业录取,研究方向入学后再确定。
2.凡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并完成服务期、考核合格的志愿者,符合报考条件,在服务期满后三年内报考,可按报考当年国家政策享受初试加分,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五、就业
录取为统考定向和统考委培的考生,毕业后分别按照《定向培养硕士研究生协议书》和《委托培养硕士研究生协议书》就业。其它考生毕业时采取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方式落实就业。
六、其它
1、学术型研究生学制一般为三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一般为两年。
2.招生说明中如有与教育部当年招生政策不一致的,按照教育部政策执行。
七、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四川省成都市西南航空港经济开发区学府路一段24号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办公室(行政楼221室)
邮 编:610225
联系人:李老师 田老师
联系电话:(028)85966365 85966980
传 真:(028)85966365
网 址:http://yjsc.cuit.edu.cn
电子邮箱:yzb@cuit.edu.cn
专业、领域简介
020208统计学(学术型)
该学科在经济统计、社会经济调查与分析等方面开展了持续、深入的研究,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取得了较为突出的科研成果。目前,该学科现有一个部级重点开放实验室:国家统计局统计信息技术与数据挖掘重点开放实验室,“国家统计局统计干部培训基地”也设立在该学科所在学院。该学科师资力量较强,教授6人,副教授10人,博士6人,硕士生导师9人(含统计系统研究员2人)。该学科导师担任了中国统计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统计教育学会副会长、全国统计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全国统计教育行业指导委员会专家工作组成员、四川省现场统计学会副会长及中国统计学会计算机化分会理事等重要学术职务。先后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项。近年来,在《中国统计》、《财经科学》等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多篇被SCI、EI、CSSCI收录,承担了全国统计教材编审委员会“十一五”规划教材的主要编写任务,完成教材着作20部。近年来,承担科研课题共100余项,其中,国家级社科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35项,国家统计局重大项目1项。研究成果获多项省部级奖励,近三年,平均每年科研经费达150余万。
统计学专业注重培养学生坚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经济计量分析、抽样调查方法与技术、高级应用数理统计、国民经济核算、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统计方法、时间序列分析、商务统计研究、网络统计研究、经济预测与决策、企业景气调查与分析、环境统计与环境经济核算等。
该专业学制一般为三年,毕业后可授予经济学硕士学位。毕业生既可在高等院校、科研部门从事相应的教学科研工作,也可在统计、工商、金融等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工作。现有毕业生均在政府统计部门和银行系统工作。
070101基础数学(学术型)
该学科为四川省重点学科,在代数学、函数论、泛函分析等方面开展了持续的研究,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稳定的研究方向,取得了比较突出的科研成果。该专业师资力量较强,现有教授5人,副教授15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人。该学科先后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近25项,其中国家级项目9项。近年来,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多篇被SCI收录,出版专着1部。
基础数学专业培养学生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开设的主要课程有:代数学、拓扑学、泛函分析、群论、无限群基础、模论、值分布理论、黎曼曲面论、复动力系统、非线性分析、微分方程与动力系统、变分不等式与相补问题等。
该专业学制一般为三年,毕业后可授予理学硕士学位。毕业生可在高等院校、科研部门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也可在各级政府部门从事管理工作或继续深造。
070104应用数学(学术型)
该学科在非线性分析及其应用、微分方程与动力系统、优化与算法、数论与密码学、智能计算等方面开展了持续的研究,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稳定的研究方向,取得了比较突出的科研成果。该专业师资力量较强,现有教授5人,副教授12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该学科先后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9项。
应用数学专业培养的学生具有坚实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设的主要课程有:非线性分析、微分方程与动力系统、优化与算法、数论与密码学、数值分析、微分方程数值解法、神经网络及其应用、智能计算等。
该专业学制一般为三年,毕业后可授予理学硕士学位。毕业生可在政府部门、IT、经济、金融等行业工作,也可在高等学院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或继续深造。
070600大气科学(学术型)
该学科为四川省重点学科,具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下设气象学、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两个二级学科,是我校的传统优势学科,现有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长期以来,在青藏高原天气动力学、东亚季风系统、气候变化诊断、大气数值模拟、短期气候预测等领域进行了持续、稳定的研究,取得了突出的科研成果,多次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该学科已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独特、稳定的研究方向,并在GPS遥感水汽、短临天气预报、大气雷电、生态气象监测、卫星雷达遥感资料应用等研究领域形成了新的学科研究方向。该学科现有教授30余人,博导3人,硕导40余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3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3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4人。近年来,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30余篇,出版学术专着5部。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项目专题等国家级项目近20项,省部级项目30余项,经费充足。
