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建筑教育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28年,当时在北平大学艺术学院曾设有建筑系,为6个艺术系科之一。1945年,作为中央美术学院前身的北平艺专设立了建筑营造专业,1950年改名中央美术美院时设立了实用美术系,1956年实用美术系迁出独立成立中央工艺美院。1993年在当时的靳尚谊院长的倡导下,中央美术学院在壁画系恢复设立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制五年,聘请从西班牙归国的建筑师张宝玮先生主持这一专业的教学。1995年中央美院成立了设计系,在艺术设计学科目录下分设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和平面设计两个专业方向。戴士和、张宝玮和谭平老师先后担任设计系主任。1999年向教育部申报设计艺术学文学硕士学位授予权获得批准,在维持了六年10人左右的小规模教学之后,1999年开始了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逐年扩招,并于同年引进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创建人和学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张绮曼先生任教。
2001年开始,根据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势和学院学科发展需要,以潘公凯院长为首的新任学院领导班子对学院的学科建设做出重大部署,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作为实践性很强的、融合技术与艺术双重属性的设计学科,在学院整体学科发展布局中,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并获得快速发展的机遇,2002年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本科招生规模已达到了100人,建筑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两个专业方向开始分开设立。随着教学水平的提高和专业规模的扩大,设计系在2002年末发展成立为设计学院,同年申请设立建筑学(工学)专业获教育部批准。
随着中央美术学院的规模扩大、学科拓展与结构调整,2003年中央美术学院通过与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合作办学,将建筑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两专业从设计学院分离出来单独成立了建筑学院,并于2003年10月28日举行了正式成立仪式,聘任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国馨教授担任建筑学院名誉院长,吕品晶教授和黄薇女士为副院长,由吕品晶教授主持工作。新成立的建筑学院成为我国高等美术教育系统中的第一所建筑学院。
为了适应社会需要,2005年建筑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进一步细分为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两个专业,并于同年10月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环境艺术设计院建立了合作办学关系。至此,建筑学院教学、科研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本科教育模式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完善。与此同时,学院向教育部申报的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工学硕士二级学科授予点和艺术设计学博士学位(与设计学院共同申报)授予权均获批准。目前,建筑学院已形成以本科生教育为主体,硕士生、博士生教育为支撑、留学生教育为补充的完备的教学层次和多种培养模式,初步形成突出的专业优势与鲜明的办学特色。2006年9月,中央美术学院新设计教学大楼落成,建筑学院办学条件获得空前改善,极大地鼓舞了建筑学院全体师生的热情和信念,目前全院师生正在学校的统一部署下,为将中央美术学院建设成新时代条件下中国最优秀的美术教育高等学府而共同努力。
建筑学院下设三个专业方向: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学制五年,本科招生兼顾文理科生源。建筑学院现有学士(艺术设计学文学、建筑学工学)、硕士(艺术设计学文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工学)和博士(艺术设计学文学)学位点。教学组织以建筑学专业为基础,三个专业互相渗透、互为补充和支持,共同构成完整的建筑学科结构。我院在国内美术院校中首批获得建筑工学学士学位授予权,并拥有美术院校中唯一的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工学硕士学位点,这些学科建设举措已使我院建筑学科的发展获得先机,可以说,无论是办学规模、办学层次、教学设施还是教学质量,我院均居于全国美术院校同类专业之首。通过推动教学改革,深入学术研究,建筑学院积累了可喜的成果,也锻炼出一支优秀的专业教学队伍,这些都为进一步整合教学资源、带动学科建设、强化专业水平、攻克更高的学术目标,从而提升专业的办学层次与国际竞争力创造了有利条件。
