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06年底,应用科学学院设立四个系、一个所、两个中心:即数学力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应用物理研究所;现代物理技术研究中心、化学分析中心。学院还设有“国家科技部新材料模拟设计实验室”和“国家工科物理课程教学基地”。学院有五个一级学科:数学、力学、物理、化学、生物。
学院共有教职工173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教授30人,副教授41人,高级工程师7人;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B类)入选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人、北京市科技新星2人,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1人,博士生导师13人,硕士生导师48人,由国外学成归国的导师所占比例为31%。学院在校学生1403名,其中研究生337人,本科生1066人。
学科与科研
学院有凝聚态物理、固体力学、材料合成化学(自设)等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数学、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等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物理电子学、理论物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物理系积极组织申报和参加物理学科的全国一级学科评估,这是我校理科专业首次参加全国学科评估。通过学校422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实施,引进原南京大学物理系巨新教授为我校物理系教授、原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宁君研究员为我校生物科学与技术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李晔博士为我校化学系副教授。学院共组建成18个学科梯队。化学系袁文霞教授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称号,物理系顾强教授获得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奖。
2006年,学院共发表学术论文163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检索收录的学术论文100篇。2006年他人引用学院教师发表的SCI收录论文26篇。申报发明专利4项,授权的发明专利6项。科研经费502万元。获200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项,总经费147万元。获2007年度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项。生物科学与技术系闫海教授获得北京市教委(科委)的科研项目——“用生物技术的方法治理延庆县5000亩妫水湖污染”,总经费:150万元。申报国家“十一五”期间的973项目1项,863项目4项。
教学工作
在学校的统一部署下,学院全体教职员工积极参与本科教学评估工作。在4月7日和9月26日学校对学院进行的二次本科教学评估中都获得优的成绩。罗书记、张欣欣副校长、学校评估专家组、学校评估办公室、各部处领导、学院全体党政领导、各系主管教学的主任、学院主要教师参加了学院评估汇报会。学院分别于9月8日和11月13日召开全院大会,进行本科教学评估动员,有事不能参加者补开了动员会。对2006届本科毕业论文从选题开始,通过中期检查、严格答辩、答辩后复查等措施严格把关。自始至终把本科教学工作放在首位。对以往试卷、实习报告进行了全面整理,规范后存档。注意教学质量控制。督导组、学院领导、系领导及课程负责人听课。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率100%,使用新优教材比例84%(教育部规划教材、省部级获奖教材、近三年出版教材、同行公认优秀教材)。完成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教材编写,公共基础实验课和专业实验课中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达89.8%。研究、讨论并确定了自然科学基础实验中心的公共基础实验课开放方案,开放率可达100%,学生可以网上自由选课,根据自己的时间选择实验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选作实验内容。物理系马星桥教授负责的“大学物理”课程获得北京市精品课程。物理系吴平老师主编,赵雪丹、黄筱玲老师参编,《大学物理实验教程》(机械工业出版社)被评为北京市精品教材。继续加强国家工科物理课程教学基地的建设基地设立了16项教学改革项目,总经费4万元,正在实施中。在北京科技大学科教技术服务中心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下,继续积极推进国家工科物理课程教学基地对全国高校的辐射示范作用。
数力系申亚男老师的“线性代数”、赵立英老师的“高等数学”、纪炳炎老师的“工程力学”和物理系吴平老师的“大学物理实验教程”被列入“十一五”期间国家级规划教材。“无机化学”参加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编写。物理系吴平教授获得第二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并获得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特等奖。汪飞星、闫海等14位教师获得应用科学学院第四届(2006年)“本科教学优秀奖”。范玉妹、申亚男、陈章华、张志刚等4位教师获得北京科技大学第七届(2006年)“我爱我师”我心目中最优秀的教师称号。指导大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取得好成绩 由王明文、陈飞武、李建强、刘旭东老师指导的学生在2006年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中取得好成绩:获二等奖1人,三等奖2人。由胡志兴、李为东、朱婧、司新辉、徐岩、吕国才老师指导的学生在数学建模与计算机应用竞赛中取得好成绩:获全国二等奖2个队,北京市一等奖2个队、二等奖4个队。由胡志兴、王辉老师指导的学生在2006年北京市数学竞赛中取得好成绩:获一等奖1人、二等奖7人、三等奖6人。由冯澎、尹红、邱红梅、吕金钟老师指导的学生在第23届全国部分地区大学生物理竞赛中取得好成绩:获一等奖4人、二等奖22人、三等奖29人。发表教学研究论文6篇。学院聘请三名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退休老教师作为教学督导员,随机听课,开展本科教学督导工作。学院的4个本科生实习基地成立,挂牌工作全部完成。