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法务文秘)于2008年获得上海市教委审批,并于当年招生。该专业是依托社会科学系语文教研室的师资力量,在新闻传播(本科)和现代文秘(高职高专)两个专业的办学基础上建立的新专业。为全面实现学院发展的总体目标,充分体现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对学科专业发展、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加速我院本科专业发展建设,特制定汉语言文学(法务文秘方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一、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专业定位和建设目标
(一)专业建设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自觉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坚持“规模发展与质量提高结合,布局调整和结构优化结合,加强基础与创造特色结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强化管理,提高质量,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努力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国家和上海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二)专业定位
1.专业目标定位:遵循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教学基本规律,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立足法务文秘市场,借助学院传统法学优势,建设凸显法文结合、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特色鲜明、相对优势突出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法务文秘方向)。
2.类型定位:教学型。
3.培养目标定位: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系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和法学专业理论知识、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力、熟练的秘书实务应用技能,能够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文化团体等各类社会组织中担任高级秘书、行政助理、司法助理、律师助理、文化宣传、策划等实务工作,综合职业能力强的复合型中文应用人才。
(三)专业建设目标
根据上海市教育局对专业建设发展向着“需”、“强”、“特”的要求,在学院近几年内涵建设的背景下,合理布置工作重心,严格按照规划时间,以人才培养为着眼点,以教学改革为主题,以队伍建设、条件建设为保障,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出人才,出成果,出效益,为上海市的“两个中心”建设培养具有系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法学理论知识力,掌握专门的秘书学学等相关学科的实务理论和应用技能的复合型中文应用人才。力争在规划时间内将本专业建设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在全国本专业内有影响、有知名度、居于领先地位的专业。
二、专业建设现状和水平
(一)专业结构与布局
我院目前有11个系,21个专业,按照上海市教委学科发展的“扶需、扶特、扶强”三个战略格局设置,汉语言文学专业(法务文秘)属于扶需层面。在学院建设以法学为主干、多学科协调发展,突出人才的复合型、应用型的教学型大学这一目标中,汉语语言文学(法务文秘方向)专业既与其他非法学类专业共同构成多学科均衡配置、相互支撑、有机融合的学科群体,又属于能够利用自身特色与优势为其它学科提供多元支持的基础性学科。
(二)专业特色与优势
本专业在大量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依托我院的行业办学优势和法学专业的学科优势,立足上海市作为长三角龙头的区位优势,直面经济社会对应用型复合型文秘人才的时趋优势,创办以法务文秘为特色的专业。该专业的特色在于:和传统中文专业强调专业的研究性,走尖、深和精的路子相比,我们强调专业和市场需求的无缝接轨,走实用、复合和创新的专业思路;和一般院校专业设置的应用性过于泛化相比,我们立足行业办学优势,突出专业应用方向的准芯:司法行政、涉法文化产业及其衍生的文化服务产业行政事务领域;和政法院校对行政与商务文秘人才(比如华政)相比,本专业又注重了涉法文化产业创意与文化服务性人才的培育特色。
(三)教学基本建设水平
1.开展教学科研情况
汉语言文学专业专任教师,发表教学、科研论文近200篇,其中核心期刊48篇。历年来,共承担国家教育部、上海市教委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4项。另外,出版专著、合著共10多部,其中,专著11部。
2.深化教学改革
近年来,新闻专业教师积极探索教学方法的改革。例如:案例教学法改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改革等;特别是创立了配合课堂教学的课外“固定导师制”和“流动导师制”,围绕专业核心能力进行分类指导,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3.教师风范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秉承教书育人并重、身教大于言传的从教思想,关爱学生,率先垂范,特别是为特殊困难学生建立了“助困基金”,绝大多数教师受到学生的广泛好评。