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专业是国内艺术院校中最早成立的建筑设计专业之一。本专业着眼于国内外建筑设计教育领域的发展趋势,将当代建筑艺术及其它艺术形式同现代的科学技术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强调当代建筑设计的多元化及艺术性。建筑学院成长于中央美术学院丰厚的艺术沃土之中,整合了多元化、多层次的教学资源,和多所国际著名建筑、艺术院校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并与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合作办学,为建筑设计专业教学提供了开放的教学平台,创造了良好的艺术实践环境。专业成立以来,学生在北京国际建筑双年展、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国际建协“建筑与水”学生设计竞赛、全国建筑院系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第一届全国美术院校建筑环艺作品双年展等一系列国内外学术竞赛活动中,均取得较好成绩,初步显示了本专业学生旺盛的创造才能。
室内设计
室内设计专业是在前身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本专业在中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创建人及学术带头人张绮曼教授的带领下,本着创建国内一流室内设计专业的目标,一直在不间断地进行着系统而完善的专业课程改革。同时通过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环艺院合作办学,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实践平台。室内设计专业在培养学生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空间塑造意识的同时,更强调人文环境的艺术表达与设计形式的原创,力图培养出有设计能力、有专业知识、有审美能力、有整体设计协调能力,适合于社会的优秀室内设计师。近年来,学生在国内外的竞赛与交流中屡获殊荣,包括第一、二届“为中国而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大赛,“家-从传统到现代”设计竞赛等。学生还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郭立明、刘环等同学参加了中央电视台《交换空间》节目。
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专业在办学过程中,注重加强与社会的合作及与国内国际院校的交流,并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环艺院合作办学,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实践平台。未来学科发展将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著名院校和学术机构的横向交流与合作,借鉴成熟的学科建设、管理经验和理论知识体系,尝试多元化教学,强调原创性、艺术性和科学性。本专业学生在一系列国际国内学术竞赛中取得较好成绩,包括国际学生设计竞赛(IAAH)、荷兰中国文化交流艺术展、2008北京奥运会环境设施国际竞赛、第二届“为中国而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大赛等。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工作室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第一工作室
导师介绍
韩光煦教授196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后曾在煤炭部、机械部等部属设计院从事设计和管理工作近三十年,设计和主持过多项国内外建筑和规划设计工作,历任主任建筑师、总建筑师、设计院长等职,多次获得省、部及国家计委、科委、经委奖项。1994年转入中央美院从事教学工作,曾任设计系副主任,现为建筑学院教授,第一工作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
教学宗旨
以建筑设计为教学基础,向城市设计、区域规划和环境景观设计领域拓展,培养学生全面掌握现代人居环境设计的理论与技能。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和扎实专业基础、知识全面、综合能力强的建筑师,使其在建筑设计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
教学模式
系统的课堂讲解与讨论相结合;课程设计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学特点
1、治学严谨,对学生作业逐一辅导、批改,从建筑功能、环境条件、技术规定以及图面、文字表达诸方面严格要求。
2、知识全面,除建筑本身外,对相关专业知识如结构、设备、规划等结合课程设计配套讲授,使学生获得完整的知识结构。
3、结合实际,尽量选取实际工程课题。即使自拟课题也要求按社会实际要求设计。
4、提倡学术民主,充分尊重和支持学生的创意和个性风格。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研究问题、提出见解、发挥独创精神。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第二工作室
导师介绍:
张绮曼教授是中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创建人及学术带头人。自1986年从东京艺术大学留学归来后,根据中国建设发展的需要向高教部提出建立中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申请。1988年获正式批准,在中国高校专业目录中增设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随之,张绮曼教授担任系主任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室内设计系”率先扩大专业,改名为“环境艺术设计系”。继而全国各地相关院校相继设立了环艺专业,招生人数不断扩大。张绮曼教授为环艺专业的基础建设辛勤耕耘,除了在教学、理论研究、教材编撰等专业领域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外,还率先带领师生走出校门开展专业调研,并深入到社会实践中去,参与了我国许多重大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合并至清华大学后不久,张绮曼教授调入中央美术学院,建立了“环境艺术工作室”(即第二工作室)。为中央美术学院积极开拓发展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并培养了我国第一代环境艺术专业的博士研究生。
教育宗旨及学术研究方向:
进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室内、景观环境艺术设计及研究,不断推出教学成果和专业成果。
学习研究中国原生态民居遗产,进行民居再生设计研究。
进行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实践锻炼。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意思维活跃、有较高文化艺术素养的从事高校教学、专业研究及设计的室内设计专业及景观设计专业人才。
教学模式
工作室课程安排既有专业理论讲授,也重视学生设计能力的锻炼与提高。既关注世界范围内学科学术发展动向,也强调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学习研究。
教学特点
在学习中国本土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注重学习国际先进设计理念、关注现代设计思潮变化。注重理论思考及设计实技锻炼,强调有利于培育创新能力、具备文化个性的教学方式。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第三工作室
导师简介
张宝玮教授1962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系,毕业后曾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及湖南省建筑设计院从事设计和研究工作。1980年赴西班牙,先后就职于西班牙建筑设计大师米盖尔•费萨克(MIGUEL FISAC)建筑设计事务所和URBAMED西班牙地中海银行地产开发公司地产策划及设计事务所。1993年回国创立中央美术学院设计系,任系主任,并受聘于国内多所著名大学担任客座教授。现为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授,第三工作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科组主任,中央美术学院当代艺术中心主任。
教学宗旨
工作室教学以建筑与环境设计为主线,着重探讨两者之间的有机关系。尤其在新建建筑与原有环境的协调发展上,主张既尽可能保留原住居形态的模式,又为提升人居环境创造最优良的物质基础。这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永恒课题,也是第三工作室的教学宗旨。
培养目标
通过训练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综合利用的技能和手段,使之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提升,综合素质和艺术修养得以完善。
教学模式
工作室由从教授、教师、博士研究生到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多层级人员构成,以研究指导实践,以实践带动教学,创作与学术并行,并体现出对建筑与艺术的综合交融的不懈探索,学术气氛轻松活跃。
教学特点
1、启发式教学,强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激发学生自身的创造力为教学的重点;
2、教学与实践结合,为学生提供大量实践机会,使其在学生阶段就有实现设计的经历,从而符合建筑学科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特点。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第四工作室
导师介绍
吕品晶教授1983年入读同济大学建筑系,1990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获建筑学学士、工学硕士学位。毕业后曾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等机构从事设计研究工作,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内外重要建筑和规划设计项目。1997年转入中央美术学院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7年公派赴荷兰代尔夫特技术大学建筑学院作访问学者。现为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常务委员,建筑学院院长,教授,第四工作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教学宗旨
立足于美术学院多专业综合的艺术教育背景,以建筑设计作为教学媒介,着重探讨美学、社会学及文化艺术在建筑与环境设计领域的融合,积极发展学生的专业能力、创造精神、文化修养和艺术素质。
培养目标
在学习与继承美术学院教学重艺术性、重精神性内涵的优秀传统的同时,积极将科学、技术、工程实践领域的内容纳入教学,辅以有针对性的社会调查与实际工程锻炼,加强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职业责任感意识与思维敏感性的训练。紧密配合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具有较高审美素质和较强社会实践能力的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人才。
