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领域代码:430114
专业领域名称:建筑与土木工程
专业领域英文名称:Architectural and Civil Engineering
研究方向:测绘工程
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
一、培养目标
本研究方向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作风、系统掌握测绘科学与技术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和工程技术骨干人才。毕业生除要掌握全球定位与导航技术、雷达干涉测量等现代测量技术与方法。还应掌握有关计算机编程与空间信息系统开发、遥感信息处理、精密三维测量技术。特别是要具备(1)熟练应用专业英语的能力;(2)独立从事应用系统分析、设计与开发能力;(3)独立从事空间数据处理、空间数据分析与辅助决策管理等方面工作。
本研究方向旨在培养适合在国土资源、测绘、交通、城建、规划等国民经济建设领域,政府部门、学校、科研及企事业单位从事现代测量、地理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
二、培养方式
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双导师负责制,由校内外导师共同承担研究生培养工作,共同组织学术讲座或学术活动,利用各自资源组织国内外有关专家开展学术讲座,为研究生创造更多参与学习的机会,了解测绘科学技术的发展,进行学术交流信息等。强调结合实际工程项目或科研课题进行有针对性培养,强调研究生工程实践、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以校内导师为主,并负责制定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指导研究生选题和开题、课题研究与学位论文;校外导师负责提供并指导研究生从事工程实践与科研研究等。
三、课程设置
课程
类别
|
课程
类型
|
课程代码
|
课 程 名 称
|
课内
学时
|
开课单位
|
开课
学期
|
学
分
|
学
位
课
|
公
共
课
(8分)
|
10921001
|
自然辩证法
|
32
|
文法学院
|
1
|
2
|
10921002
|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16
|
文法学院
|
2
|
1
|
10925001
|
英语
|
48
|
文法学院
|
1
|
3
|
10925002
|
科技英语写作
|
32
|
文法学院
|
2
|
2
|
专业基
础及专
业课
(7分)
|
11121001
|
数值分析
|
48
|
理学院
|
1
|
3
|
10322003
|
地理信息系统理论与技术
|
32
|
测绘学院
|
1
|
2
|
10322012
|
三维激光扫描建模技术
|
32
|
测绘学院
|
1
|
2
|
非
学
位
课
|
选
修
(8分)
|
10322004
|
现代数据处理理论
|
48
|
测绘学院
|
1
|
3
|
10322019
|
空间数据库
|
32
|
测绘学院
|
1
|
2
|
10321001
|
城市遥感技术
|
32
|
测绘学院
|
1
|
2
|
11121002
|
应用数理统计
|
32
|
理学院
|
2
|
2
|
11121003
|
运筹学
|
32
|
理学院
|
1
|
2
|
10722009
|
系统工程
|
32
|
电信学院
|
2
|
2
|
10322020
|
空间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
|
32
|
测绘学院
|
2
|
2
|
10322007
|
遥感图像处理与分析
|
32
|
测绘学院
|
2
|
2
|
10322012
|
空间信息可视化技术与方法
|
32
|
测绘学院
|
2
|
2
|
10322008
|
WebGIS原理与方法
|
32
|
测绘学院
|
2
|
2
|
10322009
|
数字摄影原理与方法
|
32
|
测绘学院
|
2
|
2
|
10322011
|
空间大地测量学
|
32
|
测绘学院
|
2
|
2
|
10321003
|
资源与环境遥感
|
32
|
测绘学院
|
2
|
2
|
10322010
|
高等应用测量
|
32
|
测绘学院
|
1
|
2
|
10322014
|
土地资源评价与规划
|
32
|
测绘学院
|
2
|
2
|
10322002
|
面向对象的分析与程序设计
|
32
|
测绘学院
|
2
|
2
|
10322021
|
电子地图设计
|
32
|
测绘学院
|
2
|
2
|
10321004
|
精密工程测量及变形监测数据处理
|
32
|
测绘学院
|
2
|
2
|
10921003
|
文化与哲学
|
16
|
文法学院
|
2
|
1
|
11221004
|
日语
|
48
|
文法学院
|
1
|
3
|
11321001
|
体育(一)
|
16
|
体育部
|
1
|
1
|
11321002
|
体育(二)
|
16
|
体育部
|
2
|
1
|
10925003
|
英语口语
|
32
|
文法学院
|
2
|
2
|
必修
环节
(7分)
|
10100002
|
开题报告
|
|
导师
|
3
|
1
|
10321006
|
专业实践(专业学位)
|
1年
|
实践单位
|
答辩前
|
6
|
|
公开发表1篇论文
|
|
|
答辩前
|
|
注1:所有课程学分为16学时的倍
注2:制订培养计划时课程学分需达到23学分,总学分不少于30学分,不大于32学分。
四、学位论文要求:参见《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基本要求(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