大气科学专业注重培养学生坚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较强的科研和应用技能,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大气科学中的数学方法、高等大气物理学、高等大气动力学、高等天气学、全球变化、亚洲季风系统、气候变化及数值模拟、现代统计分析方法及软件应用、现代天气诊断分析、中尺度气象学及数值模拟、青藏高原气象学进展、四维资料同化、大气科学前沿讲座等。
该专业学制一般为三年,毕业后可授予理学硕士学位。毕业生既可在高等院校、科研部门从事相关教学科研工作,也可在气象、民航、军队等部门从事高级专业技术和业务管理工作。
077501环境科学(学术型)
环境科学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在环境信息分析、环境监测与评价、气候与生态环境、污染控制及资源化等方面开展了长期持续的研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稳定的研究方向。该学科具有一支结构合理、学术水平较高的教学科研队伍,现有正高8人,副高13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人,博士生导师1人。近五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公益性行业(环保)科研专项等纵向项目50余项,科研经费800余万元;发表论文250余篇,被SCI、EI、ISTP收录60余篇;出版专着8部。
环境科学专业培养的学生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数值分析、大气环境学、高等环境化学、现代环境监测、污染控制原理、环境系统分析原理、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生态学、环境样品前处理技术、环境风险评价、环境信息系统、环境催化、水处理技术、环境遥感、环境气象学、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
该专业学制一般为三年,毕业后可授予理学硕士学位。毕业生既可在高等院校、科研部门从事相应的教学科研工作,也可在政府职能部门以及相关企业从事专业技术开发和业务管理工作。
081002信号与信息处理(学术型)
该学科是我校的传统优势学科,为四川省重点学科,拥有两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大气探测重点开放实验室、四川省高校实时数字信号处理及应用重点开放实验室。该学科有一支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队伍,现有硕士生导师62人,其中院士1名,教授23人,副教授39人。该学科瞄准电子信息技术和大气科学交叉的应用学科领域,通过在气象雷达信号与信息处理、高速数字信号处理、大气探测信息处理、通信系统与信号处理、信息获取与处理、图像信息处理、卫星遥感信息处理等方面开展的长期研究,在大气探测设备的研究与开发、卫星遥感信息处理等方面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稳定的、具有独特优势的研究方向,并在传感器应用、通信技术、数字水印和医疗信息技术等方面开展了积极的研究。近5年来在《电子学报》、《信号处理》、《通信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60多篇,被SCI、ISTP、IE收录40余篇。目前该学科承担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40余项,有较充足的科研经费。
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注重培养学生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动手能力,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矩阵理论、随机过程及应用、数字信号处理理论及算法、电子系统设计、信息论与编码、信号检测与估计、数字图像处理、气象雷达信号与信息处理、嵌入式系统设计、DSP技术和现代信号处理、大气科学导论、应用卫星气象学、大气物理与大气探测等。
该专业学制一般为三年,毕业后可授予工学硕士学位。毕业生既可在高等院校、科研部门从事相应的教学科研工作,也可在气象、民航、军队、IT企业等单位从事高级专业技术和业务管理工作。
081203计算机应用技术(学术型)
该学科为四川省重点学科。经过多年的发展,该学科在基于网络的计算机应用、数据库与知识工程、信息安全理论及应用、并行计算技术智能工程、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实时软件工程技术等方面有着独特的研究成果。目前,该学科有一支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教授13人,副教授21人,以及一批学术造诣较高的学术带头人和年轻的学术后备人选。近三年来,该学科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科研项目30项,承担具有实用价值的横向开发项目200多项,合计经费近3000万元,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EI检索79篇,先后出版教材共56部。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培养的学生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动手能力,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现代数学、组合数学、图论、随机过程与排队论、算法设计与分析、操作系统结构、现代数据库技术、现代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数字图像处理、软件工程理论与应用、并行计算、信息安全理论与技术、数据挖掘、高级计算机系统结构、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高级数据库专题、计算机控制理论与应用、计算机仿真、模式识别、计算机前沿专题等。
该专业学制一般为三年,毕业后可授予工学硕士学位。毕业生既可在高等院校、科研部门从事相应的教学科研工作,也可在IT及相关行业从事技术开发和业务管理工作。
085208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学位)
该领域依托学校电子工程学院、通信工程学院,拥有信号与信息处理硕士点,硕士生导师62人,其中院士1名,教授23人,副教授39人。领域拥有中国气象局大气探测重点开放实验室、四川省高校实时数字信号处理及应用重点开放实验室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本领域近三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工程项目”(子项目),国家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中国-希腊政府合作项目、中国气象局局校合作项目以及军队、名航、企业等合作项目等研究项目50多项,总金额超过2000万元,申请国家专利十余项。在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中,本领域充分发挥其行业优势及其在电子领域的传统优势,积极开展与中国气象局及其下属省级气象局、北京敏视达雷达有限公司、中国华云技术开发公司、天津气象仪器厂、成都远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广州周立功单片机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在大气探测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与信息系统、电路与系统和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等方向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该专业学制一般为两年,毕业后可授予工程硕士学位。毕业生主要在气象、民航、军队、IT企业等单位从事高级专业技术和管理工作。
