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2010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

 您现在的位置: 考博信息网 >> 文章中心 >> 院校信息 >> 专业介绍 >> 正文 上海大学2010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

考研试卷库
上海大学2010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

030104刑法学
本专业涵括了中国刑法学、比较刑法学、犯罪学、经济犯罪研究、犯罪心理学五个研究方向。中国刑法学方向主要研究我国刑法适用的基本原则、效力范围、犯罪构成、排除犯罪性制度、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罪数判断标准、量刑的原则、执行制度等问题;比较刑法学主要就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国家有关刑法的各项制度的基础理论以及部分各罪进行介绍,并比较我国刑法的有关规定与传统理论,探寻完善我国刑法及其理论的基本方向和途径;犯罪学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犯罪学的基本原理,各类犯罪和犯罪预测、预防等;经济犯罪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我国在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经济犯罪出现的一般规律、法定标准及预防对策等问题;犯罪心理学主要研究犯罪心理、侦查心理和罪犯矫治心理等。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坚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本专业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够用于刑事法学研究、担任刑事法学教学、从事刑事司法等工作的高级法学人才。
本专业拥有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学校梯队整齐。学科带头人是专业研究方向的知名学者,在相关专业领域影响较大,从事基础理论和前沿课题研究,包括国际合作项目,科研成果显著。
一、研究方向
01.中国刑法学
02.比较刑法学
03.犯罪学
04.经济犯罪研究
05.犯罪心理学
二、指导教师
郑飞、江界华等副教授若干名。
三、招生人数:7名
四、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30刑法学
4.836刑事诉讼法
5.犯罪学、经济法(复试科目)
五、参考书目
见附录
六、备注
复试经济法课程,仅考企业法律制度、市场监管的一般原理、竞争法律制度、产品质量法律制度、证券监管法律制度、宏观调控法的一般原理、税收法律制度等内容。
 
030105民商法学
民商法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应用广泛。本专业现有民法、商法、金融法、知识产权四个研究方向,主要开设比较法总论、民事诉讼法研究、民商法总论、物权法研究、债权法研究、公司法与证券法研究、破产法与保险法研究、知识产权专题研究、知识产权案例研究、货币金融法、公平交易法等课程。本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法学基础理论和系统的民商法学专业知识,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胜任研究、教学与实务工作的复合型、高层次法学专门人才。
本专业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实力较强。学科带头人是我国著名法学家沈四宝教授。商法、金融法、知识产权方向的学术带头人分别是张秀全教授、陈剑平教授、陶鑫良教授。本专业的知识产权学科是上海市教育高地建设项目。近年来,本专业教师先后承担和完成了一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获得多项社科优秀成果奖励。
一、研究方向
01.民法
02.商法
03.金融法
04.知识产权
二、指导教师
沈四宝、陶鑫良、张秀全、陈剑平等正副教授15名。
三、招生人数:40名
四、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31民事诉讼法学
4.837民法学
5.综合知识(商法、经济法、知识产权法)(复试科目)
五、参考书目
见附录
六、备注
复试科目为商法学、经济法学和知识产权法学。其中经济法的内容仅限于金融法和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其他内容不考;商法内容主要考商法总论、公司法、破产法、保险法及证券法,不考海商法和票据法。考生还应关注考前国家新颁布或修订的相关重要法律的内容。
本专业仅招收具有本科学历的往届或应届毕业生。 
 
030301社会学
上海大学社会学专业是全国四个社会学国家重点学科之一,是上海市优势重点学科,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建有上海市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组织研究中心、上海高校社会学E-研究院,办有大陆高校唯一一本社会学专业学术刊物《社会》。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以中青年学者为主体(45岁以下人员占75%)、学历层次高(博士学位占92%)、富有事业心与创新能力、视野宽阔、合作良好的学术团队。先后有7人次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上海市“领军人才计划”等国家和省部级人才计划。近5年来,本学科成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5顶(其中重大招标课题1项),上海市社科基金课题26项(其中系列招标课题3顶),其他部委级课题7顶,国际合作项目12项,其他课题100余项,科研经费1000余万元,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300多篇,专著近50种,参与中央和省市级政府部门的决策咨询30余种。
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同国外知名社会学学术机构建立了广泛而深远的学术合作、人才交流和学生交换关系,为本专业学生的海外深造创造了良好条件。
除上海大学和国家层面的各种奖学金以外,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专门设立了“费孝通奖学金”、“国家重点学科奖学金”,通过奖学金、学术论文评奖、项目资助等方式激励和支持一心向学、具有培养前途的优秀研究生的成长。
本专业培养热爱祖国,具有较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能够系统熟练掌握社会学研究方法和应用社会学理论知识,具有较好的外语水平,较强的社会调研、决策咨询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一、研究方向
01. 组织社会学
02. 社区研究
03. 家庭社会学
04. 社会分层研究
05. 网络社会学
06. 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
07. 都市社会学
08. 体育社会学
09. 理论社会学
10. 政治社会学
11. 农村社会学
12. 经济社会学
二、指导教师
李友梅、沈关宝、仇立平、张文宏、张敦福、张海东、顾骏、陆小聪、肖瑛等9名教授及 10名副教授。
三、招生人数:15名
四、考试科目
1. 101思想政治理论
2. 201英语一
3. 619社会学理论
4. 816社会调查与统计方法
5. 综合考试(社会心理学、文化人类学)(复试科目)
五、参考书目
见附录
六、备注
本专业只招收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
 
030303人类学
上海大学人类学专业是上海大学社会学学科的二级硕士点。上海大学社会学学科是全国四个社会学国家重点学科之一,是上海市优势重点学科,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建有上海市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组织研究中心、上海高校社会学E-研究院,办有大陆高校唯一一本社会学专业学术刊物《社会》。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以中青年学者为主体(45岁以下人员占75%)、学历层次高(博士学位占92%)、富有事业心与创新能力、视野宽阔、合作良好的学术团队。先后有7人次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上海市“领军人才计划”等国家和省部级人才计划。近5年来,本学科成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5顶(其中重大招标课题1项),上海市社科基金课题26项(其中系列招标课题3顶),其他部委级课题7顶,国际合作项目12项,其他课题100余项,科研经费1000余万元,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300多篇,专著近50种,参与中央和省市级政府部门的决策咨询30余种。
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同国外知名社会学学术机构建立了广泛而深远的学术合作、人才交流和学生交换关系,为本专业学生的海外深造创造了良好条件。
除上海大学和国家层面的各种奖学金以外,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专门设立了“费孝通奖学金”、“国家重点学科奖学金”,通过奖学金、学术论文评奖、项目资助等方式激励和支持一心向学、具有培养前途的优秀研究生的成长。
上海大学人类学专业拥有华东地区唯一的人类学博士点。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历年来承担全国和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科研项目多项,科研成果显著。本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汉人与少数民族社区文化及其变迁、亲属制度与经济、都市人类学、族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等。培养热爱祖国,具有较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能够系统熟练掌握人类学理论知识与研究方法,具有较好的外语水平,较强的社会调研、决策咨询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一、研究方向
01. 社区文化及其变迁
02. 经济人类学
03. 法律人类学
04. 族群人类学
05. 语言人类学
06. 都市人类学
二、指导教师
沈关宝、张江华、张佩国、巫达等4名教授和6名副教授。
三、招生人数:7名
四、考试科目
1. 101思想政治理论
2. 201英语一
3. 620人类学概论
4. 817人类学理论与方法
5. 综合考试(含西方社会学理论、社会心理学)(复试科目)
五、参考书目
见附录
六、备注
本专业只招收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
 
030304民俗学
上海大学民俗学专业属于上海大学社会学学科的二级硕士点。上海大学社会学学科是全国四个社会学国家重点学科之一,是上海市优势重点学科,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建有上海市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组织研究中心、上海高校社会学E-研究院,办有大陆高校唯一一本社会学专业学术刊物《社会》。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以中青年学者为主体(45岁以下人员占75%)、学历层次高(博士学位占92%)、富有事业心与创新能力、视野宽阔、合作良好的学术团队。先后有7人次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上海市“领军人才计划”等国家和省部级人才计划。近5年来,本学科成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5顶(其中重大招标课题1项),上海市社科基金课题26项(其中系列招标课题3顶),其他部委级课题7顶,国际合作项目12项,其他课题100余项,科研经费1000余万元,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300多篇,专著近50种,参与中央和省市级政府部门的决策咨询30余种。
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同国外知名社会学学术机构建立了广泛而深远的学术合作、人才交流和学生交换关系,为本专业学生的海外深造创造了良好条件。
除上海大学和国家层面的各种奖学金以外,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专门设立了“费孝通奖学金”、“国家重点学科奖学金”,通过奖学金、学术论文评奖、项目资助等方式激励和支持一心向学、具有培养前途的优秀研究生的成长。
民俗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上海大学民俗学专业主要研究民间文艺、民间习俗的发生与社会功能,民俗的开发运用,中外民俗比较以及社会风俗建设等问题。本方向培养新闻出版方面的文化工作者,社区建设和管理方面的社会工作者,民俗开发的策划人员,外事人员,以及民俗学研究的研究人员。
一、研究方向
01.社会民俗
02.文艺民俗
03.环境民俗学
二、指导教师
程蔷教授、耿敬副教授、陈志勤副教授等6人
三、招生人数:5名
四、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21民俗学
4.818民间文学
5.西方民俗学理论与文化人类学(复试科目)
五、参考书目
见附录
六、备注
本专业只招收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
 
030500马克思主义理论
   本专业从整体上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的研究。它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研究它在世界上的传播与发展,特别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同时把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运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
一、研究方向
0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0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03.思想政治教育
二、指导教师
陈新汉、刘铮、王天恩、闵冬潮、吴德勤、徐鼎亚、张丹华、陶倩等教授和多位副教授指导
三、招生人数:20名
四、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58马克思主义哲学(二)
     4876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5.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复试科目)
五、参考书目
见附录
 
050101文艺学
   上海大学文艺学专业现有葛红兵教授及曾军、陈鸣副教授、博士等多人,近五年来,共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两项,省部级科研项目7项,出版学术专著16种,发表论文100余篇,并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多项,课题大多涉及国际国内学术前沿,该专业与国际、国内多所大学、媒体有良好的交流、合作关系。
本专业向研究生开设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史论、20世纪中国文艺思想史论、文化批评理论、媒介文化等9门专业课,主讲教师除上述学术带头人外,还包括王晓明、蔡翔、王光东等知名学者。
本专业期待研究生有自觉的问题意识与人文抱负,通过扎实的理论训练和表达实践,能创造性地胜任文学、影视、文化领域的研究、教学、策划、采编及其它相关工作。
一、            研究方向
01.小说理论与创作
02.文化理论与批评
03.媒介文化
04.文艺美学
二、            招生人数:8名
三、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或203日语
3.622作文
4.819文学概论
5.中外文论史 (复试科目)
四、            参考书目
见附录
 
050103汉语言文字学
本专业有语法学、方言学、语音学和文字学四个研究方向。语法学研究古今汉语的语法结构,研究古代汉语、近代汉语及现代汉语的历史变迁和历史发展规律。方言学着重研究中国东南部汉语方言,运用历史层次比较法联系近代汉语资料和汉藏语系的其他语言,对各种方言及其文化现象进行科学解释。语音学运用先进的语音实验设备,研究语音的发音机制、语音的特性和变化规律。并结合信息技术,在语音应用方面进行探索。文字学研究汉字的起源、形体结构的演变,与音义之间的关系,研究现代书面语与用字的特点和规律以及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本专业培养中文和外语兼优双向型发展的研究人员,以适应社会对语言研究人才不断扩大的需求。
本专业研究方向带头人均是国内外知名的专家,长期从事相关领域的科研和教学,成果显著,并已与国内及美国、日本、韩国、港台的有关学术机构建有交流关系。本专业拥有国内设备一流的语音实验室。
一、研究方向
01.语法学
02.方言学
03.文字学
04.社会语言学
05.对外汉语教学
06.实验语音学
二、指导教师
钱乃荣教授、薛才德教授、杨逢彬教授及多名副教授。
三、招生人数:14名
四、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或203日语
3.622作文
4.820语言学概论与现代汉语
5.古代汉语(复试科目)
五、参考书目
     见附录
 
050104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代文献学学科主要由古籍整理研究室、古代文学教研室、清民诗文研究中心等教学、科研机构组成。目前在编人员有张寅彭教授、孙小力教授、周锋教授、蔡锦芳副教授、朱渊清副教授、姚蓉副教授、王培军博士刘奕博士等。
清代文学和民国旧体文学一直是整个文学史研究中相对薄弱的阶段。而清代作为传统文学发展的最后一个时期,其晚期又同时作为近代中西思潮冲突融合的开端,并延伸至民国时期,形成为一个迥别于前代的特别丰富复杂的整体,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而清、民两个时期由于距今最近,故保存下来的诗文材料,数量较之前代任何一个王朝都远为可观。另一方面,晚清以来,由于长期受到激进思潮的影响和干扰,晚清民国的旧体文学一直被误作反面对象而难有容身之处,正在快速地流失。有鉴于此,为了开展这一项研究,首先需要从文献的调查、搜集、整理入手。近二十年来,我们一直未间断地致力于此,已经成功地整理出一批成果。如《新订清人诗学书目》(张寅彭著,200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民国诗话丛编》(张寅彭主编,2002年,上海书店出版社)等。目前正在编校《清诗话三编》(高校古委会重点项目)、《民国期刊旧体诗编年》等大型丛书。
孙小力的《明代诗学书目汇考》,对现存明代诗学著作作出了全面的考索;他的《杨维祯年谱》、《论铁崖派以及元代东南文化思潮》、《元代江浙文人的串联风气和文艺创新》等著作和论文,对元末明初移居上海松江的艺术大师杨维祯以及当时上海周围的城镇文学和文化,作了较全面的探讨研究。目前孙小力正进行《杨维祯诗文集》(高校古委会项目)的整理和注释。罗立刚的《小窗幽记》校注,整理的是明末松江文人陈继儒的小品著作。在此基础上,我们正在开展元明以来上海地区文学家和文学作品的系列研究和整理。
一、研究方向
01.清代民国文学文献整理
02. 元明文学文献整理
二、指导教师
张寅彭教授,孙小力教授、周锋教授及多名副教授。
三、招生人数:4名
四、考试科目
1. 101思想政治理论
2. 201英语一或203日语
3. 622作文
4. 821中国古代文学史
5. 古代汉语(复试科目)
五、考试书目
见附录
 