教学模式
强调构思与创意、空间和形体、材料与细部三个层面的学习:为学生提供表达对建筑现象和社会文化进行理解与思考的机会,并鼓励设计的创意和独特构思;鼓励对于内外空间和建筑形体关系的独特演绎;训练设计者对材料和细部的认识和运用。在此基础上展开以研究为导向的设计教学。
教学特点:
推动设计教学的改革,积极提倡自主性、参与性、创造性的学习态度,使教学过程同时成为学生专业创造能力得以深化与升华的过程,融设计思维创新于教学相长的教学研讨之中。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第五工作室
导师介绍
王铁教授1986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1990年留学日本国立名古屋工业大学建筑学科及爱知县立艺术大学研究生院空间设计研究专业,获得了硕士学位;曾就职于日本名古屋Be株式会社等建筑设计事务所。1998年回国在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从事教学工作,现任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第五工作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环境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常务理事、设计委员会副主任、专家组副组长,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理事,北京市建筑招投标专家评委,资深室内建筑师,注册高级景观设计师,ICAD中国地区环境艺术设计委员会主任。
教学宗旨
以建筑设计为教学基础,以城市景观设计和室内空间环境设计两翼为主要研究方向,注重设计过程的综合分析及设计理论与设计实践的密切结合,提倡优良学风和积极探索的创新精神。
培养目标
以建筑设计中的空间思维能力为基本训练内容,在了解相关专业的条件下,进行外部空间环境设计和内部空间二次再划分设计的全面探讨。要求学生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模式
以建筑设计为基础,深入研究内外空间的综合性和独立性,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空间意识和建造意识、立体思考能力。在教学中充分强调空间的文学性内涵,让技术与艺术在空间设计领域中得到可行的融合与发展。
教学特点
导师引导下的思维开放式教学,注意多领域宽范围综合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更宏观的领域内对自已的专业进行更为深刻和准确的认识把握,强调动手能力,并进而以理论指导实践活动,形成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第六工作室
导师介绍
邱晓葵副教授1989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1994年调入中央美术学院从事教学工作,1998年受法国巴黎国际艺术城邀请赴欧洲进行艺术考察。现为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第六工作室主任,硕士生导师,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协会会员,高级室内设计师。邱晓葵副教授撰写了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室内设计教学大纲,并编写了若干室内设计领域的国家规划教材,出版有教学用书多部,发表论文多篇。邱晓葵副教授长期从事室内设计教学与室内设计工程实践,主要致力于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研究、教学研究与学科建设发展工作。
教学宗旨
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与研究上强调设计的原创性、艺术性与民族性,力图创造能够满足人们精神需要、具有独特艺术想象力、和谐的色彩变化及富有艺术意味的空间环境。工作室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蕴,努力在传统气息与现代氛围的艺术表现形式中寻找结合点,致力于挖掘展示地方文化传统。
培养目标
工作室主要面向在校研究生展开教学工作,培养从事教学研究工作及室内设计工作的专门人才,兼顾市场对学术型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应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独立从事设计研究的能力。
工作室还兼顾五年级本科生的教学工作,在教学中致力于将艺术与科学技术相结合,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强调学科间的渗透,教授现代室内设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教学模式
以建筑设计和艺术设计为依托,重点学习室内空间的设计与装饰手法,以美化并提高人类生活空间质量为教学核心,研究人、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强调技术与艺术相结合,集实用性和艺术性为一体,围绕室内空间设计展开研究。
教学特点