三、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一)2008-2012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1.健全人才培养模式,做实专业人才市场需求的调研,完善、调整专业结构与课程设置,初步形成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办学特色,学生的职业起点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效果显著,受到社会好评,扩大在校本科生人数的规模,计划到2012年学生规模为120名。
2.建成一支爱岗敬业,职称、学历、知识、年龄和地缘结构合理、精干务实的师资队伍,引进(或培养)一名在业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力争到2012年专业教师计划达到10人,聘请3-5名长期讲座教授。
3.重视教材建设和教学研究,强化课程建设,申报一项院级重点学科,建成3门院级精品课程,保证2门市级精品课程,力争申报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
4. 加大办学条件建设投入,使图书资料、教学条件、实践实习条件达到或略高于本科办学标准。
5.改革教学方法,授授课率、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用率全面达到教育部规定的要求。
6.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新增实践实习基地3-5个。
7.鼓励教师进行学术研究,力争1-2项国家级课题,3项市级课题,5项院级课题,每年教师的科研成果略高于院级平均值。积极推进学术合作,主办一次全国性学术会议,设立学术活动月。
8. 强化系风学风建设,学生专业思想牢固,热爱学习,踊跃参加院系各项竞赛,并取得好成绩,文明礼仪蔚然成风。
9.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重视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强化职业技能训练,首届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高于上海市同类专业的平均水平),社会反响良好。
10. 2011以较好的成绩顺利通过新专业评估。
(二)2012-2016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1.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稳步调整课程体系,进一步凸显应用性,办学特色明显,学生市场竞争力强,受到社会好评,扩大在校本科生人数的规模,学生规模较2012年翻一番。
2.师资队伍合理,形成2个以上的特色方向和教学科研团队,在上海市有一定影响。专任教师规模达到15人。
3. 专业方向上有突破,能孵化出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并实行招生。初步建成长三角地区涉法文秘乃至文秘人才培养中心。
4. 重视教材建设和教学研究,创新和特色课程的教材初具规模,由我系教师牵头,编撰司法文秘教材系列,和法制文学文化研究教程系列出版。
5.建成现代文秘职业技术实训中心,能容纳110人同时开展教学,所有实训类课程都能在实训室进行。
6.建成2——3个校企合作办学基地,初步实现产学结合模式和。
7.鼓励教师进行学术研究,再力争1-2项国家级课题,3项市级课题,5项院级课题,每年教师的科研成果略高于院级平均值。
(三)2016-2020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1.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实现3个突破:一是在对外汉语方向上开办国际合作办学;二是法务文秘方向对社会企业培训全面铺开,三是法制文化创意产业孵化。
2.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教师队伍从双能性、研究性转型为“产学研”三能队伍,和社会、齐全全面接轨,和国际交往频繁。
3.在专业特色建设上,法务文秘打造成全国性的特色专业,开辟一批稳定的国家级、升级特色课程和创新性课程,并能成为同类行业办学的示范。
4.在办学专业层级上,申办成有特色的法务文秘、涉法文化产业的硕士点,招生规模在20人左右。
5.在学生管理模式上,实现新的突破,真正实现了有管理到引导的转变,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四、专业建设内容与举措
(一)明确专业定位、特色与人才培养目标
1.制定专业培养方案的主要依据
以汉语言文学专业(法务文秘方向)人才社会需求状况调研报告和专业论证报告为制定专业培养方案的主要依据,且符合国家教育部的专业要求。主要是:(1)力求适应上海市及长三角地区对法务文秘、涉法文化人才的迫切需求;(2)契合学院转型与学科群协调发展的诉求;(3)有较充分的办学条件(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实习基地等)来保证培养方案的实施。
2. 课程体系结构和学分学时分配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加强基础教育,注重学科交叉,开发优质辅修,突出实践训练,努力构建“一体两翼”(一体是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双翼是现代文秘专业与法学专业)的课程体系。
现行课程体系已形成如下特色:(1)加强法学与文秘方向性课程的开设,充分凸显“法务文秘”专业方向和“法文结合、凸显实用”人才培养机制,开出了一定量的有质量、有特色的专业选修课;(2)突出实践教学,坚持服务行业需求原则,充分利用行业优势资源,“走出去”与“请进来”双管齐下,以实践教学与实践活动作为提升学生动手能力的手段,培养创新精神;(3) 加强基础教育,以汉语言文学、法学理论课程为着力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修养,强化、提升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及政策分析水平。
(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全面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本专业建设规划的总体思路是:面向社会实际需求,采取错位发展策略,立足汉语言学文学,依托法学,夯实人文根基,突出实践技能,打造“通文、懂法、会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在未来的实践教学中,继续摸索“法文结合,凸显实践”这一专业办学基本特色和人才培养模式,在以下三个方面不断深化和完善:
一是“法文结合、凸显应用”的人才培养机制(见下图);
二是“多维立体”的实践教学体系(见下图)
三是“一体两翼”的专业课程体系(见下图)
(三)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1.师资配备合理。保证专任教师12人,外聘教授3-5,实践技能性兼职教师5人。在保证教学需要的基础上,适应学科、专业发展需要,引进或培养1名学科带头人,形成学术梯队和特色教学团队。力争通过8年年时间,专任教师的年龄、学历、学位、职称、学科分布与结构等指标均相当合理,发展势头良好,博士学历达到70%以上。
2.大力提倡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支持教学立项,鼓励教师把研究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政策适度向“双能”人才培养的教研活动倾斜。
3.加强教师风范建设,为保证良好的教学质量和系风提供道德保障。师德修养上,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要既坚守学术家园,又保持现实关怀,既传承文化传统,又融汇西学新知,积极担当中华文化和教育的大任,对自己提出更高的道德要求,不仅要言教,还要身教;不仅要立己,还要立人。在敬业精神上,教师应关心时政,积极实践 “ 三个代表 ” 的重要思想,自觉加强理论水平和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严谨治学,认真从教,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上课严格按照教学工作规程进行,认真做好教案撰写、教学进度表填报、学生作业批改、课后答疑辅导等每一教学环节的工作。在强调规范化的同时,教师普遍应重视教育思想的学习和研究,视野开阔、思维活跃、教学风格较为多样化。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关心爱护学生,用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以言行举止示范学生,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4.完善人才引进机制。系里研究制定人才引进原则和办法。人才引进的基本原则是:确保专业发展目标实现,适应重点学科发展的需要,支持有潜力参与新一轮重点学科竞争的学科点,向应用学科和交叉学科倾斜,防止学术近亲繁殖,确保合理的教师整体结构状态与良好发展趋势。拟定未来8年引进人才6—8名。
5.大力培养青年教师。青年教师学历高、基础扎实、思想活跃、视野开阔、工作富有热情,讲课深受学生的欢迎。为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积极鼓励、资助青年教师赴国外或港澳台地区参加学术活动、学术访问、合作研究以及学术会议等;鼓励支持青年教师参加国家外语水平考试( WSK )或其他外语水平考试(托福、 GRE 等);鼓励青年教师积极申请国家留学基金提供的各种国际学术进修和合作研究的资助项目
(四)加强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教材建设
1.课程建设。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参照每学期的市场人才需求调研成果,以突出专业特色,加强职业起点能力和专业核心能力为着眼点,进行课程建设,在课程结构整体优化下,进行课程体系的调整、合并和重组,即时更新课程的教学内容:
(1)建立完整的凸显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一方面,坚持开设代表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特点的基础性课程,比如文学概论、语言学概论、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等作为学科基础课,以保持学科课程的继承性、稳定性,凸显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生命力;另一方面,紧紧围绕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突出法务文秘方向的办学特色,开设密切联系市场需求,应用性突出的《应用写作进阶》、《创意写作训练》、《秘书实务》、《公共关系》、《社交与礼仪》、《办公自动化及综合管理》、法学概论、民法概论和刑法学等课程。
(2)精品课建设。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整体提高教学质量,8年内建成院级重点课程10门,精品课程7门,市级精品课程5门,力争能二门国家级精品课程。
(3)积极筹备双语教学。双语教学是促进学生直接接触学科前沿、自主获取最新知识的重要手段,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但由于本专业的学科特性,大多数课程必须使用中文讲授。本着积极稳妥、建设精品的原则,优先选择基础好、条件成熟的专业课进行双语教学试验,三年内开设一门《外国文学作品选》双语课,准备一门《语言学概论》双语课。
2 .教材建设。基础教材体系的建设,是优秀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我们拟定组织制定《新闻传播与中文系专业课教材选用暂行办法》(试行),结合专业特色和学生接受实际,认真遴选各专业教材。
(1)优先选用国家“面向 21 世纪 ” 教材、国家“九五”教材或“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
(2)积极鼓励和支持有特色的自编建材(或讲义),或者教师参与编写国家级规划教材。如《法务秘书实务》、《法务社交与礼仪》、《现代办公自动化及综合管理》和《司法文书》、《白领口才脱口秀》、《司法文书速记》系列,《法制创意坊:故事类型与建模》、《法制创意写作训练》、《普法:从纪实到虚构》等。
(3)条件成熟的学科(特别是专业选修学科),鼓励尝试性选用英文原版建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