050105中国古代文学
本学科包括先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唐宋文学、元明清文学等四个比较固定的研究方向,主要培养系统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知识、具有较高外语水平和具有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及其相关工作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专门人才。
先秦两汉文学研究方向一直致力于在继承和发扬国内外优秀研究传统的基础上,采用文、史、哲结合、个案研究与整体研究结合、理论研究与文献整理结合、传世文献研究与新出土文献研究结合的方法,对先秦两汉文学进行现代阐释。本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为邵炳军教授。
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方向主要致力于诗文作品的研究与文献整理,尤长于诗文理论的研究。既注重魏晋南北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承上启下地位及与历代文学关系的考察,更注重其自身演变规律的探索。本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为周锋教授。
唐宋文学研究方向主要在文学史学理论的宏观指导下,从整体上深入探讨唐宋文学的发展进程、渊源与影响。既注重从文体、时段、作家、作品等角度切入,更重视唐宋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承上启下地位及与历代文学关系的考察,强调“史”的贯通意识;既认真继承发扬传统经验和方法,又积极关注国外相关学术思想,注意吸收行之有效的理论和思路,并努力在实践中融会贯通,以形成一套既有中国特色,又能与国际同行对话的研究模式。本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为董乃斌教授。
元明清文学研究方向主要采用个案研究与整体观照相结合、理论探讨与文献整理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向近世发展演化的历程,特别是明清晚近以来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学与西学(包括日本)的碰撞和融合;清理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的轨迹,打通文学古今演变的研究,以贯通求创新。本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为张寅彭教授。
一、研究方向
01. 先秦两汉文学
02. 魏晋南北朝文学
03. 唐宋文学
04. 元明清文学
二、指导教师
董乃斌教授、张寅彭教授、邵炳军教授、孙小力教授、林国良教授、周锋教授及多名副教授。
三、招生人数:9名
四、考试科目
1. 101思想政治理论
2. 201英语一或203日语
3. 622作文
4. 821中国古代文学史
5. 古代汉语(复试科目)
五、参考书目
见附录
 
050106中国现当代文学
本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文化与文学研究、二十世纪旧体文学研究、现当代文学与民间文化,致力于培养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化理论,熟悉中国现当代思想、文化和文学历史及其相关知识,具有较高外语水平,具有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及其相关工作能力的复合型高级人才。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各研究方向的主要导师均为国内外有影响的一流专家学者,科研成果显著,在相关学术领域内及海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
一、研究方向
01. 中国当代文化与文学研究
02.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
03. 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民间文化研究
04. 性别政治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二、指导教师
王晓明教授、蔡翔教授、王光东教授、董丽敏教授和多名副教授。
三、招生人数:12名
四、考试科目
1. 101思想政治理论
2. 201英语一或203日语
3. 622作文
4. 822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5. 文学概论(复试科目)
五、参考书目
见附录
 
050108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本专业主要有比较文学和欧美文学两个研究方向。主要从事中西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中外文学关系及欧美文学的研究。本专业培养研究生具有良好的中西国别文学及文化的知识储备,能够从事欧美文学作家专题、流派研究,中外文学关系的研究,对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的理论与方法有深入了解,立足本土文化,具有跨文化的研究视野,从事中西文学及中西文化比较研究。
一、            研究方向
01. 比较文学
02. 欧美文学
二、指导教师
朱振武教授、陈晓兰、张薇副教授等多名博士。
三、            招生人数:5名
四、            考试科目
1. 101思想政治理论
2. 201英语一或203日语
3. 622作文
4. 823比较文学与欧美文学
5. 中外文学(复试科目)
五、            参考书目
见附录
 
050201英语语言文学
本专业以英美通俗文学、英美小说美学、中西方跨文化交际等前沿学科和交叉学科为主要研究方向,致力于培养通晓当代英语语言文学理论和实践,熟悉该领域的最新研究动向,能从事各相关互译、编辑、英语教学和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
一、研究方向
01. 英美文学
02. 英美通俗文学
03. 英美小说美学
04. 英美语言和文化
05. 翻译理论与技巧
二、指导教师
 黄禄善教授、周平教授、顾正阳教授、唐述宗教授、朱振武教授、庄恩平教授及副教授20
名。
三、招生人数:25名
四、考试科目
1. 101思想政治理论
2. 242俄语(二外)或243日语(二外)或244德语(二外)或245法语(二外)
3. 625英美文学史
4. 826综合英语
5. 英汉互译(复试科目)
五、参考书目
见附录
六、备注
不招收跨专业报考。
 
050211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本专业以普通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功能语言学、西方修辞学、辞书编纂与研究、二语习得与外语教学论为主要研究方向。主要培养能从事英语语言理论的研究及其实践中的应用,能从事各项英语专业有关的实践课、选修课教学及科研的高层次人才。
一、研究方向
01.普通语言学
02.认知语言学
03.功能语言学
04.句法语义接口研究
05.二语习得与外语教学论
06.西方修辞学
07.英语辞书编纂与研究
08.语篇分析
09.语用学
10.科研方法论
二、指导教师
程琪龙教授、谢之君教授、冯奇教授、肖福寿教授及副教授30名。
三、招生人数:35名
四、考试科目
1. 101思想政治理论
2. 242俄语(二外)或243日语(二外)或244德语(二外)或245法语(二外)
3. 626英语语言学
4. 826综合英语
5. 英汉互译(复试科目)
五、参考书目
见附录
六、备注
不招收跨专业报考。
 
050300新闻传播学
上海大学是我国首批具有博士学位授权的高校,是国家 “211工程”重点建设学校。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是国家2006年设立的,现有教授16名,副教授13名,具有博士学位的骨干教师14名,博士生导师6名,硕士生导师30名。目前共承担科研项目21项,其中国家项目3项,与英国、美国、法国等10多个国家的高校保持学术交往,互派学生和老师。本学科近五年出版学术专著50余部,发表论文400余篇,获国家级奖2项,省部级奖6项。
本学科在新闻传播学基础理论、新闻传播思想、传媒经济与文化产业、国际传播、文化传播、广告理论与实务等领域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特色。
一、研究方向
01.新闻与传播理论
02.新闻传播业务
03.国际传播
04.传媒经济与文化产业
05.会展与广告艺术设计
06.广告理论与实务
07.体育报道
二、指导教师
戴元光、吴信训、张咏华、金冠军、许正林、郝一民、张祖健、张敏、尤红斌、查灿长、李建新、郑涵、薛中军、陆小聪等30名教授、副教授
三、招生人数:45名
四、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04方向可选203日语)
3.653新闻传播理论
4.885新闻传播业务
5.专业综合知识(复试科目)
五、参考书目
见附录
 
050401艺术学
艺术学专业从宏观和微观视角,研究艺术的现象与本质,是门艺术与哲学、美学、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人类学、比较学、经济学、艺术史学等相结合的学科。从艺术本质、艺术起源、艺术发展、艺术创造、艺术鉴赏、艺术传播、艺术生产与市场等各个方面,归结到人类艺术发生与发展的规律、未来的走向及变化。
艺术理论与批评、中国艺术史、艺术产业与管理三个研究方向,坚持艺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求在掌握基本的艺术学理论和至少熟知一门艺术样式的基础上,了解艺术发展的基本历史,学会用艺术学基本原理分析当代艺术现象和艺术作品,掌握艺术管理的基本理论,解剖当前艺术产业与管理等问题。
艺术传播的理论及历史研究方向着眼于艺术领域中的大众传播,研究在新媒体背景下,艺术作为传播信息和传播载体的种种问题。
文化创意产业、艺术经纪与管理研究方向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富有创新思维和开拓精神,能够独立从事专业创作或文化艺术市场策划与运作的专业人才。
一、研究方向
01.艺术理论与批评
  02.中国艺术史
 03.艺术产业与管理
 04.艺术传播的理论及历史
 05.文化创意产业
 06.艺术经纪
二、指导教师
蓝凡教授,金冠军教授,金丹元教授,潘耀昌教授,曲春景教授、林少雄教授、高中羽教授、杨夏蕙教授、林采霖教授、陈文平教授等副教授等多名。
三、招生人数:8(影视艺术技术学院)+4(美术学院)+10(数码学院)名
四、考试科目
A组:01、02、03方向(在影视学院培养)
 1. 101思想政治理论
 2. 201英语一
 3. 654艺术学理论
 4. 886中国艺术史
 5. 艺术基本理论和艺术作品分析(01、02方向)(复试科目)
           艺术经济学导论 (03方向)(复试科目)
 B组:04方向(在美术学院培养)
 1. 101思想政治理论
 2. 201英语一
 3. 654艺术学理论
 4. 859中外美术史
 5. 专业写作、面试(复试科目)
 C组:05、06方向(在数码学院培养)
 1. 101思想政治理论
 2. 201英语一
 3. 654艺术学理论
 4. 889专业理论基础与专题文案创作
 5.专业复试(笔试、面试)(05、06方向)(复试科目)
五、参考书目
见附录
六、备注
艺术产业与管理方向专业优先考虑有一定文化艺术管理经验的考生。
报考01~04研究方向的考生可在国家规定全国各报考点报名考试。
报考数码艺术学院的考生(C组:05~06方向)必须在上海市参加报名和考试。
 
050402音乐学  
音乐学专业旨在培养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数码音乐创作、音乐演奏与歌舞表演等领域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和本学科前沿发展动态,富有创新思维和创作、表演能力,能够独立从事音乐创作与音乐表演的高级专业人才。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年富力强,创作成果丰富。
    本专业将建立相关产业基地,可为学生提供大量宝贵的实践机会。

一、研究方向
01. 音乐创作
 02. 音乐表演(演唱、钢琴演奏、数码键盘演奏、弦乐演奏)
二、指导教师
狄其安教授、李建林教授、刘朝教授及多名副教授。
三、招生人数:8名
四、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 649音乐理论基础
    4. 880音乐专业表演与创作

五、参考书目
见附录
六、备注
1.报考本专业的考生须在上海市参加报名和考试。
   2.考试内容:音乐创作、演唱、演奏、中外音乐史、作品分析、和声、视唱练耳
   3.联系电话: 021-69982541
 
050403美术学
本专业包括我校美术学院油画、中国画、版画、雕塑、素描艺术、美术理论及艺术管理等重要学科,致力于培养能够适应新时代艺术发展的高级研究专门人才,在教学安排上将从理论到实践诸方面加强学生基本功的培养,使学生的艺术能力与艺术思想均得到高层次的巩固和提高,并能从事上述各科的艺术创作、艺术研究、艺术教学与艺术管理等工作。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正副教授众多。在国内外大型美展中多次荣获多项国家级、上海市级各类大奖,并在艺术领域中享有相当高的声誉及影响。
一、研究方向
01.架上绘画
02.水墨画
03.雕塑艺术
04.版画艺术
05.素描艺术
06.美术史论
07.艺术管理
08. 美术教育
二、指导教师
潘耀昌教授、王孟奇教授、徐建融教授、陈平教授、王洪义教授、章德明教授、姜建忠教授、黄阿忠教授、杨剑平教授、张海平教授、于树斌教授、张培成教授、曹意强教授、方世忠教授、祝君波教授、李向阳教授、谢定琨教授、朱国荣教授、顾平教授、罗宏才教授、李超教授、张建军教授等44名教授、副教授、兼职教授。
三、招生人数:40人
四、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初试科目:
方向01:635素描人物;860油画人物
方向02:636水墨基础;861命题创作
方向03:637素描人体;862泥塑人体
方向04:638素描;863色彩
方向05:638素描;864速写
方向06:634美术理论;859中外美术史
方向07:634美术理论;859中外美术史
方向08:634美术理论;859中外美术史
4.方向01、02、03、04、05:专业创作(复试科目)
方向06、07、08:专业写作(复试科目)
五、参考书目
方向01、02、03、04、05不指定参考书
方向06、07、08参考书目见附录
六、备注
1、本专业学制三年
2、报考美术学院:美术学06方向、07方向、08方向的考生可在国家规定的全国各考点报名考试;美术学(01、02、03、04、05方向)和设计艺术学专业的考生须在上海市参加报名和考试。
3.联系电话:021-66134153        联系人:汪珍琦、芮希彦
 
050404设计艺术学
专业致力于培养设计艺术的高级专业人才,使学生在掌握艺术设计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更深入系统地进行公共视觉传达、环境艺术、壁画艺术、数码交互艺术、材料艺术(玻璃、陶瓷、首饰、综合材料)、现代建筑、城市艺术体验设计、会展艺术与技术的理论研究与设计技巧的训练,在设计思想与设计表现上达到更高的境界,成为本专业的教学、理论研究与知识产业研究高层次人才。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并拥有相应的设计工作室和外国专家工作室。参与多项国家级和市级的设计课题,多项获奖,成果丰硕,在设计艺术领域颇有声望。
本专业的09至13研究方向融艺术创意与数码技术为一体,旨在培养在印刷品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玩具造型设计、公共艺术设计、建筑艺术与景观艺术设计等数码艺术及设计领域,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能够独立从事专业创作的复合型人才。
本专业若干数码艺术及设计工作室及产业孵化基地,各专业方向的优秀学生可进入其中,开展创业活动。
一、研究方向
01.公共视觉传达设计
 02. 环境艺术设计
 03. 壁画艺术
  04. 数码交互艺术
 05. 材料艺术(玻璃、陶瓷、首饰、综合材料)
  06. 现代建筑
  07. 城市艺术体验设计
  08. 会展艺术与技术
09.设计艺术理论与历史
  10. 印刷品艺术设计
  11. 数字媒体艺术
  12. 玩具造型设计
  13. 公共艺术设计
  14. 建筑艺术与景观艺术设计
二、指导教师
汪大伟教授、黄建平教授、武云霞教授、杨清泉教授、关阳教授、郭力教授、罗林教授、王海松教授、田云庆教授、刘森林教授、陈青教授、邹其昌教授、蔡镇钰教授、陈海龙高级工程师、费钦生研究员、汪均益教授、仲星明教授、翁剑青教授、钱大经教授(美国)、张同教授、曲延瑞教授等近40名教授、副教授、兼职教授。
三、招生人数:20(美术学院)+16(数码学院)
四、考试科目
   A组:01~09方向(在美术学院培养)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初试科目:
 方向01:639人物线描写生;866视觉传达设计
 方向02:640环境艺术设计理论;867环境艺术设计基础
 方向03:639人物线描写生;868壁画创作
 方向04:641造型基础(非艺术类专业考生考:642逻辑演义);869创意文案
 方向05:638素描;863色彩
 方向06:643中外建筑史;871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方向07:644城市艺术体验原理;872城市艺术体验设计
 方向08:645展示设计;873展示基础理论
方向09:659设计艺术理论;894设计艺术历史
 4.方向01~08方向:专业设计(复试科目);09方向:专业写作(复试科目)
 B组:10~14方向(在数码艺术学院培养)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初试科目:
4.650专业理论基础;881专业设计
五、参考书目
见附录
六、备注
1.本专业学制三年
2.报考本专业的考生须在上海市参加报名和考试。
3.联系电话:(美院)021-66133637 联系人:汪珍琦 芮希彦
  (数码)021-69982541 联系人:杨文君
 
