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目标
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森林工程领域技术与管理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具体要求:
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具有正确的人生观。
2.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
3.扎实地掌握森林工程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森林工程专业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前沿动态,具有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较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
5.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
1.森林作业系统
研究伐区规划设计、采运机械与工艺、森工机械系统、工程索道、生态采运技术、森林作业工效学、森林作业与环境等。
2.林区道路工程
研究林区道路规划、道桥设计、道桥施工、道路养管、隧道施工、工程材料、道路环境景观等。
3.林区交通与运输工程
研究林区与区域交通规划、交通管理、道路运输系统、水运机械和船舶、水运工程设施等。
4.岩土与结构理论及应用
研究林区环境岩土、道路软基处治、城乡环境岩土与地下工程等。
5.工程管理与信息化
研究工程项目招投标、工程项目评估、工程项目管理、工程监理、森工生产组织、森工技术经济、森工信息系统等。
6.工程环境
研究工程建设的环境问题,包括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建筑物景观规划设计、工程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环境污染控制、给水排水系统等。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按照课程学习与论文工作并重原则,课程学习累计1一—1.5学年,论文工作量不少于1学年。根据实际情况,经本人申请、导师同意、学校批准,可适当提前或延长一年,在职硕士可延长二年。
四、课程设置、学分要求和课程说明
学分要求:硕士生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其中2学分实践性环节)。课程分为学位课和非学位课程,其中学位课程不少于18学分,非学位课程12学分(对于同等学力和跨学科考取的硕士生需补本科生课程,可减半登记学分,不占应学32学分的总学分)。
1.学位课
公共学位课(7学分)
(1)自然辨证法 2学分
(2)第一外国语 5学分
基础理论学位课(选≥5学分)
(1)矩阵论(须先修线性代数) 3学分
(2)计算方法 2学分
(3)数理方程 3学分
(4)运筹学 3学分
专业基础和专业学位课(选≥6学分)
(1)高等土力学 2学分
(2)土木工程材料学 2学分
(3)森林工程专论 2学分
(4)道路工程专论 2学分
(5)交通工程学专论 2学分
(6)工程结构设计 2学分
(7)工程项目管理学 2学分
2.选修课(约选12学分)
(1)弹塑性理论 2学分
(2)流体动力学 2学分
(3)沥青与沥青混合料 2学分
(4)高性能混凝土 2学分
(5)工程水文学 2学分
(6)地基处理新技术 2学分
(7)道路线形分析与设计 2学分
(8)路面计算力学 2学分
(9)路面设计原理与方法 2学分
(10)交通规划原理 2学分
(11)城市交通网络分析 2学分
(12)公路网规划 2学分
(13)运输工程专论 2学分
(14)交通系统工程 2学分
(15)桩基工程学 2学分
(16)桥梁结构分析 2学分
(17)结构动力学 2学分
(18)结构可靠度理论 2学分
(19)结构抗震理论 2学分
(20)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 3学分
(21)土木工程合同管理与索赔 2学分
(22)房地产经营与开发 2学分
(23)工程经济学 2学分
(24)国际工程承包 2学分
(25)工程造价分析 2学分
(26)工程环境专论 2学分
(27)道路工程与环境 2学分
(28)道路绿地景观 2学分
(29)渗流力学 2学分
(30)污染控制理论及技术 2学分
(31)环境系统规划与管理 2学分
(32)现代废水处理新技术 2学分
(33)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 2学分
(34)模型试验理论与方法 2学分
(35)测试技术与数据处理 2学分
(36)工程计算机应用 2学分
(37)土木工程数值计算 2学分
(38)工程3S技术 2学分
(39)工程系统仿真 2学分
(40)学术研讨(必选) 1学分
(41)森工生产设计学 2学分
(42)森林作业机械系统 2学分
(43)森林生态学 3学分
(44)森林作业与环境 2学分
(45)柔索理论与工程索道 2学分
(46)森工信息技术 2学分
(47)工程机械专论 2学分
(48)物流工程专论 2学分
(49)模糊数学 2学分
(50)工程数学 2学分
(51)应用概率统计(须先修线性代数) 2学分
(52)弹性力学与有限元 3学分
(53)地理信息系统及应用 3学分
(54)高级程序设计语言(C、F等) 3学分
(55)微观经济学 2学分
(56)管理学 2学分
(57)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3学分
(58)系统工程学 2学分
(59)文献检索与利用 1学分
(60)第二外国语 2学分
(61)环境岩土与地下工程专论 2学分
学位课程说明:
1.高等土力学(2学分)
本课程主要讲述土体的变形特性,土的非线性弹性、弹塑性本构关系及土工有限元计算原理和方法,多维太沙基固结理论、比奥固结理论、有限元法解比奥固结理论、大变形固结理论,土的流变,动力固结,土的动力特性与动力分析等。
参考教材:1钱家欢、殷宗泽.土工原理与计算.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6