工作室在方案阶段的教学中,给予学生最大的自由度,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开发创造力。通过小组讨论、个别辅导、集中讲授相结合的方法,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过程深入细致,并建立起具有特色的设计教学方法和评介系统。实行过程教学,不但重视设计结果更重视设计过程,确保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体现对创造力的培养。新的教学计划还将进一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如带学生观摩施工现场、进行各种材料的实战性训练,并增加施工图课程实训等等。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造型艺术教研室
课程设置
造型艺术是建筑学院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造型艺术教研室依据建筑学科对造型艺术的特殊要求,为配合建筑学院的设计教学设置了艺术创作和艺术审美两方面的课程,并进一步开拓和发展了独立运行的教学机制,使得传统的基础教学系统在思维、创造性和更大范围的艺术实验层面取得了合理的推进。目前已形成了完整的造型艺术教学体系,设置了系统的教学模式,其中包括几何造型、色彩构成、空间重构、材料体验、创意造型、自然生态深入造型等多方面的专业课程、当代艺术赏析等理论课程和美术馆参观、春季写生等实践课程。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教研室还开设了木版画、油画等艺术类选修课程。每学期的具体课程均会根据学程进展而进行灵活的调整和改变。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创意思维的引导,结合全面的造型艺术技能训练,启发学生从具象造型逐步转向抽象思维,从而为培养具有开拓精神的自觉、积极的建筑与艺术设计人才提供素质保障。
任课老师:
王兵、陈曦、于幸泽、武宏。
教研室主任:王兵。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基础教研室
课程设置:
建筑学院基础教研室力求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开放的设计创新能力,确保学生具有初步的设计和审美能力并顺利进入下一步阶段的专业学习。教学模式多元开放,分为造型、设计、建造及技术、表现、理论五个教学单元。各单元的系列课程循序渐进,建筑、室内、景观基础课有机结合设置,使学生具备宽厚的专业基础和良好的审美素质。一年级教学以空间塑造能力的培养、专业表现技法的训练、造型能力的提高及一定审美素质的确立为核心展开;二年级教学以初步设计能力的培养为主,穿插对一些建筑基本问题的初步认识;同时交替进行的理论课和建造技术课程丰富了学生的专业知识,使之具备一定的学习研究能力。
设计课程单元:设计初步1、设计初步3、小型建筑设计、室内和环境空间设计。造型课程单元:造型基础1、造型基础2、造型基础3、春季写生。
建造及技术课程单元:建造基础1、建造基础2、建造基础3、建筑构造1、工地认识实习、建筑结构体系、建筑物理。
表现单元:画法几何、阴影透视、设计初步2、设计表达1、设计表达2。
理论课程单元:建筑概论、外国古代建筑史、设计初步4、外国近现代建筑史、中国古建筑史、建筑认识实习。
任课教师:
张宝玮、韩光煦、吕品晶、傅袆、王小红、崔鹏飞、刘彤昊、吴若虎、钟予、刘文豹、韩涛、王环宇、黄源、虞大鹏、何崴、吴晓敏、钟山风等。
教研室主任王小红,副主任崔鹏飞。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建筑设计教研室
课程设置
建筑设计教研室以建筑设计为主干课程,从低年级至高年级设计主干课程分别侧重为:启蒙开发与基础(空间研究、小型建筑设计)、设计方法入门(别墅设计、学生之家设计),设计能力的培养及提高(幼儿园设计、小学校设计)、综合设计能力的训练(小区规划设计、集合住宅设计、景观建筑设计、大跨度建筑设计、城市建筑设计)。同时设置的专业基础课程有:结构与造型设计(小型可移动建筑)、构造与造型设计(木建筑、砖建筑)、建筑设计制图及表达、电脑辅助设计、建筑构造等。为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和进一步深入实践,教学中安排了大量认识实习和实践类课程:认识实习、工地实习、古建筑测绘及设计院实习等。此外还开设艺术和其它交叉领域学科选修课加强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拓宽知识面。
授课教师:
张宝玮、韩光煦、吕品晶、周宇舫、常志刚、傅祎、王小红、刘彤昊、费菁、傅刚、虞大鹏、何崴、黄源等。
教研室主任周宇舫。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室内设计教研室
课程设置
室内设计专业本科学制5年,前两年为启蒙和基础类课程,课程设置与建筑学专业相同,后三年为专业教育。室内设计教研室以室内设计为主干课程,设有住宅室内设计、办公空间室内设计、专卖店室内设计、餐饮空间(公共空间)室内设计等系列课程。与设计课程相对应的设计辅助课程有室内色彩设计与室内光环境设计,是设计课程相关重点、难点的辅助与延伸。设计表达课程分为手绘和计算机表达两类,分别教授手绘技巧和CAD、SKETCH UP、3DMAX等设计软件。技术课程有室内材料材质设计、室内施工图设计与建筑设备等。理论课程有室内设计风格史、公共空间室内设计、设计师执业知识等。教研室根据课程特点分别采取单元制、交叉制、专家讲座等多种授课方式,并设置若干以几个基础课程环绕一个设计课题构成的课程循环,每个循环内部各门课程相互支撑,重点解决一个层面的设计问题。
授课教师
张绮曼、邱晓葵、崔冬晖、韩文强、杨宇。
教研室主任崔冬晖。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景观设计教研室
课程设置
