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学是一所理科基础坚实、工科实力雄厚、人文学科独具深厚文化背景、经济管理学科富有特色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直属国家教育部,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学校起源于宋朝四大著名书院之一、创建于宋太祖开宝九年(公元976年)的岳麓书院,历经宋、元、明、清等朝代的时势变迁,一直保持着文化教育的连续性。1903年岳麓书院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定名湖南大学,1937年成为国民政府教育部十余所国立大学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李达为湖南大学解放后第一任校长,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了校名。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湖南大学曾先后更名为中南土木建筑学院和湖南工学院,1959年恢复湖南大学原称。1963年起隶属国家机械工业部,1978年列为全国重点大学,1998年调整为教育部直属高校。2000年,在全国高等学校布局结构调整中,湖南大学、湖南财经学院合并组建成新的湖南大学。
学校设有31个院系,拥有1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9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71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7个专业学位授权;建有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 2 个、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1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7个;学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医学等10大学科门类。现有教职工4719人,其中,专任教师1970人,教授、副教授1289人,中科院院士2名,工程院院士2名,双聘院士10名;“千人计划”4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1人、讲座教授8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5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71人;湖南省“芙蓉学者”12人。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3万余人。其中:本科生20398人、研究生11405人。校园占地面积139.6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84.4万平方米。学校藏书270余万册,中外文数字资源38676GB。校园网设备先进、覆盖面广、功能强大,教学、办公楼实现了1000M网络互联和10/100M的桌面网络连接,教工宿舍和学生宿舍已接入互联网和校园网。
学校在教学上保持和发扬“重基础、重质量、严管理”的传统,积极开展教育教学创新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在社会上享有良好声誉,具有“基础扎实、思维活跃、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特色。学校设有国家工科(化学)基础课教学基地、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近年来,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三等奖11项;获得国家精品课程20门,国家优秀博士论文3篇。在2009年度“质量工程”中有4名国家教学名师、5个国家级教学团队、5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6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通过稳定本科招生规模,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形成了从学士、硕士到博士教育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及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格局。新中国成立以来,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16万多名高级人才,其中有13名校友当选为院士。四年来,共获得国家级学科竞赛奖项415项。
学校发挥基础好、学科综合性强的优势,在不断提高基础研究水平的同时,致力于解决国民经济建设中急需解决的理论与实际问题。设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36个部、省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形成化学工程、土木工程、建筑设计、机械制造与车辆工程、机电一体化及自动控制、计算机应用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等科技集团力量,管理科学与工程、国际贸易学、金融学、会计学等都已成为管理学和经济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力量,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学校“985工程”二期重点建设“化学生物科技创新平台”、“汽车先进设计制造技术创新平台”、“现代结构与桥梁科技创新平台”和“经济开放与贸易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科研力量得到进一步的整合和优化。近十年来,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8947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6项、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3项。
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南大学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与情切关怀。刘少奇、贺龙、王震、华国锋、胡耀邦、江泽民、李鹏、朱镕基、李瑞环、乔石、尉健行、李岚清、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黄菊、李长春等领导同志都曾来岳麓书院视察工作。他们指出:湖南大学与岳麓书院一脉相承,有光荣的历史,又有大的发展,应该很好地加以重视,继承和发扬过去的优良传统,把湖南大学办好。为担负起发展千年学府、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湖南大学以“三个面向”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科教兴国”战略,弘扬岳麓书院的优秀文化传统,坚持改革创新、重点突进、强化特色,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科建设水平和综合办学效益,致力于将学校建成在国际上有影响的、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开放式、研究型国内一流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