050405戏剧戏曲学
戏剧戏曲学专业是一门研究戏剧的现象和本质、历史和理论的学科。本专业包括中西戏剧比较、中国戏剧史两个研究方向,着重对不同戏剧传统以及戏剧与其他门类的比较,及中国戏剧的发生与发展历史研究,来掌握比较扎实的戏剧理论基础和比较广泛的专业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独立解决实际问题。本专业导师在这两个研究方向上有一定的国内外影响。
一、研究方向
01.中西戏剧比较
02.中国戏剧史
03.剧团剧场管理
二、指导老师
 蓝凡教授,张敏教授,金冠军教授、朱恒夫教授、赵晓红博士后等
三、招生人数:3名
四、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55中西戏剧理论基础
4.887中国戏剧史
5.戏剧戏曲基本理论和戏剧戏曲作品分析(01、02方向)(复试科目)
艺术经济学导论(03方向)(复试科目)
五、参考书目
见附录
六、备注
剧团剧场管理方向专业优先考虑有一定剧团剧场管理经验的考生。
 
050406电影学
本专业以现代研究方法论的视角,研究电影媒体和电影艺术现象,包括电影史、电影理论、电影美学等领域,探讨与阐释电影与高科技的相关规律和未来走势,以及电影的制作与发行过程。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具有系统而深厚的理论基础,坚持艺术、技术结合,熟悉电影运作过程,能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或管理工作的创新型人才。
本专业现有教授3名,副教授6名,师资结构合理,并与国内外影视教育及制作机构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研究方向
01.电影理论与批评
02.中外电影史
03.电影制片管理
04.电影导演研究
二、指导教师
陈犀禾教授、吴小丽教授、石川副教授等。
三、招生人数:11名
四、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56电影理论
4.888中外电影史
5.复试科目:影片分析(01、02、04方向)
 影视制片管理(03方向)
五、参考书目
见附录
六、备注
报考电影(电视)导演研究方向的考生必须具有一定的导演、表演、摄影实践基础。
专业限制:色盲、色弱。
050407广播电视艺术学
广播电视艺术学是高新技术与人文艺术科学交叉的产物。本专业不仅要从人文学科的角度研究影视艺术理论及影视文化传播,更从学科综合的角度研究影视制作的理论与实践以及与之相关的高新技术。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广播电影电视艺术学的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富有创新思维和开拓精神,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和独立担负专业技术工作或教学工作的能力,艺术与技术结合的复合型人才。
本专业现有教授8名,副教授10名,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与国内外影视动画科研、制作、教育单位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著名导演谢晋生前曾任上海大学影视学院院长。
一、研究方向 
01.影视理论研究
02.影视编导研究
03.电视经营管理研究
04.电视创作研究
05. 动画研究
06. 数码影视与导演研究
07. 影视表演与主持研究
二、指导教师
金丹元教授、曲春景教授、林少雄教授、张文俊教授、张军教授、刘秀梅教授、赵勇教授
等及副教授多名。
三、招生人数:13(影视艺术技术学院)+16(数码艺术学院)名
四、考试科目
A组(01~04方向,影视艺术技术学院培养)
1. 101思想政治理论
2. 201英语一
3. 657影视艺术理论
4. 890中外影视史
5. 影视作品分析(01、02、04方向)(复试科目),
影视经营管理(03方向) (复试科目)
B组(05~07方向,数码艺术学院培养)
1. 101思想政治理论
2. 201英语一或203日语
3. 657影视艺术理论
4.891动画基础(05方向)
892数码影视理论(06方向)
893影视表演与主持理论(07方向)
5. 动画理论与命题创作(05方向)(复试科目)
数码影视命题创作(06方向)(复试科目)
表演与主持命题创作(07方向)(复试科目)
五、参考书目
见附录
六、备注
本专业在影视艺术技术学院、数码艺术学院培养。专业限制:限招色盲、色弱。
报考数码艺术学院的考生须在上海市参加报名和考试。
 
060105专门史
本专业研究方向为中国宗教史、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等,培养具有深厚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素养,系统的史学研究理论、方法和扎实的知识基础,能够思考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与文化重建过程中诸问题的高级专业人才。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年富力强,学术成果丰富,在海内外学术界颇受关注,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
一、研究方向
01.中国宗教史
02.中国历史人文地理
二、指导教师
李向平教授、陶飞亚教授、陈勇教授、张童心教授及6位副教授。
三、招生人数:5名
四、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13历史学基础
4.中国宗教史(01方向)或中国历史人文地理(02方向) (复试科目)
五、参考书目
见附录
 
060106中国古代史
本硕士点有古代文明研究、古代政治与文化研究、考古与文博等方向,拥有知名教授作为学科带头人,学术梯队结构合理,学术成果在国内外史学界具有很大的影响。注重对古代史研究方法问题的深入探讨,有意识地运用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的跨学科方法,从而对中国古代历史的整体特征及中外历史发展比较等问题有更具认识意义的分析,具有广阔的视野和厚重的基础。
一、研究方向
01. 古代文明研究
02. 古代政治与文化研究
03.考古与文博
二、指导教师
谢维扬教授、朱子彦教授、张童心教授和副教授6名。
三、招生人数:8名
四、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 201英语一
3. 313历史学基础
4. 中国历史文选(复试科目)
五、参考书目
见附录
 
060107中国近现代史
本专业有中外关系史、近现代思想史及近现代社会史、民国史四个方向,由知名教授任学科带头人,学术梯队合理,学风宽松活泼,对外交流频繁,与国内外许多机构有学术联系,导师中多有海外讲学与留学之经历,一批论著在国内外颇具影响。近年来致力于从多层次、跨学科的视角深化对近现代历史的认识,同时积极开辟新领域探讨新问题,以培养有特色之中国近现代史人才。
一、研究方向
01.中外关系史
02.近现代思想史
03.近现代社会史
04.民国史
二、指导教师
陶飞亚教授、汪朝光教授、徐有威教授、刘长林教授、陈勇教授、陈挥教授和副教授4名。
三、招生人数:12名
四、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 313历史学基础
4. 中国近现代史(复试科目)
五、参考书目
见附录
 
060108世界史
本硕士点设有西方社会文化史、地区国别史、国际关系史三个研究方向。该点拥有知名教授作为学科带头人,学术梯队结构合理,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年富力强,学术成果在国内外史学界产生了一点的影响。本专业培养具有较深厚的史学理论素养,扎实的历史学知识基础,能思考世界历史进程中诸问题的高级专业人才。
一、研究方向
01.西方社会文化史
02.地区国别史
03.国际关系史
二、指导教师
王蔚教授、郭长刚教授、徐善伟教授和副教授数名。
三、招生人数:9名
四、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13历史学基础
4.世界通史(复试科目)
五、参考书目
见附录
 
070100数学
本学科为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包括基础数学(070101)、计算数学(070102)、概率论与数理统计(070103)、应用数学(070104)和运筹学与控制论(070105)五个二级学科。
本学科中的计算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博士点是我国较早批准的博士学位授权点。本学科四次被批准为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2008年运筹学与控制论学科点列入上海市重点学科(第三期)、应用数学列入上海市高校内涵建设知识创新工程。 本学科是上海大学"211"重点建设学科的一部分,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本学科学术梯队完整,学术气氛浓厚,科研条件良好,目前承担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的科研项目,并与国内外同行专家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本学科点的研究工作近年曾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甲类)一等奖,国家教委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上海市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二等奖和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项中科院自然科学三等奖,美国ISI经典引文奖等。近5年来,数学学科出版专著8部,译著1部,教材8部;发明专利1项,软件版权3项;在Advances in Mathematics、Archive for Rational Mechanics and Analysis、Chaos、IEEE Trans. Auto. Contr.、Journal of Algebra、J. Comput. Phys.、Journal of Differential Equations、Physical Review Letters、SIAM Journal on Applied Mathematics、SIAM Journal on Numerical Analysis、SIAM Journal on Optimization、中国科学、数学学报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300余篇。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信息,数学学科SCI论文全国排名位于前列;主持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项目30余项,总经费超过500万。设有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上海市数学和系统科学研究所、上海市教委科学与工程计算实验室。同时以本学科点为依托出版发行学术刊物《应用数学和力学》、《运筹学学报》和《应用数学与计算数学学报》。
一、研究方向
01.解析数论及其应用(基础数学)
02.有限群论(基础数学)
03.矩阵代数及其表示(基础数学)
04.分析及其应用(基础数学)
05.非线性偏微分方程(基础数学,应用数学)
06.几何分析与凸体理论(基础数学)
07.孤立子理论与可积系统(基础数学,应用数学)
08.组合计数(基础数学)
09.动力系统及其应用(基础数学,应用数学)
10.偏微分方程数值方法(计算数学)
11.矩阵计算与数值代数(计算数学)
12.数值逼近及其应用(计算数学)
13.分岔混沌与分数阶微分方程数值方法(计算数学)
14.计算流体力学(计算数学)
15.有限元方法与数值建模(计算数学)
16.计算分子生物学(计算数学)
17.随机模型与智能算法(计算数学)
18.机器学习与生物信息(计算数学)
19.奇异摄动理论与渐进分析(应用数学)
20.力学中的偏微分方程理论计算及其应用(应用数学)
21.微分方程与系统控制(应用数学)
22.复杂系统的建模、分析与控制(应用数学)
23.非线性水波与孤立波(应用数学)
24.变分不等式与优化控制(应用数学)
25.力学中的数学物理方法(应用数学)
26.数学规划理论与算法(运筹学与控制论)
27.最优化和内点算法及其应用(运筹学与控制论)
28.现代图论与组合最优化(运筹学与控制论)
29.排序理论及其应用(运筹学与控制论)
30.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运筹学与控制论)
31. 几何分析及其在图像分析中的应用 (基础)
32. 数学规划的几何理论(运筹学与控制论)
33. 代数表示论(基础数学)
34. 李代数与量子群(基础数学)
35. 超几何级数或q-级数(运筹学与控制论)
36. 计算几何,图形图像处理(计算数学)
37. 随机优化(运筹学与控制论)
38. 有限元与边界元分析方法(计算数学)
39. 神经网络(应用数学)
40. 分布参数系统的辨识与最优控制及应用(运筹学与控制论)
二、指导教师
钱伟长院士、周哲玮教授、戴世强教授、郭秀云教授、石忠锐教授、冷岗松教授、王卿文教授、何斌吾教授、马和平教授、顾传青教授、王翼飞教授、侯磊教授、李常品教授、郑毓蕃教授、刘曾荣教授、盛万成教授、傅新楚教授、张大军教授、夏铁成教授、郭兴明教授、陈立群教授、周进教授、卢志明研究员、张鹏研究员、胡国辉教授、白延琴教授、康丽英教授、邬冬华教授、卢东强研究员、田蔚文教授等及20余名副教授和10余名具有博士学位的讲师。
三、招生人数:63(理学院)+6(力学所)名
四、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11数学分析
4.811高等代数
5.复试科目:数学综合
(1) 基础数学:泛函分析初步、近世代数、常微分方程
(2) 计算数学:计算方法,常微分方程、实变函数
(3) 应用数学:泛函分析初步、常微分方程、概率统计
(4) 运筹学与控制论:泛函分析初步、概率统计、近世代数
五、参考书目
见附录
六、备注
应用数学专业在“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培养。
070200物理学
物理学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含有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及无线电物理等四个二级学科。本学科以“信息物理”的名称作为上海市重点建设学科,学科中无线电物理为上海市教委的重点学科,是我校“211”建设的重点之一。
学科拥有一支高水准的科学研究队伍,现有教授20名,其中博士生导师18名,副教授36名,积累了二十余年硕士、博士生培养经验。本学科由17个研究方向组成,研究的范围涵盖了当今物理学各个基本领域和重要方向,其中包括:宇宙学、引力与相对论天体物理、强子物理、相对论重离子碰撞;强关联电子系统、自旋电子学与磁电子学器件、纳米与介观体系以及相应的器件物理与应用,极端条件下凝聚态物质的输运、磁特性、热输运及光谱学性质,凝聚态体系的电子结构与固态相变,固体理论与软凝聚态物理的基础问题;微纳结构中波的动力学、量子光学与信息光学、非线性光学与超快物理过程;微波超导物理与器件、微波到光波的电磁频谱内电磁波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学科具有良好的科研设施,实验条件完备,承担多项国家、部委和上海市科委下达的重要科研任务,取得了若干有国际水平和国内领先的成果,在国内外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不少有影响的论文,曾多次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优秀著作奖和优秀教材奖。学科近五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重点项目共31项。国家863高科技项目3项,每年平均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篇以上,大部分为SCI、EI、ISTP所收录。学科与美国、日本、芬兰、德国、英国、丹麦等国的高校和研究机构保持着密切的学术交往。
  学科近五年来,已培养博士生近五十名(其中4名为来华的外国留学生),硕士研究生二百多名。研究生培养曾获得上海市教委优秀教学成果奖。
一、研究方向
01.微结构中的波动力学
02.超导物性、电子结构与相变
03.低维物理与介观物理
04.引力和相对论天体物理
05.磁性与自旋物理问题
06.超短脉冲、强激光与凝聚态物质相互作用
07.非线性动力学波与信息传输理论
08.微波超导
09.相对论重离子碰撞
10.强光与等离子体物理
11.强子物理
12. 半导体物理与器件
13.薄膜物理与器件
14.光信息处理及光纤与光波导技术
15.量子光学与非线性光学
16.物理学中的数值问题及计算物理
17. 纳米电子学与器件物理
二、指导教师
王奇、李春芳、张金仓、周世平、许晓明、曹世勋、季沛勇、徐克西、马忠权、辛子华、蔡传兵、杨国宏、张爱林、马国宏、查访星、赵新洛、邓振炎、姜颖、胡志宇、曹清等20名教授及36名副教授。
三、招生人数:60名
四、考试科目
1. 101思想政治理论
2. 201英语一
3. 612普通物理(一)或613高等数学
4. 812量子力学或813电动力学
5.固体物理或光学 (复试科目)
五、参考科目
见附录
 