景观设计专业本科学制5年,前两年为启蒙和基础类课程,课程设置与建筑学专业相同,后三年为专业教育。景观设计教研室开设的设计类课程有景观设计初步、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公园、广场、绿地等)、商业步行街景观规划设计、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等;还有园林工程、植物造景设计、景观细部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等专业技术课程。历史理论类课程有景观设计概论、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景观设计思潮与流派等;为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和进一步深入实践,教学中安排了大量认识实习和实践类课程:植物认识实习、工地实习、古典园林测绘及设计院实习等。此外还开设艺术和其它交叉领域学科选修课加强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拓宽知识面。
授课教师
王铁、丁圆、钟山风、吴祥艳
教研室主任丁圆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城市规划教研室
课程设置
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教研室开设的规划设计和规划理论系列课程有居住区规划设计、城市设计、城市规划设计原理、城市设计原理、城市发展建设史等,这些课程侧重于教授学生有关城市文化、城市形象及规划设计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将设计课题置于更为宏观的层面进行探讨,致力于培养学生逐步具备更为理性、全面的设计思维,是对建筑学院设计教学体系连续性及系统性的进一步完善。
城市规划与设计教研室提倡设计课题的设置应体现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对社会现实的高度关注,对城市文脉的发掘及对文化传统的继承。艺术原创性与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的相互融和,以及城市规划课程与技术类课程及建筑设计主干课程的整合也是教研室始终关注的重点。
授课教师
戎安、虞大鹏、何崴。
教研室主任虞大鹏。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历史及理论教研室
课程设置
建筑历史及理论教研室的教学及科研活动着重强调在为学生奠定系统扎实的学科专业理论修养的基础上,在历史文化和艺术理论与建筑及环境艺术设计之间建立密切的相互支持。教师在教授理论课程的同时还参与辅导学生的设计课程,以设计实例进行直观的理论教学,以文化理论及时丰富和补给设计思路,使理论直接服务于设计。同时,力图以建筑理论与文化艺术为媒介形成积极开放的教学视野,一方面广泛汲取设计学、艺术学、美学、历史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生态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创建多元共生的设计理论教学框架;另一方面,多方引介国内外相关专业的知名专家学者及各类专业书籍,建立学科论坛进行学术交流,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在提倡视野开放的同时,建筑历史及理论教研室的教学及科研活动也极其重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教师的科研课题涉及中国建筑历史和传统建筑文化的多个领域。
建筑历史及理论教研室的理论课程设置本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从低年级到中高年级,依次安排了入门理论课程如建筑概论等;基础理论课程如外国建筑史(十九世纪末叶以前)、外国近现代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史、当代世界建筑思潮与流派、当代室内设计思潮与流派、现当代西方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等;然后逐步过渡到高年级的当代建筑与艺术概论、建筑与哲学、中国古典园林概论、专业论文写作等。同时,还开设了中国传统民居文化概论、传统民居与聚落研究等选修课程以加强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和拓宽知识面。
通过建筑历史与理论课程的开设,力图使学生拓宽相关学科的知识,丰富自身的艺术素养,同时也为学生设计水平的提高奠定厚重的文化底蕴,提供翔实的设计资料和范例。经过系统的历史与理论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扎实历史理论基础、良好的文化修养、活跃的创新思维和艺术灵感,成为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建筑设计和学术研究人才。
任课教师
张宝玮、张绮曼、傅刚、费菁、王其钧、黄居正、吴晓敏、何可人、刘文豹、钟予、李东等。
教研室主任吴晓敏。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建筑技术教研室
课程设置
建筑技术是建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建造类技术和环境控制类技术。建筑技术教研室的主要教学宗旨是从这两个方面出发,让学生系统地理解建筑中的技术因素,进而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建筑的内涵。结合中央美术学院的实际情况,建筑技术教研室把发展重点放在建造与造型的关系研究、光环境艺术研究和绿色建筑技术研究三个方向,突出建筑技术在当代建筑发展中的作用。
经过多年整合与尝试,建筑技术教研室已经建立了较综合的技术实验室,并探索出一条适合美院特色的教学体系。技术类课程既包括富有创造力的建筑结构造型设计,也包含适合于国家考试制度的基本概念和练习。
本教研室开设的课程有:结构造型原理与设计、结构体系、建筑设备、建筑材料、建筑物理、照明设计。拟开设的课程有:细部设计、绿色建筑技术原理与设计、建筑物理实验等。
授课教师
常志刚、王环宇、黄源、郑琪、郑克白、杨洲等。
教研室主任:王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