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的前身是1953年4月由薛琴访、傅承义(195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谭承泽教授组建的北京地质学院地球物理探矿系,秦馨菱、翁文波、曾融生、顾功叙和刘光鼎等院士都曾先后在该系任教。我国培养的第一代地球物理学家大部分毕业于该系。目前,本学科点已先后获得应用地球物理专业博士点(1981)、地图制图与地理信息工程博士点(1996)及5个硕士点,已培养博士生95人、硕士生300余人、本科生7000多人、合作研究博士后6人,在读博士生30人、各类硕士生近300人、本科生800余人。本学科点内设有国土资源部工程地球物理开放研究实验室、国土资源部岩石圈构造与动力学开放研究实验室和中国地质大学海洋地学研究中心的组成部分。
学术领域
1、海洋与深部地球物理:在海洋地球物理研究方面,我院承担了九·五海洋863计划中多项海洋地球物理高技术攻关课题并取得突破,研制完成了一套五分量海底大地电磁仪、四套二分量海底大地电磁仪和海洋水下拖拽式伽玛能谱仪,获得了我国百米水深的第一条海底大地电磁测深数据,填补了我国海洋大地电磁测量和现场放射性测量的空白。在深部地球物理研究方面,我院负责完成的国际喜马拉雅西藏高原深剖面探测的大地电磁研究取得了具有重要影响的科学成果,其论文于1996年在Science(Vol.274(5293),P1694-1696,第一作者)上发表;1998年获原地质矿产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00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以该成果为代表的地球深部研究在我院十分活跃,继1996年在Science上发表文章后,又取得一系列创新性科学成果,于2001年再次在Science(Vol.292(5517),P716-718,第一作者)上发表论文;该成果被评选为2001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本研究方向对认识中国深部地球物理构造、陆陆碰撞、海陆演化等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为研究盆地和造山带形成、环境演化和变迁、预测油气、矿产资源以及预报和防治地质、地震灾害等提供基础数据,是我国与国际地球物理界学术交流的重要窗口。 2、资源与能源勘探地球物理:资源与能源探测技术是我院传统专业,具有较多的积累,已取得的突出成果主要有:三维电磁正反演技术具国际领先地位;位场三维人机交互可视化解释和全方位成像技术、复杂地表条件静校正技术、高保真高分辨率地震数据处理技术等在国内居领先地位并成功地实现10项新技术成果被采用,X荧光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自行研制的GX-3地下管线探测系统和ZDD3901现场快速石材放射性检测仪分别获得了国家专利和部、国家建材局推广,累计发表SCI论文12篇、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四项。目前在该研究方向我院承担的国土资源大调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等课题12项。在国内同类学科中,我院在电磁场成像、位场成像和放射性探测领域居国内绝对领先和与国际同步水平,在波场成像等领域,某些方面居国内领先。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对地球物理方法和成像技术不断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比如,在基础地学研究中,急需发展宽频地震数据成像技术和人工地震深反射成像技术;在国土资源大调查和西部打开发中,急需发展金属矿地震勘探理论与成像技术、高分辨轻便电磁法理论和成像技术;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油气勘探中,急需发展三维叠前偏移技术;在海洋资源探测中急需发展海洋地球物理探测新方法与新技术,如烃类水合物地球物理识别技术等;在环保和城市建设领域急需发展西部山区找水方法技术,高分辨无损监测方法理论与技术等。本研究方向面向国家需求,瞄准学科前沿,与高新技术紧密联系,为基础和应用研究提供现代地球物理探测手段和方法技术,对发展现代地球物理、培养现代地球物理高级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3、城市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X荧光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自行研制的GX-3地下管线探测系统、GMD系列分布式高密度电法仪、分布式测温仪及ZDD3901现场快速石材放射性检测仪分别获得了国家专利和建设部、国家建材局推广。面波勘探技术、核磁共振找水技术和探地雷达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局国内领先。 本学科点的地球物理实验中心,具有测量密度、磁性、电性和放射性等参数的仪器和古地磁实验室。在GGT地学大段面研究(西藏和东北)、中国三大块古地磁研究、中国东部及其邻区古大陆再造研究、华北岩石圈三维结构、喜马拉雅地区和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深部结构和构造研究等重大项目中,我院均是重要的组织者或参加者。累计获部级以上科技进步浆5项、发表SCI论文9篇,为中国大陆构造研究、古大陆再造和动力学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是国内岩石物理与地球动力学研究的重要科研与教学基地。 岩石物理与地球动力学研究是将地球物理观测数据与地质紧密结合,进而上升为理论的重要途径,对开展深层次的地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本学科点在深部、资源、能源、工程地球物理勘探等传统领域成果显著,保持着优势。在海洋、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区调遥感方法、国土资源信息管理等新兴领域,起步早,发展快,已形成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