2沈珠江.理论土力学.科学出版社,2001
2.土木工程材料学(2学分)
介绍石灰、水泥、混凝土、水泥混凝土、沥青混合料的机理、结构、性能、工程特性、耐久性等,研讨土木工程材料的理论、发展现状、研究前沿和研究实例。
3.森林工程专论(2学分)
本课程以讲座形式介绍森林工程学科、林区道路工程、林区交通与运输工程、林区土建工程、森林工程管理与信息化技术、森林工程环境技术的内涵、特点、发展现状、研究方法、研究前沿和趋势。
4.道路工程专论(2学分)
介绍道路规划、道路设计、道路材料、道路施工、道路测设技术、道路CAD及测设一体化技术的技术、方法、研究前沿和趋势。
5.交通工程学专论(2学分)
介绍交通工程学的研究对象、道路交通规划、道路交通流理论、交通管理、交通安全、道路环境与景观设计、道路交通系统的技术、方法、发展现状、研究前沿和趋势。
6.工程结构设计(2学分)
介绍工程结构设计的现状和发展方向,工程结构的设计方法、理论,设计手段、设计依据,设计与施工的关系。讲授工程结构的构造、受力、典型构件。分析混凝土结构等的耐久性。
7.工程项目管理学(2学分)
本课程主要讲述现代项目管理的现状和发展,工程项目的系统研究和范围管理,工程项目组织,工程项目的计划体系、控制体系和风险管理,组织协调和信息管理,企业的项目管理问题等。
参考教材:成虎.工程项目管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第二版
五、培养方式和方法
应加强硕士生的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导师和有关学科组要关心研究生的健康成长,要求他们认真学习政治理论课,积极参加本单位组织的时事政策学习、形势教育和文体等活动。
导师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按每一个硕士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培养计划。对硕士生的培养采取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并重的方式。课程教学采用启发式和研讨式,激发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注意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动手能力,独立完成学位论文,注意培养实事求是、严格、细致和理论与实践统一的作风,严谨治学的态度。整个培养过程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使硕士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具有一定的生产实践知识和实验技能。
采取导师和学科组集体培养的基本方式,在指导方面可采取导师负责指导或以导师为主的小组指导等方式。导师的作用在于启发他们深入思考与正确判断,培养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实践环节和学术活动
本学科硕士生在校期间应参加教学或生产实践、技术服务。时间不少于40个学时或20个工作日,以培养硕士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教学实践可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如辅助导师参加大学生的某个章节教学、辅导、指导实习、实验、指导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硕士生的实践环节由导师及学科组负责检查和指导,并进行考核,写出评语,计2学分。
导师和学科组应积极要求研究生参加有关的学术活动,使其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向,开阔视野,培养开拓与创新精神。鼓励硕士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每正式发表1篇论文记1个学分(此学分占实践环节的学分)。要求研究生必修学术研讨课,参加10次以上学术报告会或讲座,并写出研讨报告。
七、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一般在第三学期或第四学期进行。考核内容: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遵纪守法等方面的表现;业务方面主要是课程学习、外语水平、文献综述、实验操作能力、开题报告及写作表达能力。
考核由学科组组织专家5~7人结合开题进行业务考核。政治思想考核由研究生院组织进行。
根据考核结果进行人才分流,考核合格进入论文阶段,考核不合格不能进入论文阶段,视情况延长学习时间,考核组认为不宜继续培养者,按学校规定进行处理。考核优秀者可作为提前报考博士生和获得奖学金的候选人。
八、学位论文工作
硕士研究生在修完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及其他各项要求,经考试合格(每门课程成绩及格,学位课程成绩总平均达70分以上)和中期考核合格后方可进入论文阶段,论文工作不少于1学年。
在论文工作阶段,研究生应认真调研国内外研究现状,制定研究方案,确定研究路线和方法,努力结合科研课题或工程项目开展理论论证、实验验证,总结分析研究数据,推出自己的研究成果,对工程技术和知识创造有所贡献。
学位论文依次包括如下内容:封面、题目、扉页、摘要(中、英文)、目录、引言或前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
论文应着重叙述自己的研究工作和获得的成果,并加以分析讨论。对于科学论点,要有理论上的论证,或实验验证。对选用的研究方法,要加以严谨的论证。引用别人的材料,要引证原著。利用合著者的思想和研究成果时,要加以附注。论文立题及主要论点要正确,应有新见解或解决实际生产问题,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研或独立承担技术工作的能力。
取得规定的学分并完成学位论文后可申请参加论文答辩。学位论文评阅、答辩按学校有关规定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