085211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
计算机技术是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点的工程硕士招生领域。该领域除了拥有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点的导师之外,还拥有一批在计算机行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作为导师,主要在基于网络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实时软件工程技术、数据库与知识工程、智能工程、图形图像处理技术等方面有着独特的研究成果。该硕士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科研项目30项,承担具有实用价值的横向开发项目200多项,合计经费近3000万元,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EI检索79篇,先后出版教材共56部。
该领域注重实践教学,鼓励研究生到企业实习,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保证研究生在学期间有不少于半年的实践学习。开设的主要课程有:计算机数学、数值分析、嵌入式系统与应用、现代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理论与技术、算法设计与分析、媒体计算与内容分析、现代数据库技术、移动软件技术、网络编程技术、现代企业信息化管理、现代气象业务体制等。
该专业学制一般为两年,毕业后可授予工程硕士学位。该领域培养应用型、复合式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可在IT及相关行业、大型的企事业单位从事技术开发和业务管理工作。
085229环境工程(专业学位)
该域在环境监测与评价、大气污染控制及催化技术、水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环境管理与规划等方面开展了长期持续的研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稳定的研究方向。该领域具有一支结构合理、学术水平较高的教学科研队伍,现有正高6人,副高7人。近五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公益性行业(环保)科研专项等纵向项目30余项,科研经费400余万元;发表论文140余篇,被SCI、EI、ISTP收录30余篇。
该领域培养的学生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数值分析、高等环境化学、现代环境监测、水污染控制原理与技术、大气污染控制原理与技术、固废污染控制原理与技术、物理性污染控制原理与技术、环境管理系统工程、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生态工程、环境工程概算、环境材料、生态修复技术、清洁生产、产业生态学、环境样品前处理技术、环境风险评价、大气环境学、纯化与分离技术、专业英语等。
该专业学制一般为两年,毕业后可授予工程硕士学位。毕业生主要从事环境工程领域科学研究与开发、工程设计与实施、技术攻关与技术改造、新技术推广与应用、工程规划与管理等方面工作。
095103农业资源利用(专业学位)
农业资源利用领域依托大气科学、环境科学等硕士学位授权点,在气象防灾减灾、气象资源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及农业可持续发展、土地资源利用及新农村建设规划等方向开展了广泛的研究,独具特色,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该领域有2个省级重点学科:气象学、环境科学,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该领域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授30余名,有博士研究生导师3名、硕士研究生导师40余名,有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3名、四川省具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3名、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3名、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4名。近年来,该领域承担了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50余项,科研成果突出。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项目专题等国家级项目近20项、省部级项目30余项,以及大量服务“三农”的应用性科研项目。
该领域主要开设技术推广理论与方法、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农业资源与利用区划、农业资源利用新技术、农业资源利用技术开发与推广、农产品生产安全评价与控制、农业资源信息系统、农业资源利用研究法、农业气象、气候资源学、农业生态环境学等课程。
该专业学制一般为两年,毕业后可授予农业推广硕士学位。培养的人才主要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095112农业信息化(专业学位)
农业信息化领域依托信号与信息处理、计算机应用技术、应用数学、统计学等硕士学位授权点,在大气探测技术及应用、人工影响天气技术与应用、雷电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农业信息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计算机通信、智能化信息网络与信息服务技术、信息网络与系统安全技术、公共气象服务技术及管理、3S集成与气象应用、农业信息调查与统计、农业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管理、乡镇财务信息系统建设与维护等方向开展了广泛的研究,独具特色,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该领域有2个省级重点学科:信号与信息处理、计算机应用技术;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大气探测重点开放实验室、四川省高校实时数字信号处理及应用重点开放实验室、国家统计局统计信息技术与数据挖掘重点开放实验室。该领域师资力量较强,现有教授40余名,有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人,有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80余人。近年来,该领域累计承担科研项目200余项,包括众多国家级、省部级纵向课题,以及面向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尤其是服务“三农”、取得明显社会经济效益的横向科研项目。这些项目中,大多为实用价值的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项目。
该专业学制一般为两年,毕业后可授予农业推广硕士学位。培养的学生具备握信息化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