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的前身为北航理学院,它的历史追溯到从1952年建校初期的基础部、改革开放后的应用数理系、理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的成立,标志着北航数学学科已经从建校初期的教学单位到现在以科研、教学并重的学院的巨大转变。近年来,学校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我校“理工并重”、建设空天信融合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的重大发展战略。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正是为了适应学校的这一发展战略而成立的。目前学院已经成为北航理科的重要力量和建设具有航空航天特色、高水平研究型世界一流大学的生力军。
系、所、实验室设置
学院下设数学系、应用数学系、信息与计算科学系、系统科学与控制系,数学研究所和数学实验中心。
教育部应用数学创新团队;
建有“数学、信息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师资队伍
学院师资力量较为雄厚,人才荟萃。在71名教师中,教授20名,副教授24名。其中,博士生导师18名,“长江学者”特聘(讲座)教授3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名,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2名,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4名,北京市教学名师奖获得者2名,北航蓝天学者2名。全院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到83%以上,4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72%以上。形成了一支学术思想活跃、学风严谨,年龄、学缘和知识结构较为合理、勇于创新的优秀教师队伍。
学科建设
学院承担着数学、系统科学两个一级学科的建设工作。
拥有数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以及数学博士后流动站。控制理论与工程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基础数学为原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应用数学为北京市和原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
随着学院“985工程”二期科技创新平台的顺利完成和“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获得教育部批准建设,标志着北航数学学科进入了国家“211工程”的重点建设序列。
人才培养
学院瞄准数学主流研究领域中的重大基础理论问题,面向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和国防建设人才培养的需要,着眼于高水平、综合性、创新型一流人才的培养。学院目前在读博士生95名,硕士生121人,本科生450名。近年来,获首批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教育部创新应用数学团队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北京市精品课程3门,北京市教学成果1等奖3项,普通高等教育 “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项,北京市精品教材奖5项。
学术、科研与国际交流
2009年6月学院成立“北航数学论坛”, 该论坛定位为北航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学术水准最高、面向数学各专业方向的综合性系列讲座,每两周举行一次。论坛主要邀请国内外一流数学家或在我国数学界有重大影响的领军人物,到我校作现代数学研究前沿学术讲座,旨在扩大对外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氛围,推动科学研究,为全校师生搭建一个良好的学术平台。
学院引进的俄罗斯科学院、欧洲科学院的双院士沙德洛夫教授于2009年成功获批为国家“千人计划”学者,这不仅使北航的“千人计划”学者取得了零的突破,也是全国数学学科第一个“千人计划”学者,标志着有重大学术影响的国际性人才逐步走进学院,充实和提升全院的整体师资水平。
近三年来,学院承担的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基础研究基金等各类基金项目61项,近三年年均科研经费均超过2000万元。每年发表的SCI论文数平均增长20%以上,在国内外出版各类著作10余部,取得了多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建立了一支应用数学科研创新团队,该团队将展开空天系统大型计算与信息处理中的前沿数学问题创新性研究,已于2009年获准为教育部创新团队。
科研基地建设引人注目。2003年开始建立的“数学、信息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7年7月建成并于2009年9月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评审验收。评估专家以及教育部科技司的领导对实验室在学科深度交叉,突出行业特色,对外开放以及规范管理等方面均给予了高度评价。
学院十分重视国际和国内的合作与交流,先后分别与美国数学研究所及德国Springer合作创办了国际杂志“Math. Biosci. Eng.”与 “Math. Comp. Sci.”。与法国科学研究中心、巴黎六大构建国际“3+3”创新团队,开展合作研究和联合培养博士生。和丁肇中教授的AMS研究团队合作,开展空间粒子物理海量数据建模和分析研究。先后邀请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计算与模型研究所所长V. Shaidurov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奥地利开普勒大学B. Buchberger教授,ACM图灵奖得主、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A. Shamir教授等国内外一流学者到学院访问、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等。学院教师国际交流访问较为频繁,一些教师多次主持国际学术会议和做大会邀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