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情况:
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的前身是材料科学研究所, 1982年复旦大学为了适应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民经济的发展,组织物理系、化学系部分人员设置,是国内综合性大学中最早设立具有工科性质的材料学科的几个单位之一,1986年3月正式建立材料科学系,1990年11月,物理电子学教研室从物理系转入材料科学系。
学科建设:
目前,材料科学系研究生教育设有“材料物理与化学”、“物理电子学”、“材料学”和“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四个硕士点,“材料物理与化学”和“物理电子学”两个博士点,以及 “材料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并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其中,“电子科学与技术”2007年入选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材料物理与化学”2007年入选为上海市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学科(培育)。
科研人才培养:
根据国家和上海市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结合复旦大学的特点,材料科学系力求从“特、新、功能”三个方面开展材料与器件的设计、制备及其构效关系研究和应用研究开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微(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微分析技术与应用研究、电子封装材料与技术、氢能材料与器件、纳米电子学和分子电子学、真空薄膜物理与技术、电子光学与信息显示、光纤应用技术、功能涂料、有机-无机纳米杂化材料、智能高分子材料及结晶聚合物、生物医用材料、复合材料等。建有材料物理教研室、材料化学教研室、物理电子学教研室、国家微电子材料与元器件微分析中心、国家教育部先进涂料工程研究中心、复旦大学纳米技术发展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光纤研究中心等专业教学与重点科研机构。拥有一批国际一流的科学研究设备如SIMS、TOF-SIMS、FIB、 XPS、 TEM、 SEM、SAM、STM、IC、AAS、LC、FTIR、GPC、OCA15、薄膜和微结构光学测量仪、表面接触角分析系统等各种先进仪器设备价值共计7000多万元。
近五年来,本系教职工共承担并完成包括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总装备部、国防科工委、教育部、上海市等各类重大重点项目,以及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30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到款11000万元,在包括Nature,Advanced Materials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在内的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850余篇,获专利授权80余项。
我系大批科研成果成功应用于国家的半导体、集成电路、芯片设计和微电子封装、国防工业、汽车工业、建筑工业、石化工业、电力工业等,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连续获得国家和省市奖励,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
材料科学系与国内外同行交往密切,学术交流活跃。同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Georg.Tech.)、马里兰大学(Maryland U)、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局(NIST)、德国Max-Planck胶体研究所、美国东密西根大学涂料研究中心等多个世界知名的科研机构有密切交往。每年有多位教师应邀赴国外讲学,从事博士后研究、访问学者等工作,同时也有一定数量的本科生到国外高校进行修课和短期访问。与Motorola、Intel、Philip、三星、 松下、朗讯、DuPont、Henkel、ICI、GE、National Starch、BASF等多个中外知名公司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研究和项目开发。多个国外知名机构和公司在本系设立了奖学金。
材料科学系的学生具有知识面广、动手能力强特点,是社会急需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就业率一直位居我校前茅。毕业生除进入国内外高校及研究机构继续深造外或从事教学、科研及开发工作外,大多数进入国际著名跨国公司或国内重点企业从事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或管理工作。
导师队伍:
材料科学系有一支高学历、年轻化的教学和研究队伍,现有教职工76人,其中教授20人(博士生导师18人),副教授(含副研、高工)25人,讲师、工程师及实验师 24人。教师中41人获博士学位,并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上海市领军人才1人、上海优秀学科带头人1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人才6人、上海市曙光学者2人、上海市启明星3人、上海市浦江人才3人。同时聘请孙晋良、褚君浩院士为我系兼职教授,德国萨尔大学Uwe Hartmann为复旦大学名誉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