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历
1954年出生。1991年获厦门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
1987年至1994年师从明清史家傅衣凌教授和杨国祯教授,专治明清社会经济史,著有《明清福建手工业发展史》一书以及论文十数篇。
1994年至2001年4月移居新加坡,为新加坡永久居民,任职新加坡历史博物馆、新加坡华裔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华语言文化中心研究员,从事东南亚华人和新加坡华人社会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在新加坡生活与工作期间,广泛收集殖民地以来的有关文献资料、与华人社会建立密切联系,访谈社团领袖、亲身参与并记录华人社团的各项活动,对东南亚华人如何运用中华文化资源在海外建立华人社会有相当深入的调查和研究。
2001年4月回返厦门大学。现为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世界史(东南亚华人社会与文化)、宗教学(海外华人民间宗教)专业博士生导师,指导国内和东南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同时承担多项国家社科研究计划,开设东南亚华人社会研究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
1994年以来,曾到台湾中研院民族所、台湾清华大学人类学研究所、马来西亚南方学院华人族群研究所等做研究与学术访问,并参加国内外有关东南亚华人社会文化研究的学术研讨会。
二、主要研究领域:东南亚华人研究海外华人民间宗教研究
以历史学与文化人类学之方法,研究东南亚华人社会历史与社会文化,涉及的领域包括:
l 中华文化与东南亚华人社会之建构;
l 东南亚华人社会从移民时代到本土社会的历史演化;
l 华人宗亲、宗乡社团、坟山组织、宗族组织;
l 当代东南亚华人宗乡社团的跨国活动;
l 东南亚华人民间宗教研究;
l 东南亚华人与祖籍地关系研究;
l 东南亚华人历史文献研究
三、主持与东南亚华人相关的研究计划
1. 2007年8月—2008年9月,主持主持国侨办课题《中华文化在当代东南亚华人社会的现况及我们的对策:以新马为研究个案》,编号:GQBY2007024)
2. 2005年-2008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海外华人宗教信仰研究:东南亚华人民间宗教之建构与现状》,项目批准号:05BZJ017。项目类别:一般项目。
3. 2004年10月-2005年12月:主持国侨办04-05年度课题《当代新加坡华人宗乡社团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
4. 2003年10月-2004年12月31日,主持福建社科研究“十五”规划(第二期)项目《东南亚历史文化语境中的郑和研究》,项目批准号:2003B091。项目类别:一般项目。该项目已结题。
5. 2002年10月-2005年12月,主持《新加坡福建社群与祖籍地关系研究》,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合作进行的横向课题。
6. 2001年10月-2004年10月,主持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第一批研究项目《商业都市中的宗亲组织研究-以厦门、新加坡、基隆为例》。项目批准号:01JA840013,项目类别:一般项目。
7. 2000年7月-2001年3月:主持新加坡华裔馆研究计划《当代海外华人社团跨国活动研究》。
8. 1998年7月-2000年7月,实际执行蒋经国国际学术交流基金资助的《从宗乡组织看新加坡华人社会的本土化:以新加坡广惠肇碧山亭的金石、档案资料为切入点》研究计划。该计划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华语言文化中心和台湾中研院民族所合作进行。由南洋理工大学中华语言文化中心主任周清海教授主持,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研究员、清华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庄英章协同研究。
四、与东南亚华人研究相关的主要专著
1. 主编《东南亚的“郑和记忆”与文化诠释》,安徽“黄山书社”,2008年六月出版
2. 《新加坡华裔丛书:福德祠绿野亭发展史1824-2004》(中英双语)新加坡华裔馆2005年出版
3. 《新加坡华人的祖先崇拜与宗乡社群整合》,台湾清华大学类学丛书(3),台湾唐山出版社,2000年8月出版