070300化学
化学与生命科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和信息科学等有着密切联系。本学科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含有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等四个二级学科。现有教授21名和副教授34名,学术梯队完整。与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有着密切的联系;承担一批国家级、市科委等科研项目,在科研上取得了一批高水平成果。
本学科为研究生所设的课程反映当代化学的发展水平,研究课题结合国家建设的需要或为科学前沿课题,培养研究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能从事理论研究和开发应用的专门人才。优秀毕业生可以直接到国外攻读博士学位。
一、研究方向
01. 功能有机小分子化学
02. 金属与元素有机化学
03. 药物设计及合成化学
04.应用电化学
05.纳米材料化学
06.计算机化学
07.固体无机化学
08.配位化学
09.现代分离方法与技术
10.纳米分析技术
11.电分析化学
二、指导教师
曹卫国、成旦红、丁亚平、方建慧、龚和贵、郝健、贾学顺、李明星、林海霞、陆文聪、施利毅、王田霖、徐甲强、许斌、严六明、姚建、朱守荣等17名教授及34名副教授。
三、招生人数:64名
四、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15无机化学或616分析化学(含仪器分析)或617有机化学(含有机结构分析)或618物理化学(一)
4.814综合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
5.复试科目:
无机化学方向:无机化学实验及操作加专业综合(面试,含英语口语)
有机化学方向:专业英语翻译(笔试),有机化学实验操作加专业综合(面试,含英语口语)
分析化学方向:专业英语翻译(笔试),分析化学实验操作加专业综合(面试,含英语口语)
物理化学方向:物理化学实验及操作,专业综合(面试,含英语口语)
五、参考书目
见附录
六、备注
1.本学科学制为三年。
2.本学科不招收色盲及色弱学生;不招同等学力考生。
3.初试分析化学考试内容: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光化学分析、电化学分析和色谱分析部分)各占50%。
4.初试无机化学以热力学、化学平衡和物质结构为主;综合化学中的无机化学部分以元素部分和无机化学实验为主。
 
070301无机化学(二)
纳米材料学是受到世界各发达国家普遍关注的一个新兴科学领域。它涉及材料、化学、凝聚态物理、生物等诸多领域的知识,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专业。
上海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自创建以来已分别承担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纳米专项基金项目共计30余项,取得多项重要成果。现已经被批准为“材料复合及先进分散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上海市教委 “纳米材料化学” 第五期重点学科。本中心的研究工作在基础理论与研究开发两个层面展开。基础研究方面包括:纳米材料的表征与评估、纳米材料的特殊界面行为、纳米材料的宏观性能与微观机理、纳米尺度上的组装与加工。研究开发方面包括:纳米光催化材料、纳米陶瓷材料、纳米传感器、纳米抛光材料、纳米磁性材料、纳米硬质合金、纳米固体润滑材料、纳米技术与环境保护、纳米粉体规模化生产技术的开发以及纳米功能高分子材料。通过本专业的学习,使研究生具备纳米科学与技术领域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科研及工作能力。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学术气氛活跃。拥有国内较为先进的实验测试条件。
一、研究方向
01.纳米粉体材料
02.纳米功能涂层
03.纳米先进陶瓷材料
04.纳米抛光及润滑材料
05.纳米环境材料
二、指导教师
施利毅(博士、教授,兼)、甄强(博士、教授)、雷红(博士、研究员)、方建慧(博士、教授,兼)等多名教授、副教授。
三、招生人数:20名
四、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15无机化学
4.814综合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
5.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材料科学基础(复试科目)
五、参考书目
见附录
六、备注
1.在上海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培养。
2.招生对象:材料学、材料加工、化学专业的本科及本科以上毕业生。
3.专业限制:色弱、嗅觉迟钝及过敏性疾病
4.联系电话:(021)66135215
电子邮件:chuyanxin@shu.edu.cn    联系人:褚艳新
 
070305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本专业以高性能的先进高分子工程材料、具有光、电、磁、催化、仿生等特性的功能高分子材料或复合材料、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和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的制备、性能研究和应用为主要研究方向。培养学生既具有坚实的高分子科学理论基础,又具有相关的多种学科知识,能够进行分子设计、分子结构和功能的规律研究及新型高分子材料开发,成为能从事高分子基础和应用研究的高级科技人才。
  本专业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 科技项目、市科委重点基金项目和教委科研项目等多项,在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Polymer,Macromolecular Bioscience,Macromol. Sci.Phy, Carbohydrate Polymers,J.Material. Res.等发表论文数百篇,部分被SCI、EI和ISTP收录。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发明奖。本专业自1988年建立上述相关研究方向以来,已有十几届研究生被授予硕士学位。
一、研究方向
01.先进高分子工程塑料
  02.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
  03.功能高分子材料
  04.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
05.高分子基复合材料
二、指导教师
郭强、尹静波、刘引烽教授;胡和丰、贺英、朱惟德、陈来、刘丽、俞成丙、颜世峰副教授等10 名指导教师。
三、招生人数:20名
四、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32有机化学(二)
4.847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5.高分子综合专业知识(复试科目)
五、参考书目
见附录
六、备注
专业限制色盲、色弱。
 
071010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植物分子生物学是上海大学重点发展的学科之一。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功能基因组学、植物分子遗传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病理学、植物基因工程。该方向学术梯队完整,拥有先进的实验室设备仪器。
  神经分子生物学是"211"重点发展学科。主要研究工作包括生物膜离子通道及其相关调制剂/配体的药理与毒理学研究、神经干细胞研究、生物系统技术等。本研究方向取得的科研成果在国内外相关领域已经形成一定的特色和声誉。
  分子识别与生物传感是新增的研究方向。本研究方向的工作主要在蛋白质的电子传递、界面行为及其与生物小分子、包括纳米材料的相互作用方面开展,研究工作也涉及新型生物传感器的研制以及生物活性物质检测新方法的建立。
  系统生物学是本专业又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系统生物学是在分子、细胞、组织、器官和生物体整体水平,研究生命活动的规律,通过基因、蛋白等生物大分子结构及其相互作用,解析信号传导、代谢网络途径,定量描述和预测生物功能,为破译生命密码、新药研发、疾病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生物信息学以生物学、数学、计算机科学为基础,结合化学、物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对生物学数据进行搜索、处理及分析,为传统生物学研究开辟了崭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近年来本专业先后承担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市科委项目和市教委项目等科研项目多项,成果显著。
一、研究方向
01.植物分子生物学
02.神经分子生物学
03.分子识别与生物传感
04.系统生物学
05.生物信息学
二、指导教师
吉永华教授、李根喜教授、马文丽教授、宋任涛教授、文铁桥教授、翁新楚教授、许政暟
教授、尹京苑教授、张卫教授、郑文岭教授、陈付学副教授、邓志瑞副教授、李平副教授、马中良副教授、宋红生副教授、朱晨光副教授等。
三、招生人数:40名
四、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33细胞生物学
4.858生物化学
5.植物分子生物学(01方向)或神经生物学(02方向)或现代仪器分析(03方向)或普
通生物学(04方向)或生物信息学(05方向)(复试科目)
五、参考书目
见附录
 
071102系统分析与集成
本专业属系统科学下的二级学科,是一门以复杂系统为研究对象,交叉性较强的新兴学科。本硕士点挂靠于数学系,主要以相关数学基础理论作为工具,针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工程等领域出现的复杂系统利用系统的观点从事系统行为和演化的研究。因此本专业对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又有相关学科背景的考生优先考虑。该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有一批年轻的学术骨干,学术气氛活跃。近几年在复杂动力系统的数值行为与控制,生物信息系统与金融系统的数值模拟及随机分析,复杂系统的可靠性分析研究及其运筹规划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的一些结果发表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并获得各种科研奖励。设有上海大学系统科学研究所和上海大学系统生物技术研究所。
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包括数学、物理、生物、经济与管理,以及当今系统科学研究的各门专业基础课程。通过三年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从事系统科学基础理论研究能力,或用系统科学的观点熟练地运用计算机从事生物系统、管理和经济系统等有关问题的研究。所培养的研究生毕业后可从事科研、教学、经济与金融管理、相关软件的程序分析与设计等工作。我们热忱欢迎数学、物理、生物、力学、控制、信息、经济等有关专业的考生报考。
一、            研究方向
01.复杂系统结构和动力学
02.复杂系统的数值计算
03.系统生物学
04.非线性系统中的统筹、优化和控制
二、指导教师
刘曾荣教授、郑毓蕃教授、傅新楚教授、王翼飞教授、康丽英教授、白延琴教授、许新建副教授等
三、招生人数:10名
四、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11数学分析
4.811高等代数
5.综合(含常微分方程、计算方法、概率统计)(复试科目)
五、参考书目
见附录
 
080100力学
本学科为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包括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080101)、固体力学(080102)、流体力学(080103)和工程力学(080104)四个二级学科以及结构力学与岩土力学、应用力学与飞行器工程学和生物力学工程等三个自主增设的二级学科。其中流体力学为国家重点学科。
本学科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教授30余名。现有力学实验中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流体力学实验中心(上海市力学在能源工程中的应用重点实验室)、专业资料室及先进的通用软件包,具有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良好环境。以本学科点为依托出版发行国内第一个力学类英文学术刊物《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并举办系列学术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onlinear Mechanics。所设课程和研究方向反映了当前国内外学科发展的前沿,研究课题属国际前沿或结合国家特别是上海市重点科研或工程项目,培养学生既有坚实的数学和力学基础理论知识及较强科研能力,又能掌握计算机技术,并具有解决工程问题的高级专门技术。
一、            研究方向
01.非线性板壳及波纹管力学
02.非线性固体力学的理论和方法
03.材料和结构的力学理论、方法和实验
04.重大工程结构损伤、耐久性和寿命预测
05.叶轮机流体力学中的反命题和优化命题的变分原理
06.湍流与流动稳定性理论
07.交通流动力学
08.内外流气动力学及流动控制的理论、计算和实验
09.非线性波的理论和方法
10.多物理场耦合分析和控制理论
11.工程及环境流体力学
12.气溶胶及多相流
13.力学中的数学理论和方法
14.非线性动力学和振动控制
15.计算力学及其应用软件
16.实验力学及现代测试技术
17.飞行器空气动力学及飞行器设计
18.生物组织、材料和仿生材料与结构力学
19.生物流体与计算
20.细胞与分子力学
21. 微纳米力学
二、指导教师
钱伟长院士、周哲玮教授、戴世强教授、叶志明教授、翁培奋教授、程玉民教授、郭兴明教授、陈立群教授、陈红勋研究员、张俊乾教授、狄勤丰教授、黄典贵教授、黄虎教授、钱跃竑教授、张田忠教授、卢志明研究员、张东升教授、周进教授、张鹏研究员、代钦研究员、朱卫平研究员、胡宏玖研究员、胡国辉教授、徐凯宇教授、朱怀亮教授、张能辉教授、董宇红研究员、卢东强研究员、刘宇陆教授等和20余名副教授
三、招生人数:40名
四、考试科目
1. 101思想政治理论
2. 201英语一
3. 301数学一
4. 883理论力学
5. 力学综合(复试科目)
五、参考书目
见附录
 
080200机械工程
本学科点是同时拥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点,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为教育部高等学校重点学科、上海市重点学科和“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机械工程学科立足于国家、地区振兴装备制造业的需求,围绕着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等专业方向,积极探索高技术研究与先进适用技术开发相结合、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开发研究并举的学科建设方针,承担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防预研技术基金项目、国防科工委项目、上海市重大/重点项目、企业委托项目等多项,先后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奖、省市级科技进步奖多项。与美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和研究机构有长期的合作关系。
机械工程学科依托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招收和培养研究生。主要研究基地包括上海市机械自动化及机器人重点实验室、上海大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上海机电一体工程中心、上海市机器人研究所、上海大学微机械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快速制造中心、上海大学电子生物技术研究中心、新型显示技术及应用集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大学)和各专业研究室等。
 
080201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一)
本专业研究机械制造领域中的设计理论与方法、制造过程与系统等。通过学习与研究,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理论,广阔的专业知识,能够独立从事应用基础研究、工程应用开发、制造企业管理等工作,具有创造才能的高级专门人才。
一、研究方向
01.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
02.创意展示技术与装备
03.数控机床及自动化装备
04.先进机器人技术与应用工程
05.光机电一体化装置与工程
06.光机电检测与传感技术
07.知识发现与管理
08.包装工程技术
09.现代设计制造技术
10.网络化设计与制造技术
11.产品数字检测与质量控制
12.企业信息化及管理
13.工业设计技术与应用
二、指导教师
屠大维教授、王克胜教授、裴仁清教授、林财兴教授、俞涛教授、李明教授、鞠鲁粤教授、李朝东教授、宋启敏教授、何永义教授、李莉敏教授、朱文华研究员及副教授24名。
三、招生人数:65名
四、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840机械设计或841控制工程基础
5.机械原理或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复试科目)
五、参考书目
见附录
六、备注
1.本专业不招收同等学力的考生,不招收色盲的考生。
2.联系方式:021-56331513 联系人: 王康玉
3.本专业在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培养。
 
