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基础心理学二级学科成为国务院首批恢复招生的硕士授权单位,基础心理学专业在1991年被山东师范大学批准为校级重点建设学科。现有四个研究方向,分别为:
1、人类认知与个体差异
人类认知与个体差异长期以来一直是心理学传统的研究领域,本方向主要探讨人类对信息的接受编码、存储加工与提取等一系列过程的机制问题,同时探讨人类信息加工过程中的个体差异问题。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信息加工过程中所偏爱的、习惯化的方式,被认为是心理学中两大传统的研究领域——认知和人格联结的桥梁,针对这一问题开展研究有助于从认知与人格的结合点上寻求理论上的新突破,其研究成果对基础心理学的学科建设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对教育教学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以来,本方向研究人员围绕着青少年认知方式发展、认知方式与认知策略、面孔认知、视空间工作记忆、前瞻记忆、汉语词汇语义加工、阅读策略、人格特征和创造力等的关系,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研究成果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目前,本方向人员承担并完成国家教委及山东省社科规划课题两项,主持在研课题三项。在《心理学报》、《心理科学》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出版学术专著一部,研究成果获得省级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三项。
2、脑与认知
该方向主要研究认知活动的脑机制,是基础心理学的重要研究方向,倍受研究者关注。该方向的研究对于弄清人类认知活动规律及大脑活动机制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其成果对于基础心理学的学科建设具有重要价值。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旨在揭示大脑内部工作机制的研究大量涌现。许多国家相继将认知活动的脑机制研究列入国家科学发展的重要领域。该方向的主要任务是,了解脑内成千上万的神经细胞如何有序活动产生行为,以及环境(包括他人的行为)如何影响大脑的活动,并最终以脑的工作原理来解释行为,包括高级复杂的认知行为——感知、语言、思维、智力等。我院现已购置128导、32导NeuroScan EEG/ERP两套系统,为该方向的研究和教学提供了技术设备的保障。该方向研究人员多年来进行认知神经科学与事件相关电位领域的研究工作,积累了大量的研究资料和研究工具,有主持国家级课题的研究经验,正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省社科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省教育厅项目等多项课题。研究采用ERP技术,着重探索执行控制与工作记忆、人类信息加工过程的个体差异的脑机制、社会认知、灵感与创新思维、面孔认知与情绪理解等的认知神经机制。近年来,该方向研究人员连续在《自然科学进展》、《心理学报》、《心理科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参编或主编著作两部。
3、内隐社会认知
内隐社会认知是属于认知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的交叉学科——社会认知的范畴,是近年来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领域。内隐社会认知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是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Greenwald & Banaji(1995)首先总结了大量关于无意识的社会行为的研究,借鉴内隐记忆和内隐学习研究领域的基本观点和研究方法,明确提出了内隐社会认知的概念,并指出了研究方法对内隐社会认知研究的重要性。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领域广泛,涉及到态度、自尊、刻板印象、自我概念等众多领域,而且其研究方法注重间接测量,注意吸取认知心理学中的最新研究技术,这都为它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目前国内关于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尽管刚刚起步,但发展迅速,中山大学心理学系、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都较早进行了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我院在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专业领域都有着较深厚的积淀和雄厚的师资,作为三者结合点的内隐社会认知就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该研究领域可主要涉及:自我概念、自尊、攻击性、社会判断、刻板印象、嫉妒、幸福感、态度等方面。
4、心理学基本理论与方法
心理学基础理论、基本问题、理论流派及发展动态等方面的研究,在心理学体系构建、学科发展、实证研究和应用开发中起着基础性、导向性的作用,因而一直受到心理学工作者的高度关注。近年来,随着理论心理学的复兴和诸多新的研究范式的不断涌现,该研究领域的意义与价值更加彰显。
该方向是基础心理学二级学科的原有方向。章益先生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在此方向招收硕士研究生。后来张全信、程学超、张承芬、权朝鲁、刘永芳等教授等都在此学科招生和进行教学与科研活动,在国内心理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该方向主要从事心理学基本理论、心理学流派、理论心理学、人格理论等问题研究,在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后现代心理学、过程心理学、自我效能、集体效能、中国传统心理文化等领域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