4. 《越洋再建家园:新加坡华人社会文化研究》,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
5. 主编《新加坡华裔丛书:福德祠绿野亭文献汇编之一、之二、之三》(中英双语)新加坡华裔馆2005年、2006出版
五、与东南亚华人研究相关的主要论文
1. 《移民社群整合与华人社团建构的制度化:新加坡福徳祠绿野亭(1824-1927)研究》北京,《史学理论研究》2008年第3期
2. 《坟山崇拜与19世纪新加坡华人移民之整合》,《思想战线》2007第二期
3. 《社群边界内的“神明”:移民时代的新加坡妈祖信仰研究》,<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二期
4. 《中华总商会文献弥足珍贵》,新加坡《联合早报》2006年8月23日
5. 《社群整合的历史记忆与“祖籍认同”象征:新加坡华人的祖神崇拜》,山东大学(文史哲)2006年第1期
6. 《转型与调整:当代新加坡华人宗乡社团变迁》,《暨南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1期
7. 《评东西方文化撞击与新华知识分子的三种回应》,北京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2004年第3期
8. 《李亦园教授与东南亚华人研究:人类学的视野与方法》,北京《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4年第1期
9. 《中国的“郑和”与东南亚的“郑和”》,《光明日报。理论版》2003年9月
10. 《华南海外移民与宗族社会再建:以新加坡潘家村为研究个案》,北京,《世界历史》2003年第6期
11. 《新加坡华人的龙牌崇拜初探——兼与祖先崇拜的比较》,《厦门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5期
12. 《阴阳之间——新加坡华人祖先崇拜的田野调查》,《世界宗教研究》2003年第2期
13. 《研究和建构中国与东南亚之间的“接触区”——评刘宏<中国-东南亚学:理论建构、互动模式、个案分析>》,《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2期
14. 《认同形态与跨国网络:海外华人宗乡社团的全球化初探》,《世界民族》2002年第6期
15. 《新加坡华人宗乡社群认同形态的历史考察》,载《新马华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华语言文化中心、新加坡亚洲研究学会、南洋大学毕业生协会联合出版,2002年6月
16. 《坟山组织与华人移民之整合—十九世纪新加坡华人建构帮群社会的历史考察》,周南京主编《华侨华人百科全书总论卷》,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年出版
17. 《“虚拟”先人与十九世纪新加坡华人社会:兼论海外华人的亲属概念》北京《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1年第4期
18. 《新加坡华人的社群共祖与宗乡社群之整合:海外华人祖先崇拜的思考》,<社会、民族与文化展演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台北《汉学研究中心》2001年3月出版。
19. 《坟山组织、社群共祖与帮群整合-十九世纪的新加坡华人社会》,《亚洲文化》第24期,新加坡,2000年6月出版
20. 《新加坡广惠肇碧山亭的建立及其社会文化意义》,载《新马华族文史论丛5》,陈荣照主编,新加坡新社出版,1999年3月。
21. 《一个聚族而居的华人村落的建立与运作-殖民地时代新加坡华人村落的调查研究》,《亚洲文化》第21期,新加坡,1997年6月出版
22. 《闽南社会风俗考察工作报告》,《亚州文化》第19期,页88¾98,新加坡,1995年6月出版。
23. 《华人民间文化-新加坡文化的重要资源》,1999年4月14日新加坡《联合早报·言论版》
24. 《从中元节历史看其社会功能》,1998年9月16日新加坡《联合早报·言论版》
25. 《会馆对新加坡教育发展的积极贡献》,1998年8月20日新加坡《联合早报·言论版》
26. 《殖民地时代新加坡华人的坟山组织与“春秋二祭”》,载<源>2001年第2期(总第52期),新加坡宗乡总会出版
27. 《台湾汉人社会的宗亲组织》,载<源>2000年第3期,新加坡宗乡总会出版
28. 《台湾汉人社会本土化历程中的宗族和庙宇》,载《源》1999年第2期,新加坡宗乡总会出版。
29. 《海外华人百科全书。侨乡篇》,新加坡华裔馆,1998年出版。
30. 主编《新加坡福德祠绿野亭175周年》纪念特刊,1999年出版(非卖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