080201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二)
快速制造技术和生物制造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先进制造技术,是一门涉及计算机、机械、自动化、材料、组织工程、生物工程、医学等学科的综合技术,在国内外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和研究价值,越来越受到各个行业的关注。
中心所从事的研究与应用领域主要包括快速成型技术、快速模具制造技术、三维重建和造型技术、现代精密测量技术、仿生建模技术、仿生制造装备技术、现代控制技术、工程软件等研究、开发与应用。中心具有快速成形、快速模具、三坐标测量、数控加工、线切割、加工中心等先进的装备,为研究生提供了良好的工程应用环境。
中心有机械工程自主设置博士专业---生命修复与快速制造工程(080224),机械工程硕士专业---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二)(080201)。中心除学校奖学金外,还设有比利时Materialise公司的Materialise Academy奖学金、德国Thome精密技术公司的上海大学THOME研究生奖学金。
本专业主要从事快速成型技术、快速模具制造技术、三维重建和造型技术、仿生建模技术、仿生制造装备技术、仿生材料制备技术等研究方向。本专业具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学术气氛活跃,设备先进,具有一流的科研与实验条件,是多学科交叉的研究中心,欢迎机械、计算机、通讯、自动化等相关专业的学生报考。
一、 研究方向
01.快速成型与快速模具制造技术
02.仿生建模与制造技术
03.三维重构和造型技术
04.现代控制技术
05.仿生制造装备技术
二、 指导教师
胡庆夕教授、陆齐副教授、林柳兰副教授、姚远副教授等。
三、招生人数:10名
四、考试科目
1.101 思想政治理论
2.201 英语一
3.301 数学一
4.840机械设计或846自动控制理论(含经典和现代)或408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
5.机械原理或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或计算机操作系统教程(复试科目)
五、参考书目
见附录
080202机械电子工程
该专业是集机械、电子、液压、气动等技术和计算机控制、检测、传感等技术于一体的新兴综合性学科,着重培养既有扎实的机械工程基础知识,又掌握基于计算机信息处理和自动控制理论的机电系统集成技术,造就能从事机电一体化系统研究、开发、应用及教学工作的高层次人才。
一、研究方向
01.机器人技术及应用研究;
02.工厂自动化及应用工程研究;
03.基于精密技术的微机电系统研究;
04.机电一体化装置与工程研究;
05.检测与传感技术;
06.机械振动分析及智能控制;
07.计算机图像和虚拟现实技术;
08.机电与流体智能测控技术
二、指导教师
钱晋武教授、刘亮教授、陈振华研究员、蒋蓁研究员、谈士力教授、罗均研究员、邢科礼研究员等30多名正副教授。
三、招生人数:48名
四、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840机械设计或841控制工程基础或842电子技术
5.机械原理或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复试科目)
五、备注
1.本专业不招收同等学力的考生,不招收色盲的考生。
2.联系方式:021-56331402 zhjiang@shu.edu.cn联系人: 蒋 蓁  
 
080203机械设计及理论
该专业以国际研究水平的前沿理论和尖端技术为发展目标,体现了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内容。培养学生不仅通晓机械方面的专门理论,而且掌握现代电子、计算机和自动控制等在机械工程领域中的应用技术。通过学习和研究,可获得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开发、高等学校教学和选择多种工作的能力。
一、研究方向
    01.转子系统的润滑理论与轴承技术、密封技术
02.CAD在轴系研究中的应用及系统优化设计
03.智能支承技术及机电一体化设计方法
04.机械工程现代设计方法和可靠性工程研究
05.机械的强度和安全断裂分析研究
06.计算机辅助摩擦学设计与测量技术
07.现代工业工程
08.润滑工程与润滑化学
09.生物摩擦与生态润滑
10.封装与微系统集成技术
11.半导体及平板显示装备与工艺
二、指导教师
阚树林教授、陈晓阳研究员、汪希平研究员、王小静研究员、张建华研究员及14名副教授。
三、招生人数:25名
四、考试科目
1.    101思想政治理论
2.    201英语一
3.    301数学一
4.    840机械设计或841控制工程基础
5.机械原理或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复试科目)
五、参考书目
    见附录
六、备注
1.本专业不招收同等学力的考生。
2.联系方式:021-56331513 联系人:王康玉
 
080401精密仪器及机械
精密仪器及机械专业是集精密机械工程、电子信息技术、光学工程与技术、自动检测技术等相互交叉融合而形成的高新技术密集型综合性学科。所设课程理论联系实际,及时反映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着力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动手能力突出,具备在上述专业技术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和应用开发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本学科研究力量雄厚,为198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点,属上海市重点学科,并获得“211工程”重点建设。本学科长期从事精密机械设计与机构优化、现代光电测试技术、精密测量与传感技术、微机械与特种机器人技术等技术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应用开发,完成了包括国家86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省市和国务院各部委的重大科技攻关和各类基金研究课题,并承担和完成了大量的工程应用科研项目,先后获包括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一、二等奖等多项各级各类科技奖励。
一、研究方向
01.精密仪器及机械的现代设计方法
02.现代测试与传感技术
03.微机械与特种机器人技术
二、指导教师
程维明教授、吕丽君教授、于瀛洁教授等正副教授共10名。
三、招生人数:14名
四、考试科目
1. 101思想政治理论
2. 201 英语
3. 301 数学一
4. 840 机械设计或 842 电子技术
5.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复试科目)
五、备注
1.不招同等学力考生。
2.联系电话:021-56331402 联系人:蒋蓁
 
080402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本学科是集自动检测技术、自动控制与自动化技术、智能仪器仪表、计算机测控技术与网络通讯技术等相互交叉融合而形成的高新技术密集型综合性学科。所设课程理论联系实际,及时反映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着力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动手能力突出,具备在上述专业技术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和应用开发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本学科研究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为1981年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点。曾先后得到了多期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是学校“十五”和“十一五”211工程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有上海市电站自动化技术重点实验室,设有上大-自仪股份、上大-宝信软件等2个上海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本学科长期从事自动检测与信号处理、智能仪器仪表与嵌入式系统、自动化技术与智能控制、计算机测控技术与网络通讯开发等技术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应用开发,完成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一大批国家、省市和国务院各部委的重大科技攻关和各类基金研究课题,并承担和完成了大量的工程应用科研项目,先后获包括上海市科技进步二、三等奖等多项各级各类科技奖励。自1981年以来,已招收和培养硕士研究生二百余人。本学科研究生在读期间可申请上海大学光华奖学金和自仪奖学金,可申请直升攻读博士学位。
一、研究方向
01.智能仪器与嵌入式系统
02.计算机及网络测控技术
03.信息处理、网络通讯及管理自动化
二、指导教师
曹家麟教授、王健教授、朱晓锦教授等正副教授共10名。
三、招生人数: 16名
四、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845模拟与数字电路
5.微机硬件及软件(8086和C语言)(复试科目)
五、参考书目
见附录
六、备注
不招同等学力考生。
 
080501材料物理与化学
本专业所在学科点拥有“材料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主要研究方向是上海市重点学科(材料学)、我校"211工程"建设项目重点建设方向之一。
本专业主要从事现代信息材料包括微电子材料、通信材料、智能材料、纳米材料及其器件等物理与化学的研究,探索新理论、新技术和新工艺。重点开展铁电、压电薄膜与陶瓷、多铁性材料及其传感器技术、激光透明陶瓷、微波介质陶瓷材料、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本专业培养研究生具有设计与制备现代信息材料及器件的坚实物理与化学基础和研究能力,毕业后适宜于从事涉及信息产业的科学研究、教学和管理方面的工作。
本学科拥有一批当代国际上先进的材料与器件的制备和性能测试设备。近年来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重点项目30余项。本学科学术梯队完整、合理,拥有上海市曙光学者、启明星等人才培养计划获得者。
一、研究方向
01.微纳电子材料及器件的物理和化学
02.材料智能化、机敏化、智能结构与系统
03.电子陶瓷材料的制备、性能及应用
04.激光透明陶瓷
二、指导教师
施鹰、程晋荣、杨秋红、卞建江、吴文彪、李建林、朱兴文、金灯仁、俞圣雯等正副教授10余名。
三、招生人数:13名
四、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2数学二
4.848物理化学(二)或849普通物理(二)
5.固体物理或量子力学或无机化学(复试科目)
五、参考书目
见附录
六、备注
1. 可以跨学科报考本专业:欢迎材料物理、材料化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凝聚态物理、应用物理、微电子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物理化学、高分子等专业考生报考。
2.本学科具有“材料学”博士点。
3.本专业在材料学院电子信息材料系培养。
联系人:郭昀,电话:021-56335357
 
080502材料学(一)
本专业所在学科点具有“材料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该学科连续四次获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资助,目前为上海市重点学科、我校"211工程"建设重点学科之一。
本专业主要侧重于研究宽禁带半导体薄膜材料、II-VI族化合物半导体材料、有机半导体光电材料和信息功能复合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其在微电子学和光电子学中的应用;研究金属功能材料,包括钨、钼、钛及其合金材料的新型制备技术、复合界面、显微织构的研究。本专业培养学生既有坚实的材料科学理论基础,又具备解决材料设计及应用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为高等学校、科研单位和大中型微电子和新材料行业输送优秀科研和管理人才。
本学科拥有一批当代国际上先进的材料与器件的制备和性能测试仪器和设备。近年来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重点项目资助30余项。本学科学术梯队完整、合理,拥有上海市东方学者、启明星等人才培养计划获得者。
一、研究方向
01.半导体光电材料与器件
02.信息功能复合材料与器件
03.金属功能材料
04.有机半导体材料
05.低维功能材料与器件
二、指导教师
夏义本、王林军、朱玉斌、陈益刚、沈悦、张兆春、卢保奇等正副教授10余名。
三、招生人数:18名
四、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2数学二
4.848物理化学(二)或849普通物理(二)
5.固体物理或量子力学或无机化学(复试科目)
五、参考书目
见附录
六、备注
1.可以跨学科报考本专业:欢迎材料物理、材料化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凝聚态物理、应用物理、微电子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物理化学、高分子等专业考生报考。
2.本专业在材料学院电子信息材料系培养。
联系人:郭昀,电话:021-56335357
 
080502材料学(二)
本专业具有博士学位授与权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是上海市教委的重点建设学科,也是我校“211工程”建设重点学科之一。
本学科点拥有周邦新和孙晋良两位工程院院士,正副教授20余名,并有一大批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学者。本学科主要侧重于利用现代理论和实验技术研究远离平衡态材料的形成和亚稳相变以及在特定环境下的材料特别是先进金属材料的结构和性能;研究核反应堆结构材料的显微组织与使用性能;研究金属及合金中氢的行为;研究和开发碳/碳复合材料以及特种纤维材料;研究先进材料结构变化的新现象、制备材料的新工艺及开辟材料在信息、能源、结构、环保等领域中的新应用。
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有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防研究项目、上海市政府及企业研究项目等多项。本学科具有充足的研究经费和拥有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三维原子探针等先进材料研究设备,并已建立了从材料制备、微结构分析到物性测试等较完整的材料研究与开发基地,如上海大学材料研究所、上海大学复合材料研究中心,上海大学分析测试中心等。
一、研究方向
01.核电用新型Zr合金及低层错能金属材料中的晶界工程问题
02.碳基复合材料
03.块体金属玻璃及其复合材料
04.新型特种耐热及双相不锈钢
05.非晶及纳米晶复合磁性材料
06.光催化环境净化材料
07.金属材料中的氢行为及储氢材料
08.金属材料的织构控制
09.金属材料的腐蚀与防腐
10.材料微结构及性能的计算与表征
二、指导教师
周邦新院士、孙晋良院士、沈嘉年教授、陈业新教授、李瑛教授、徐晖教授、肖学山教授、王均安教授、刘文庆教授、赵世金教授、李谋成教授和夏雷教授等20余名正副教授。
三、招生人数:28名
四、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2数学二
4.850材料科学基础或848物理化学(二)
5.材料科学基础或物理化学或固体物理(复试科目)
五、参考书目
见附录
六、备注
1.可以跨学科报考本专业:欢迎金属材料、材料物理、材料化学、凝聚态物理和物理化学等专业报考。
2.复试科目不得与初始科目相同。
3.联系人:肖学山,电话:021-56331484
 
080503材料加工工程
  本学科为上海市重点学科,获211工程和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设有材料学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拥有材料研究、材料制备、材料加工和性能测试等先进的仪器和设备,并有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
  本学科主要研究汽车用金属材料、模具材料、非晶及纳米材料、新型铸造合金等材料,以金属材料的强韧化、凝固技术、塑性成型技术、铸造技术、热处理技术、金属材料表面改性及合金化等为主要研究方向。先后在医用不锈钢、高强度汽车钢板、双相钢、模具钢、高速轴承钢、横梁带钢、齿轮钢、耐磨铸铁、铸造合金材料等,以及在金属低温渗硫技术、渗稀土、离子复合渗、汽车模具表面改性等方面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进步奖、国家教委自然科学奖、各部委和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20余项。
  本学科与北京钢铁研究总院等单位联合成立了先进钢铁材料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与上海汽车总公司及其所属的公司联合成立了汽车金属材料研究工程中心、汽车用钢研究所等研究机构,与宝山钢铁股份公司等企业确立了战略合作协议,为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科学研究与实践的场所,并把课题研究与上海市的支柱产业密切联系,为汽车工业及其它高科技新兴产业的发展服务。
一、研究方向
01.金属材料的强韧化(高强度铝合金、新型模具材料、高强度钢板等)  
  02.金属表面改性技术
  03.非晶、纳米晶和粉体材料的制备及应用
  04.金属凝固技术及铸造合金
二、指导教师
李麟教授、邵光杰教授、吴晓春教授、张恒华教授、施雯教授、朱丽慧教授、韦习成研究员及8位副教授等。
三、招生人数:30名
四、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2数学二
4.850材料科学基础
5.固态相变或金属材料学(复试科目)
五、参考书目
见附录
六、备注
1.本专业主要招收金属材料、材料学方向的学生,也欢迎材料物理、凝聚态物理等专业的学生报考,限制色盲。
2.联系人:闵永安,电话:021-56334194
 