这些基地是,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所、中国科学院过程研究所、北京北冶功能材料有限公司、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数力系成功举办数学学术月活动,邀请多名数学界名师和专家学者来学院做报告。特别是邀请了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数学家、杨乐教授来学院作报告(学术报告厅):数学、创新与成才。徐校长、张欣欣副校长会见了杨乐院士。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著名数学家、林群院士作报告:数学教学的探讨举行第一届全国名师奖获得者、华中科技大学物理系李元杰教授为我校本科生开设一年大学普通物理课程的教学成果展示会。张欣欣副校长到会祝贺,李元杰教授进行了教学改革情况的总结汇报。2006年北京市数学年会在北京科技大学召开。张欣欣副校长到会祝词。数力系的全体教师为本次年会的成功举办,做了大量的工作。 2006年由教师指导学生申请的 “本科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共计124项,其中:学院项目批准42项;学校自然科学基础实验中心项目批准82项;并有10项被批准为校级项目,有部分项目在年底前结题。学院参加创新基金项目的本科生396人,占学院本科生总数的35%。承担学校天津学院的教学任务。
实验室建设管理
2006年,学院设备修购计划四期、五期、六期及留创基金启动,国家和学校共投入资金1295万元,其中,四期306万元,五期584万元,六期125万元,留创基金280万元,截止到12月25日,设备购置合同金额已超过应购金额的93%,所购买的设备均用于本科实验教学。
2006年,实验楼完成了土建、配电、配网和上下水的设计,完成了招标工作并于11月15日正式开工装修,计划到2007年1月底完工。完成了2004~2006三年的实验课程信息统计,实验开出率达到了100%,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占实验总课程的89%,为教学评优提交了22项支撑材料。成立了实验室开放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了2次研讨会,确定了实验室开放方案,进行了学生实验选课模拟试运行,从2006~2007学年的第二学期开始,独立设课的基础实验课程将实现100%开放。
2006年,启动了大学生创新项目85项,投入资金8.2万元,指导教师77人,受益学生320人。截止到12月18日,已结题项目18项,其余67项已完成了中期检查,进展顺利。目前,正在准备实验楼及理化楼实验室和楼道的墙上宣传材料,正在计划实验楼装修完成后的实验室搬迁工作,正在启动全校学生开放性实验的网上选课系统,正在更新学院及实验中心的网页。
党的建设与学生工作
2006年,学院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思想,继续推进“创造一个好环境,带出一支好队伍”的工作理念,在各个层面做好培养扶植党团干部和青年骨干的工作;在进一步加强党性教育,规范党员发展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党建工作的新方法、新机制。2006年学院共发展党员90名,学生党员比例达到19.2%,教工党员比例达到52.9%。年内,邱宏、范玉妹两位老师荣获学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爱新觉罗•川荣获学校优秀学生党员称号。
2006年,学院充分发挥党团工作的重要功能,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高度要求出发,以分类培养、个性指导为原则,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上认真做好党员发展工作。一年级学生的初级党校培训加强启蒙教育,通过主题讲座、小组讨论、素质拓展等形式多样的活动,结合班风学风建设,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二年级学生的培养则以辅导员为主导,通过榜样的言传身教和对重点对象的严格培养,向着“班班有党员、党员有作用、作用可持续”的目标而奋斗;三年级学生以“支部建在班级上”为目标,在保证党员质量的前提下,努力提高党员比例,增加党员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四年级学生的培养则以考研、就业为引导,注重发挥毕业生党员在各项工作中的带头作用;在研究生的党员发展方面,注重发挥导师、专业梯队在研究生培养和政治思想教育等方面的作用,把集体培养和导师个别指导有机结合起来,以“坚持标准,保证质量”为指导原则,积极探索研究生党建工作的长效机制。
在个性化指导方面,除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工作,还通过支部书记带领党员担负起大量具体的“一对一帮扶”工作,逐一理清重点培养对象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同时,学院帮助党支部优化组织生活模式,坚持党员挂牌制度,加强监督机制,做好党员再教育工作。
学生工作方面,学院积极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以学生党团建设为龙头,推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以评优考研为突破口,推进优良学风的形成,以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为载体,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学生干部培养为抓手,提高学生的工作效率和动手能力。在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常规工作的同时,通过入学教育、毕业教育、学科竞赛、职业规划、评优体系建设等特色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推动了学生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为打造学院具有理学特色的学生工作体系进一步夯实基础。
学院获得“2006年度北京科技大学暑期社会实践最佳贡献奖”、“2006年度北京科技大学我爱我师评选工作最佳组织奖”、“2006年度北京科技大学学生体育工作先进学院”等荣誉。学院生技042班获得“北京市先进班集体”和建龙团队等荣誉,化研04党支部获得“北京科技大学党团工作标兵党支部”等荣誉,陈小白1名博士研究生获得北京科技大学“第二届研究生十佳学术之星”称号。
在学院教师的认真组织和指导下,在2006年度全国“高教社杯”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有3人获全国一等奖,3人获全国二等奖,1人获北京市一等奖,1人获北京市二等奖。在北京地区大学物理竞赛中,有2人获一等奖,3人获二等奖,3人获三等奖。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有1人获三等奖,北京市大学生英语竞赛有2人获三等奖,2006年度全国大学生化学试验竞赛中有3人获三等奖,1人获二等奖。同时,2006届本科生就业率为96.23%,研究生就业率为9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