080602钢铁冶金
本学科为国家和上海市重点学科,设有钢铁冶金博士点和冶金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建有国家科技部与上海市共建“现代冶金与材料制备”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和上海市钢铁冶金新技术开发与应用重点实验室,是我国钢铁冶金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本学科点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教授为学科带头人,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在钢铁冶金的众多研究领域成果显著。学科点装备了先进的仪器设备,具有一流的实验室和工作条件,培养工作规范。与国外联系密切,并联合培养研究生。
本学科点主要从事钢铁冶金新技术开发应用及基础研究,研究课题涉及钢铁冶金领域的前沿技术和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攻关项目,成果丰硕显著,在纯净钢及二次精炼、熔融还原、熔体物理化学、冶金反应工程及过程数模及计算机控制、电磁冶金及连续凝固等方面取得了不少属国内外领先、为同行专家瞩目的技术和理论成果。近五年来,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和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和宣读论文500余篇,多次获国家、市、省和部级奖励 。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钢铁冶金学硕士和博士。已有两名博士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励,一名获得提名奖。毕业生主要面向与钢铁冶金和金属材料相关的高校、研究所和企业,其中涌现出中国工程院院士和钢铁企业负责人等杰出人物。
有志继续深造的优秀毕业生,可申请提前或连续攻读博士学位,部分优秀学生有出国深造机会。
一、研究方向
01.纯净钢及二次精炼
02.还原及资源综合利用
03.铁合金精炼
04.特冶及冶金反应工程
05.冶金熔体物理化学
06.过程数学模拟、控制及专家系统
07.电磁冶金、强磁场在冶金中应用
08.连铸及凝固
09. 外场下电化学冶金
10.金属材料制备新技术 
二、指导教师
徐匡迪院士、周国治院士、丁伟中教授、任忠鸣教授(长江学者)、翟启杰教授、鲁雄刚教
授、洪新研究员、邓康研究员、张捷宇教授、李重河研究员、操光辉研究员、钟庆东教授、钟云波研究员、尤静林教授等。
三、招生人数:55名
四、考试科目
1.政治
2.英语
3.数学一
4.851冶金物理化学或852金属学
5.钢铁冶金学或材料加工技术(复试科目)
五、参考书目
见附录
六、备注
本专业欢迎其他冶金类和金属材料、物理、化学、化工、压力加工、热加工、电化学、电机等专业的本科生报考,考试科目可选择我校相应专业的第四门专业课程。
 
080603有色金属冶金
本专业以有色金属湿法冶金 、电解冶金 、粉末冶金材料(包括各种新型结构材料 、功能材料 、工具材料和纳米材料)的研制 、有色金属及其化合物超细粉体制备、冶金环境工程,有色金属新材料的制备及应用为主要研究方向 。除有关方向的专业知识外,培养硕士研究生具有在有色金属冶金过程和材料制备的基础理论,学科交叉知识等方面达到较高的广度和深度,使之成为具有独立进行科学研究能力和从事高等教育能力的人才。   
本专业现有教授3名,副教授4名。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及中英文期刊上发表论文250余篇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国家发明四等奖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省部级科技进步一 、二 、三等奖 、上海市优秀新产品一等奖 、二等奖 、上海市优秀产学研二等奖 、上海市优秀发明奖等多项,获国家专利三项 。有多项科研成果已转化为生产应用。
本硕士点及所在材料学院具有多种材料制备 、分析和测试设备,如湿法和机械法粉末制备设备,粉末成形压机和气氛 、真空烧结炉 、热等静压烧结炉、电化学测量设备 、扫描电镜 、透射电镜、 、X射线衍射仪,原子吸收光谱等 。并具有相应的小 、中 、大试验基地和生产基地。
一、研究方向
01. 有色金属电解和湿法冶金
02. 有色金属新材料的制备及应用
03. 粉末冶金新材料及粉末冶金新技术
04. 有色金属提取与精炼
05. 强磁场下电化学 、复合镀
06. 有色金属及其化合物超细粉体材料
二、指导教师
鲁雄刚教授、王兴庆教授、钟云波教授和4名副教授
三、招生人数:8名
四、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848物理化学(二)
5.有色冶金原理或金属学或粉末冶金原理(复试科目)
五、参考书目
见附录
六、备注
本专业欢迎其它冶金类专业和金属材料、化学化工等专业的毕业生报考。限制色盲。
080801电机与电器
本专业以电机电磁场、特种电机及其控制、伺服电机及其控制系统和磁悬浮控制系统为主要研究方向。所设课程反映当前国际上本学科发展水平。研究课题大多结合国民经济需求或学术研究的前沿。培养学生具有电机及其控制方面较坚实的基础理论和较强的科学能力。
本专业所属学科先后得到了多期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是学校“十五”和“十一五”211工程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博士点和电气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具有良好的实验设备和科研手段,自1978年以来已培养了大量的硕士研究生,且有许多毕业生直升攻读博士学位。本学科研究生在读期间可申请上海大学光华奖学金和台达奖学金;本学科特别重视国际合作研究生培养,目前已和英国、法国等国的高校或科研机构建立有研究生联合培养或研究生交流机制。
一、研究方向
01.电机电磁场理论与应用
02.特种电机及其控制
03.伺服电机及其控制系统
04.磁悬浮控制系统
二、指导教师
江建中教授、黄苏融教授、章跃进教授和4名副教授。
三、招生人数:8名
四、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843电路
5.电机学(复试科目)
五、参考书目
见附录
六、备注
不招同等学力考生。
 
080804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本专业以电力电子变换装置、新型电力传动控制系统、新型电机及其控制系统和新型绿色环保能源的控制与管理为主要研究方向,所设课程既反映了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方面的新发展,又注重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培养学生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能解决电力电子装置与电力传动控制系统的实际问题,具有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装置的设计、研究与开发能力。
本专业具有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博士点和电气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先后得到了多期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是学校“十五”和“十一五”211工程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有上海市电站自动化技术重点实验室,设有上大-自仪股份、上大-宝信软件等2个上海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本专业师资队伍雄厚、学科梯队完整。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市科委、市教委的基础研究、国际合作和科技攻关等项目,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本学科特别重视国际合作研究生培养,目前已和英国、法国等国的高校或科研机构建立有研究生联合培养或研究生交流机制。
本学科研究生在读期间可申请上海大学光华奖学金,本学科还单独设有台达奖学金。
一、研究方向
01.新型电力电子变换技术及其控制系统
02.新型电力传动运动控制策略及控制系统
03.新型电子器件及其在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中的应用
04.新型电机及其控制系统
05.新型绿色环保能源的控制与管理
二、指导教师
阮毅教授、黄苏融教授和4名副教授,3名博士讲师。
三、招生人数:10名
四、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或203日语
3.301数学一
4.844电力电子技术
5.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复试科目)
五、参考书目
见附录
六、备注
不招同等学力考生。
 
080805电工理论与新技术
本学科以电工理论为基点,以各类信息处理技术与应用电子技术的新发展为主要研究方向。所设课程反映当前电气技术与信息处理的发展水平。研究课题既反映网络理论、信息处理和应用电子技术研究学术前沿,又大多结合国民经济发展中急待解决的关键技术。以培养学生具备在本学科领域的坚实理论基础、广阔的视野与科学的思维能力,以及开展学术研究与应用开发的技能为目标,使学生在新兴技术领域中具备广泛的适应性。
本学科研究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为1981年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点,先后得到了多期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完成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一大批国家、省市和国务院各部委的重大科技攻关和各类基金研究课题,并承担和完成了大量的工程应用科研项目,是学校“十五”和“十一五”211工程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设有上大-自仪股份、上大-宝信软件等2个上海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本学科研究生在读期间可申请上海大学光华奖学金、自动化系自仪奖学金和台达奖学金。本学科特别重视国际合作研究生培养,目前已和英国、法国等国的高校或科研机构建立有研究生联合培养或研究生交流机制。
一、研究方向
01.图像处理、人工智能、信息集成及其在线系统设计
02.新型显示技术与集成电路设计
03.汽车电子与片上系统的多核体系结构
04.计算机及网络应用技术
05.电磁兼容技术
二、指导教师
冉峰教授、徐美华教授、胡越黎教授等正副教授共8名
三、招生人数:7名
四、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845模拟与数字电路
5.微机硬件及软件 (C语言)(复试科目)
五、参考书目
见附录
六、备注
不招同等学力考生。
080902电路与系统
电路与系统是一门科学技术知识密集,以信息科学为基础,应用广泛,发展迅速的前沿学科,本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图形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智能信息处理;嵌入式系统;信息检测与控制;片上系统(SOC)设计与仿真;计算机视觉。
本专业学术梯队完整,师资力量强大,专业实验室装备先进,拥有高性能图形工作站,先进的嵌入式与 SOC开发平台等。本硕士点原为无线电电子学专业硕士点,该点在199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评估列为全国第三名。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一批在国内外领先、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曾多次获国家发明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及国家专利等。出版多部学术专著与教学用书,其中一部获得国家教委二等奖,近年来,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现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国家信息产业部重大项目,上海市重大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课题,并承担多项国民经济中的重大攻关项目,科研经费充足。
本专业为硕士研究生所设课程内容反映了当前电路与系统学科的前沿水平,研究课题结合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或为学科前沿。培养研究生具有电路与系统的坚实理论和应用研究能力,具有很好的就业前景。其中优秀硕士生可提前直接攻读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博士学位。
一、研究方向
01. 图形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
02. 智能信息处理
03. 嵌入式系统
04. 信息检测与控制
05. 片上系统设计与仿真
06. 计算机视觉
二、指导教师
万旺根教授、刘学峰教授、杨胜齐教授等。
三、招生人数:14名
四、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838信号与系统
5.数字信号处理(复试科目)
五、参考书目
见附录
 
080903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一)
本专业所在学科点拥有“材料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主要研究方向是上海市重点学科(材料学)、我校"211工程"建设项目重点建设方向之一。
本专业从事的“有机电致发光平板显示器”研究,包括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红、蓝、绿彩色原型器件;彩色矩阵显示器;驱动电路控制电路及集成芯片。 “新型固态辐射探测材料与器件”研究,包括高能粒子、紫外光、X射线、g射线辐射探测材料的制备及其阵列探测技术。“光伏材料与太阳能电池”研究,主要包括高效、环保、低成本、大面积硅基薄膜、化合物半导体薄膜、有机薄膜等薄膜太阳能电池的设计和制备;新一代太阳能电池材料的关键技术和基础理论。
本专业是材料、器件、驱动和控制电路、集成芯片的综合研究,具有各种知识背景(如化学、材料、物理、电路、计算机等)的学生,均可得到充分发挥。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有多名教授博导参加一线研究。近年来得到多项国家级项目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大专项重点项目,国家科技部863平板显示专项,973项目,上海市光科技项目。在有机发光器件、新型辐射探测材料的研究在国内具有明显特色。
一、研究方向
01.有机电致发光平板显示
02.新型固态辐射探测材料与器件
03.光伏材料与太阳能电池
二、指导教师
蒋雪茵、史伟民、李冬梅、闵嘉华、朱文清、赵岳等正副教授10余名。
三、招生人数:16名
四、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849普通物理(二)
5.量子力学或固体物理(复试科目)
五、参考书目
见附录 
六、备注
1.可以跨学科报考本专业:欢迎微电子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凝聚态物理、应用物理、材料物理、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等专业报考。
2.本专业在材料学院电子信息材料系培养。联系人:郭昀,电话:021-56335357
080903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二)
微电子学和微电子技术是一门将电子器件和电子系统微小化和集成化的科学技术。它是当代信息产业的基石,也是现代电子工业和高科技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近年来发展迅猛。我国已制订了一系列加速发展微电子产业的政策和规划,急需大量的微电子人才。
本专业致力于为集成电路产业及相关领域培养相应的高层次科研和管理人才。本专业主要从事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及专用集成电路和集成系统的研究、设计、开发和应用; 集成电路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测试方法学研究; 以及一般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及与微电子密切相关的新型器件结构、电路与系统技术研究等。通过培养使学生既有本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宽广的专业知识及必要的管理知识,又有广阔的视野和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
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气氛活跃,拥有先进的科研与实验条件,且与业界有广泛的联系与合作。微电子中心自创建以来,已取得多项重要科研成果。热忱欢迎微电子学科与通信、计算机、自动化等相关学科的学生报考。
一、研究方向
01.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与系统的设计、测试和应用
02.器件物理、器件模型和微电子机械系统
二、指导教师
冉峰、胡越黎、徐美华、薛忠杰、杨殿雄、叶秋怡、赵建忠等多名教授和10多名副教授。
三、招生人数:15名
四、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845模拟与数字电路
5.微机原理与C语言程序设计(复试科目)
五、参考书目
见附录
六、备注
本专业在上海大学微电子中心培养。本专业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080904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本专业随着无线通信的迅猛发展而更受重视。侧重研究电磁波(包括光波)的产生、传输、辐射、散射、变换、检测以及微波与光波相互作用的理论与应用。近年来更进一步向毫米波和光纤通信、信息处理等领域延伸。研究内容大多直接结合国民经济中重大攻关项目或本学科国际研究的前沿。
本专业是国务院首批批准的博士学位、硕士学位授予点,设有博士后流动站,是上海市重点建设学科,招收外国来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学科带头人是著名的微波、光纤专家、中科院院士黄宏嘉教授。经过多年重点建设,本专业点拥有上海特种光纤重点实验室、电磁场辐射与散射实验室及毫米波实验室等,承担国家和市级重点科研项目。近年来获国家发明奖、优秀教材奖和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十多项,并主持召开了多次国际性学术会议,与美、德、日等国学术界建立了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
本专业培养研究生具有本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并注重锻炼学生独立从事科研和创新能力,对于有志继续深造、品学兼优的硕士研究生可直接申请提前攻读博士学位。
一、研究方向
01.光纤技术与应用
02.微波与光结合技术
03.微波毫米波测量新技术
04.现代天线理论与技术
05.微波毫米波电路
06. 电磁散射与电磁兼容技术
二、指导教师
黄宏嘉院士、马哲旺教授、陈振宜研究员、石志东研究员、季敏宁教授、谢亚楠研究员、杨雪霞教授等。
三、招生人数:18名
四、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839电磁场理论基础
5.微波技术(复试科目)
五、参考书目
见附录
 
081001通信与信息系统
通信与信息系统是信息领域重要的研究学科。本专业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批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点,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传输、交换与处理。主要研究领域有:数字通信与接入网络技术、综合业务数字网与传输技术、光纤通信、宽带移动通信、多媒体通信及终端技术、光纤器件、光纤传感网络等。
本专业是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实验设备先进,拥有开展通信工程研究所需的成套精密实验仪器设备,近年来承担一百多项科研项目,获得数十项国家、省部级以上的科研成果与奖励,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和著名刊物上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
本专业为研究生开设的课程包括专业基础理论以及反映本专业最新成就的专业课以及文献阅读课。研究内容大多数是国际、国内前沿课题或与国民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重大攻关项目。本专业培养学生的目的是使他们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与系统的专业知识,能独立从事本专业领域的研究工作。学生中的优秀者可直接提前攻读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的博士学位。
一、研究方向
01.光纤通信
02.数字通信与接入网技术
03.宽带移动通信技术
04.多媒体通信及终端技术
05.光纤传感网络及信号处理
二、指导教师
汪敏教授、王廷云教授、郑国莘教授、甘朝钦教授、刘云启教授等。
三、招生人数:60名
四、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838信号与系统
5.通信原理(复试科目)
五、参考书目
见附录
 
081002信号与信息处理
本专业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处理、编码、传输、检测、控制等理论和技术。主要研究领域有:数字图象处理、数字语音处理、编码与识别、信息隐藏与数字水印、基于内容的认证技术,3DTV视音频的实现,多媒体处理与通信,以及基于IP和无线的流媒体技术、图像通信系统,HDTV、DVB中的理论与应用,通信信号处理,盲信号处理及应用。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实验设备先进,科研经费充足,科研效益显著,本学科点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是上海市重点学科,曾被上海市教委授予上海市先进重点学科。
本专业所设课程充分反映信息与通信领域中当前的国内外先进研究成果,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研究内容大都是国家和上海市下达的前沿研究课题,并与上海市的支柱产业―信息与通信产业的重大项目相结合。学生取得硕士学位后除一部分攻读博士学位外,大多数到中、外企业从事高技术研发工作。
一、研究方向
01. 数字图像处理
02. 语音信号处理与压缩编码技术
03. 图像及视频信号压缩编码及传输技术
04. 数字媒体安全
05. 信号检测技术
06. 视音频制作技术
07. 通信信号处理
08. 盲信号处理及应用
09. 遥感空间信息技术
10.3DTV视音频技术
二、指导教师
方勇教授、王朔中教授、张之江教授、安平教授、张新鹏教授、管业鹏教授等。
三、招生人数:34名
四、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838信号与系统
5.数字信号处理(复试科目)
五、参考书目
 见附录
 
081022数字媒体技术与应用
数字媒体技术与应用是以数字媒体技术研究与开发为切入点,注重技术与内容的融合,在影视、动画、游戏、互动媒体、虚拟展示等数字内容行业有着广阔的应用和市场前景,是当前数字技术研发与应用热点。主要研究数字视音频技术、数字影视制作与设计、计算机动画技术与设计、数字媒体展示与控制技术,数字内容与创意设计等。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实验设备先进,且有着很好的应用和产业背景。近年来承担了一系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重大和重点攻关及重点基础研究等项目,以及一批企业和社会委托的数字媒体技术开发及应用项目,并获得十余项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和技术专利。
本专业旨在培养影视娱乐、数字内容、展览展示等业界急需的具备数字媒体技术与应用的理论及专业知识和相应的艺术文化素养,又具有战略眼光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高级人才。其中优秀者可直接提前攻读数字媒体技术与应用学科博士学位。
一、研究方向
01. 数字视音频技术
02. 数字娱乐技术
03. 数字内容创作与设计
04. 数字媒体展示与控制
二、指导教师
张文俊教授、王艳红研究员、陈一民教授、丁友东教授、蓝凡教授等。
三、招生人数:6名
四、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 英语一
3.301 数学一
4.838信号与系统或408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
5.数字媒体技术(复试科目)
五、参考书目
见附录
 
081100控制科学与工程
本学科针对各应用领域中面临的复杂控制、优化、检测等自动化问题,应用控制理论、现代优化与智能信息技术,研究和发展先进的控制、优化、检测和模式识别技术以及自动化系统。主要研究方向覆盖了自动控制领域从基础研究到高技术发展的不同层次,既有学科前沿又有应用热点。本学科已建成上海市重点学科,是学校“211工程”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博士点,上海市电站自动化技术重点实验室,产学研合作的上海数字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英国女王大学等组建的能源与自动化联合实验室,以及上海大学-上海自动化仪表股份有限公司(隶属上海电气集团)、上海大学-上海宝信软件股份有限公司(隶属宝钢集团)等上海市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等,实验设备和仪器先进,具有良好的学习和科研环境。
本学科是中国系统仿真学会副理事长单位、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单位等,全国嵌入式仪表及系统技术分会、全国生命系统建模仿真专委会等国家二级学会的挂靠单位,近三年来成功组织了ICIC2008、LSMS2007、IEEE HDP2007等重要国际会议,具有良好的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平台。
本学科所设课程反映当今国际上自动化与信息处理领域的最新发展水平和趋势,培养学生掌握坚实的控制、检测、优化、智能信息处理与模式识别的理论和系统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并具有在学科相关领域内进行研究开发以及创新实践的能力。
  本学科师资队伍雄厚、学科梯队完整,长期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目前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教育部、上海市科委和教委的基础研究、国际合作、人才培养和科技攻关项目,以及其他横向协作项目等几十项。在网络先进控制和智能控制方法、电力市场系统分析理论与仿真技术、传感器及其信号处理技术、多现场总线测控系统、设施农业精准调控、虚拟可视化监控软件等方面获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
  本学科自1978年迄今已招收研究生数百名,并毕业获得硕士学位,其中数十名已获得或正在国内外攻读博士学位。
一、研究方向
01.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02.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03.系统工程
04.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二、指导教师
费敏锐教授、李斌教授、张侃谕教授、张少华教授、付敬奇教授、刘廷章教授、邹斌教授、马世伟教授和20余名副教授。
三、招生人数:60名
四、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845模拟与数字电路或846自动控制理论(含经典和现代)
5.微机硬件及软件(8086和C语言)(复试科目)
五、参考书目
见附录
六、备注
不招同等学力考生。
 
081200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计算机一级学科,涵盖了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与理论和系统结构三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按一级学科招生。本专业紧密联系计算机发展的最新热点以及上海市计算机行业的发展方向,开展与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计算机科学及应用技术研究。本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网格计算、高性能计算与并行处理、软件工程、软件方法学、数据库、信息管理系统、多媒体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智能信息处理、信息安全和系统生物学等。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计算机硬件、软件基础理论知识,能够从事计算机系统结构研究与应用开发的高级专门人才,所设课程反映计算机学科的各个领域的当前国内外先进水平,旨在使学生掌握坚实的专业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本专业研究力量强,学术梯队结构合理;近年来,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技术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科工委及上海市重大科技项目等,多次获得部、市科技进步奖,经费充裕。在国内外著名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大量学术论文,出版过数十本教材和著作,主办过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在有关研究方向上联合培养了一批外国留学生,还与国内外多所大学签有学术交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协议。
系统生物学为本专业新增方向,主要利用计算机技术从系统生物学的角度对现代分子生物学领域内的大量数据进行管理和分析。通过机器学习与模式识别技术,数据库技术及数据挖掘,人工神经网络技术,专家系统,数值模拟及并行计算等方法来进行生物数据库的整合、基因组序列数据分析,基因芯片数据的分析与处理,蛋白质结构和功能预测,生物网络构建及优化等研究。
一、研究方向
01.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及应用
02.并行处理
03.容错计算
04.软件工程
05.软件方法学
06.数据库与数据挖掘
07.多媒体技术与应用
08.计算机网络
09.智能信息处理
10.信息管理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
11.信息安全
12.系统生物学
二、指导教师
李青教授、徐炜民教授、童维勤教授、张武教授、徐拾义教授、缪淮扣教授、刘宗田教授、郁松年教授、陈一民教授、丁友东教授、叶飞跃教授、吴耿锋教授、陈洛南教授等正副教授40余名。
三、招生人数:100名 + 5名(*系统生物学方向)
四、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408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
5.C++程序设计、编译原理或计算方法和理论* (复试科目)   
五、参考书目
见附录
六、备注
* 为报考系统生物学方向考生的考试科目和参考书。
 
081400土木工程
上海大学土木工程系拥有“结构工程”、“结构力学与岩土力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含“结构工程”、“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等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以及“建筑与土木工程”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土木工程系在结构精细计算理论与工程应用、城市重大工程抗风抗震与智能控制、新型加筋土理论及工程应用、饱和/非饱和土力学与工程应用、新型复杂水工结构力学特性、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结构分析、地下结构等领域有着较强的师资力量和科研实力,具有多名高声誉著名专家、学者,每年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大量的科研论文,并有相当数量的论文被SCI、EI、ISTP三大检索机构收录。在教学方面,广大教师积极投入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构建研究型教学和学习的环境,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近年来曾多次获国家级及上海市教学成果奖,其中,《土木工程概论》于2005年获国家级精品课程,“土木工程专业学科基础课教学团队”2008年获国家级教学团队称号。
土木工程专业着重研究解决建筑、桥梁、道路、隧道、地下、水工等结构的基础理论、计算方法及其工程应用,本学科紧密结合上海市的长远规划,在民用及工业建筑、轨道交通、旧城区改造、灾害预测防治、港口工程及近代历史优秀建筑的保护等工程领域方面的研究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取得了丰富科研成果。
本学科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众多社会科技服务项目,获得过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与美国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英国Aston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Exeter、加拿大University of Manitoba、日本名古屋工业大学、澳大利亚University of Newcastle等大学和研究机构有长期的合作关系,共同完成多项合作研究项目。
一、研究方向
01.结构精细计算理论与工程应用
02.城市重大工程设施抗风、抗震与智能控制
03.新型土工加筋技术
04.饱和/非饱和土力学及应用
05.水工结构研究
06.工程管理
07.土木材料断裂、损伤及裂缝控制
08.结构检测与加固技术研究
09.环境岩土工程
10.道路工程
11.计算机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12.地下结构
13.土-桩-结构的动力相互作用
二、指导教师
叶志明教授、周文波教授、杨骁教授、张孟喜教授、李春祥教授、孙德安教授、姚文娟教授、朱杰江教授、刘文光教授、徐金明教授及11名副教授。
三、招生人数:40名
四、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878结构力学
5.专业英语,混凝土和土力学(复试科目)
五、参考书目
见附录
081700化学工程与技术
作为一级学科的化学工程与技术其下又设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应用化学、工业催化和生物化工五个二级学科。本专业所涉及的研究领域几乎包含上述所有的五个二级学科。主要的研究方向为绿色化学与工艺、(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精细化工工艺、生物(质)能源、能源(钠米)材料、新型分离技术与设备、催化反应工程等。研究课题大多数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与教委项目,大中型企业委托的重大项目等。研究领域多为结合国家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及相关的技术开发工作,多数研究项目属于国际上应用化学前沿课题。培养的学生既具有扎实的应用化学基础理论和全面的实验技能,又具有独立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能力。自1979年以来,已招收硕士研究生300余名,毕业的研究生大多数在高等院校、研究所及相关领域的大中型企业工作。近年来,随着国家化学工业及经济的发展,学生的就业状况明显提高,为我国化学工业发展和建设培养了众多的可塑型高级人才。
一、研究方向
01.绿色化学与工艺
02.功能高分子材料
03.精细化工及工艺
04.新型分离技术与设备
05.辐射化学与应用
06.催化反应工程
07.能源化学及材料
08.纳米科学与技术
二、指导教师
傅家谟院士、刘元方院士、吴明红教授、焦正教授、陈捷教授、王勇教授、施利毅教授、
孙俭教授等20余名正副教授。
三、招生人数:37名
四、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2数学二
4.853有机化学(三)或854化工原理
5.综合专业知识(复试科目)
五、参考书目
见附录
 
081703生物化工
本专业是以现代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分子细胞学为基础,结合化学、化学工程的多学科性的专业。在分子水平上对生物反应过程的原理及特点加以研究,并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和化学工程的原理,对实验室取得的成果加以开发,直接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培养的学生既有坚实的细胞及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又能熟练掌握现代生物技术的操作技能,除了具有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能力外,还体现出能独立设计、开发生物产品的特色。
一、研究方向
01.微生物工程
02.生物活性物质的制备、应用及性质研究
03.基因工程
04.蛋白质工程
二、指导教师
李根喜教授、许政暟教授、方法教授、吉永华教授、文铁桥教授、宋任涛教授、刘战民副教授、沈忠明副教授、黄俊逸博士等。
三、招生人数:5名
四、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2数学二
4.858生物化学
5.微生物学(复试科目)
五、参考书目
见附录
 
082703核技术及应用
本专业以辐射化学、射线技术在新材料中的应用、射线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为主要研究方向。现有中科院院士1名,教授5名,副教授7名,学术梯队完整。科研上取得一批高水平的成果,在SCIEIISTP等三大检索源刊及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百余篇论文。近年来承担着国家、市科委等多项科研项目。
本专业培养研究生具备辐射化学的基础知识和熟练的实验技能,以及辐射化学在新材料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技术,初步具备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
本专业为研究生所设课程反映当代辐射化学及应用的发展前沿,研究课题结合国家化学化工专业的急需,为学科前沿的应用基础研究,培养能胜任本学科教学、科研或从事应用开发研究的专门人才。
一、研究方向
01.纳米新材料辐射合成
02.纳米传感器辐射改性
03.辐射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04.高分子材料辐照交联
05.辐射防护与计算
二、指导教师
刘元方院士、吴明红教授、焦正教授、曹傲能教授、王海芳教授等
三、招生人数:7名
四、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855辐射化学
5.纳米材料学(复试科目)
五、参考书目
见附录
 
083000环境科学与工程
环境科学与工程是我校的一级硕士学位点、新兴学科的生长点,是国家211重点建设学科,上海市第二期重点学科和上海市教委第四期重点学科。
本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硕士点以中科院院士傅家谟研究员领衔,吴明红、钱光人、焦正、陈捷等教授为学科带头人,依托环境与化工学院,以环境工程系、化学工程系、环境污染与健康研究所、辐射应用研究所和清洁能源研究所为培养基地。目前重点研究环境中毒害有机污染物对于人类健康的早期效应;研究毒害有机污染物在极端条件下的降解机理以及微生物净化机理;研究土壤、大气、地下水污染控制理论与修复技术;同时按照循环经济和产业共生的要求,探索环境资源循环转化与利用的新理论和新方法。中科院院士傅家谟教授为学科带头人的 “环境污染与健康”研究所,在环境污染与健康研究领域已形成明显特色,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同时围绕“环境污染与健康”,本学科点在核技术应用、固体废弃物安全处置与资源化、超临界流体技术三个研究方向,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本学科点现有教授17名,博士生导师9名,拥有一批具有博士学位的副教授和青年骨干教师,具有一支能够承担国家重大和上海市等地方重大、重点及重要科技攻关项目的科研团队。
一、研究方向
01.环境中毒害污染物分布、迁移、转化与界面相互作用
02.污染辐射控制原理与方法
03. 毒害污染物的物理化学特殊处理技术与原理
04. 固体废物的资源化与危险废物的安全处置
05. 水污染与大气污染控制技术与装备
06. 水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
07. 环境污染控制材料制备与原理
二、指导教师
傅家谟院士、刘元方院士、吴明红教授、钱光人教授、陈捷教授、焦正教授、刘晓艳教授、何池全教授、丁国际教授、胡雪峰教授等。
三、招生人数:60名
四、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2数学二
4.856环境化学
5.综合专业知识(复试科目)
五、参考书目
见附录
083100生物医学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生物医学与工程技术交叉的边缘学科,本专业以电子技术及信息科学为主要手段,着重研究便携、易用和个人使用的高效低价的医用电子技术及器械,在生命科学基础上开发各类以高新技术为特征的现代医学仪器及系统,包括无线医疗监护、危重病人监护,体内植入系统,医院信息系统,医学图像处理系统等。
本专业已取得十余项国家及省市级的科研成果,其中两项分别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及二等奖,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200多篇,出版了数本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专著和教材。本专业已培养硕士研究生70余名,毕业后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生物医学仪器及系统的设计和开发,临床医学工程等方面的工作。
一、研究方向
01.生物医学信号检测、处理与控制
02.生物医学电子学及仪器
03.生物医学图像与生物信息处理
二、指导教师
严壮志教授等及副教授多名。
三、招生人数:12名
四、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838信号与系统
5.数字信号处理(复试科目)
五、参考书目
 见附录
 
083201食品科学
  本专业是以食品中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为中心,以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工程学以及系统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研究食品及其加工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根据学科特色和社会需求,主要涉及以下研究内容:加工过程中食品化学成分及品质的变化;食品的检测与分析;天然资源的利用、有效成分的分离、提取及鉴定;食品安全信息;食品营养与功能因子等重要内容。
    本专业以食品营养与安全为发展目标,研究结果直接面向国家和社会需求,体现了交叉学科的内容,通过学习和研究,学生可获得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能力。
一、研究方向
01.食品化学
02.食品检验
03.食品安全与信息分析
04.食品营养与功能因子
05.天然资源开发与利用
二、指导教师
翁新楚教授、尹京苑教授、马文丽教授、郑文岭教授、刘战民副教授、陈沁副教授、顾建
明副教授、高海燕副教授等。  
三、招生人数:7名
四、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2数学二
4.858生物化学
5.食品化学(复试科目)
五、参考书目
见附录
 
120100管理科学与工程
本专业运用现代科学与技术新成果推动我国宏观与微观管理现代化,以工业工程与运营管理、管理科学、知识管理与创新、安全管理与环境管理、系统科学与战略创新、信息系统与电子商务等为主要研究方向,实行课题研究与理论学习紧密结合的培养方法。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部委、上海市政府、市科委等研究课题,也承担着大量企业委托项目,与海外多所大学有合作研究与培养的关系。自1983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已有300余名毕业生,目前活跃在国内外理论研究、管理、金融、经济、科技、行政等领域,显示了较强的竞争力。
本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优秀学生可申请硕博连读。
一、研究方向
01. 工业工程与运营管理
02. 管理科学
03. 知识管理与组织创新
04. 安全管理与环境管理
05. 系统科学与战略创新
06. 金融工程
07.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08. 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
二、指导教师
斯晓夫教授、宋国防教授、赵来军教授、陈以增教授、于丽英教授、熊励教授及副教授10多名。
三、招生人数:25名
四、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3数学三
4.828运筹学(01~06方向)或829管理信息系统(07、08方向)
5.管理学(01~06方向)或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07、08方向)(复试科目)
五、参考书目
见附录
六、备注
本专业欢迎各类理工科学生报考,考生可参加原专业的第四门专业课考试,以管理类复试分数线标准进入复试,入校后应至少补习二门本专业本科生学位课程。
本专业不招同等学力。
 
120121信息管理与电子商务
本专业以管理科学与工程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和电子服务互动发展为重点,培养信息管理与电子商务领域的高级管理型与研究型人才。硕士点由一批学术造诣深厚、治学严谨的中青年专家学者组成导师组,其中博士后3人,博士8人。近年来,负责或参与了多项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973专项、国际合作、上海市及省部级等多项科研项目;与微软、SAP、IBM、用友及其他的国内外知名IT公司有着广泛的合作;承担了多项来自政府、企业和事业单位的研究课题。出版专著10余本,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其中70余篇被国际3大检索系统收录。
本专业培养拥有扎实的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能够从事信息系统的规划、分析和设计,制定和实施电子商务及电子政务战略的高级复合型信息管理人才、高端的咨询顾问和IT咨询人才。
一、研究方向
01.协同商务与协同管理
02.电子商务与移动商务
03.电子政务与社会信息化
04.信息服务与知识创新
05.决策支持系统
06.非线性复杂管理系统
07.金融信息分析与管理
08.商务智能与数据挖掘
二、指导教师
熊励教授、丁乃鹏副教授、刘翔副教授、周培端副教授、李红副教授、徐桂琼副教授、戴德宝副教授、刘寅斌博士等。
三、招生人数:15名
四、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3数学三
4.895信息管理与电子商务综合( 01~04方向)或896数据库原理与应用( 05 ~08方向)
5.系统分析与设计( 01~ 04方向)或数据结构与程序设计( 05 ~ 08方向)(复试科目)
五、参考书目
见附录
六、备注
本专业欢迎各类理工科学生报考,考生可参加原专业的第四门专业课考试,以管理类(信息管理与电子商务)复试分数线标准进入复试,入校后应至少补习二门本专业本科生学位课程。
本专业不招同等学力考生。
 
120201会计学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系统会计、管理基础理论,具备公司CFO及高级会计人才所必需的综合能力,富有战略眼光、国际视野及开拓精神的高级会计人才。研究生毕业后能胜任各类大中型企业、金融及证券机构、中外会计师事务所和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的会计、审计及财务管理等管理工作,也能从事本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本专业学术梯队完整,结构合理,师资队伍素质高,系统出版了会计学主要课程教材,独立或参与完成国家级、部省级各类课题多项,积极参与企业各类咨询,为本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一、研究方向
01. 财务会计理论与方法
02. 企业理财理论与方法
03. 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
04. 审计理论与企业内控
二、指导教师
任永平教授、徐宗宇教授、徐文丽教授、张佳春教授等。
三、招生人数:27名
四、考试科目
1. 101思想政治理论
2. 201英语一
3. 303数学三
4. 830会计学(含基础会计、财务会计)
5. 理财学(含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复试科目)
五、参考书目
见附录
六、备注
本专业不招同等学力。
120202企业管理(一)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厚实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基础,系统掌握专业知识和学科发展动态,具有教学、研究和应用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学术梯队完整,师资力量雄厚。近年来,承担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以及大量政府部门、企业咨询课题,为培养高质量人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一、研究方向
01. 营销管理
02. 战略管理
03. 人力资源管理
二、指导教师
唐豪教授、吴解生教授、张昊民教授、山鸣峰研究员、李怀勇副教授等。
三、招生人数:30名
四、考试科目
1. 101思想政治理论
2. 201英语一
3. 303数学三
4. 831企业管理综合理论与知识
5. 营销管理(复试科目)
五、参考书目
见附录
六、备注
本专业不招同等学力。
 
120202企业管理(二)
企业管理(二)专业下设商业企业信息化和全球战略管理与优化两个研究方向。
商业企业信息化方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坚实的信息技术理论基础、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与方法、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现代商业意识, 掌握信息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方法等多方面知识,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开拓意识,具有较高英语水平、身体健康、品学兼优的建设和投身于我国商业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全球战略管理与优化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全球区域、行业和企业发展和决策的系统理论知识,了解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区域发展管理和全球行业战略转移的趋势,掌握跨国企业运作与战略决策,能从事跨国企业的生产、服务、运作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毕业生可以在高等院校、科研部门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或继续深造,也能够作为高级管理人员在跨国公司从事采购、销售与物流服务工作,或在各级政府部门从事相关的政策研究。
一、研究方向
01.商业企业信息化
02.全球战略管理与优化
二、指导教师
周文波 教授(博导)、沈培良 高级经济师、吴惠明 高级工程师,胡珉 副教授(博士)、吕康娟 副教授(博士)、胡笑寒 副教授(博士)、高峻峻副教授(博士)、方慧 副教授(博士)、田圣炳 副教授(博士)、濮朝晖 高级工程师、范海平 高级经济师、冯凯 教授级高工等。
三、招生人数:12名
四、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3数学三
4.831 企业管理综合理论与知识
5.信息管理综合知识(01方向)或管理科学方法(02方向)(复试科目)
五、参考书目
见附录
六、备注
由悉尼工商学院教师、上海市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之上海大学-上海隧道股份责任有限公司联合培养基地共同招生。
联系电话:021-69980028-93121,联系人:王少飞。
 
120203旅游管理
本专业直面21世纪上海及全国旅游业发展,致力于培养一专多能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生掌握现代旅游理论与研究方法,了解国内外旅游产业动态与研究现状,具有从事旅游开发、旅游规划与策划、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旅游产业发展研究的能力。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结构合理。指导教师长期从事旅游理论与应用开发的研究,发表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学术论著,承担近百项国家、省市级旅游课题研究、旅游规划项目、重大决策咨询项目,为本专业研究生的课题研究与实践锻炼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一、研究方向
01. 旅游规划与开发  
02. 旅游企业管理  
二、指导教师
章海荣教授 陈建勤副教授、魏国富副教授、郭颂宏博士、俞海滨博士等。
三、招生人数:5名
四、考试科目
1. 101思想政治理论
2. 201英语一
3. 303数学三  
4. 832旅游学  
5. 综合知识(旅游资源、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规划) (复试科目)
五、参考书目
见附录
六、备注
本专业不招同等学力。
 
120401行政管理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具有较深厚的行政学、法学、公共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了解国内外行政管理的发展态势,掌握现代行政组织和管理技术、方法的高级管理人才。毕业生应能适应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政策研究、学术研究工作。
本专业承担有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上海市的各种科研项目,并同政府有关部门及国外多所大学建立了合作研究关系。
一、研究方向
01.行政法治
02.公共经济与公共政策
03.比较行政制度
二、指导教师
程竹汝教授、徐静琳教授等。
三、招生人数:14名
四、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或203日语
3.627行政管理学
4.833行政法学
5.综合知识(政治学原理、公共经济学)(复试科目)
五、参考书目
见附录  
六、备注
本专业不招同等学力。
 
120501图书馆学
21世纪的图书馆学,是对知识信息在思维与技术交融意义上进行收集、整合、挖掘和增值的科学。本专业强调图书馆学理论与方法学的研究,注重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知识管理中的开发和应用。本专业理论联系实际、适应图书馆知识管理实践的需要,面向信息经济导向下的图书馆数字化的管理和实践领域,培养熟练掌握图书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文献管理技能相结合的、适应复合图书馆建设需要的各级各类图书馆工作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 近年来,本专业承担了多项市科委、市教委的科研项目,发表专业核心期刊论文100多篇,在国内图书馆学界有相当的知名度。
一、研究方向
01.数字图书馆理论和技术研究
02.信息资源组织和管理研究
03.网络信息咨询研究
二、指导教师
赵伯兴研究馆员、蒋永新研究馆员、任树怀研究馆员及副研究馆员18人。
三、招生人数:8名
四、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23图书馆学概论
4824情报检索语言
5.信息资源管理(复试科目)
五、参考书目
见附录
六、备注
本专业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120502情报学
21世纪的情报学,是对知识信息的应用价值在思维与技术交融意义上进行挖掘的科学。本专业强调情报学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必须扎根实践、贴近市场,面向信息经济导向下的信息化的现实领域,为有效提高社会组织的竞争力服务。
  本专业的教学管理单位为上海大学情报学研究中心,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
一、研究方向
01. 情报理论与方法
02. 工商(竞争)情报
03. 行业与战略情报分析与研究
04. 情报服务技术
05. 知识产权信息管理
二、指导教师
吕斌教授、龚礼明研究员、赵伯兴研究员等。
三、招生人数:8名
四、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28信息资源管理
4.824情报检索语言
5.数据结构与应用算法(复试科目)
五、参考书目
见附录
六、备注
本专业不招同等学力。
 
120503档案学
本专业主要从事档案信息化、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档案学基础理论与发展等领域的研究。培养硕士研究生具有坚实的档案学理论基础,较强的独立进行研究和应用的能力,适应档案学教学、科研及国家档案事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上海大学与上海市档案馆共同建立“上海市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基地担负着档案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本专业现有教授6人,副教授7人,上海市档案局馆兼职教授9人,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各研究方向的主要导师在全国有较大的影响。
一、研究方向
01.档案信息化
02.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
03.档案学基础理论与发展
二、指导教师
上海大学档案学专业:金波、潘玉民、丁华东、吕斌等教授及多位副教授。
上海市档案馆:邢建榕、庄志龄等多位研究馆员。
三、招生人数:15名
四、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或203日语
3.624档案学概论
4.825档案管理学
5.电子文件管理(复试科目)
五、参考书目
见附录
考博咨询QQ 135255883 考研咨询QQ 33455802 邮箱:customer_service@kaoboinfo.com
考博信息网 版权所有 © kaoboinf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