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英,女,生于 1964 年 4 月,博士,九三学社成员,生物技术与食品科学学院教授。
个人简历: 1987 年 8 月至 1993 年 2 月任山西师范大学生物系教师。 1995 年 7 月获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 1995 年 8 月至 1997 年 7 月任山西师范大学生物系副主任。 1997 年调入我校。
主要荣誉: 1988 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0 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8 年获中国微生物学会年会论文优秀奖。
主要事迹:王素英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在平凡的教学和科研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把一切献给党
王素英经常说:“我是乡村的孩子,是党、是可亲可敬的老师把我一步步培养长大,没有党的培养就没有我的一切。”为了回报党,回报社会,她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把对党的感激之情表现在对教育事业的奉献上。在工作上她积极挑重担,强困难。发酵工程专业硕士生学位课“代谢控制发酵”因难度较大,缺乏师资无法开课,王素英不顾教学工作超量、承担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的压力,毅然接下这一任务。她不辞辛苦奔波于兄弟院校,学习,请教,查阅有关资料,教案几经修改,讲出了自己的特色,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该课也得到同行的高度评价。
对科学执著追求
做最优秀的人民教师是王素英多年追求的目标,为达到这一目标,她要求自己必须在研究领域做出突出成绩。为此,她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1998 年以来,她完成了四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有些曾被国家基金委专家组认定为国际先进水平,并分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她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研究论文 6 篇,在 LJSB 生效发现根瘤菌新种 Rhizobium tianshanesis 一个。她的科研成果为我国西部沙漠化土壤的生物恢复储备了优良的种质资源。
在这些成果中,王素英保尝了成功的酸甜苦辣。由于教学工作任务重,节假日、星期天和寒暑假成为她科研的最好时机。她一年的工作时间能干出两年的工作任务来。平日在工作岗位上,她经常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吃饭。 10 岁的女儿放学回家习惯于喊爸爸开门。碰上爱人出差,她晚上把孩子带到实验室,常常是实验结束时,孩子已在办公桌上睡着了。作为母亲,她有愧于孩子,她不能做到像其他母亲那样照顾、培养孩子;作为女儿,她又深深感到愧对父母。在难忘的 2000 年,她正在为研究我国西藏高原根瘤菌资源而倾注全部心血时,家中传来噩耗,父亲因胰腺癌而弥留人世,母亲因伤心也卧床不起,而此时需要去西藏采样的时机不容错过,事业心与孝心交织在一起,使她彻夜不眠,最终她毅然奔赴了青藏高原。在赴藏的日子里,由于缺氧造成了剧烈的高原反应,她无法进食和入睡。再加上强紫外线的照射,皮肤裂了,疼痛难忍,每天她行走几十里,每行一步,都要付出比平时多几倍的汗水,早晨天一亮就出发,日落时九点钟返回。回来后还要做标本分离,一夜只睡 4-5 个小时,她咬住牙,认真做好每一个环节。她的精神深深感动了藏胞,同时为新一代知识分子、为人民教师增添了光彩。
对教师职业忠诚
王素英认为,重教首先体现在严谨治学的态度上。她从事教学工作十几年,即使是很熟悉的课程,也要提前整理教案,虚心向老教师请教。给学生答疑,她从来一丝不苟,没有把握的从来不随便解答,都要认真查找理论依据。她的精神深深影响着学生。当学生多次实验不成功失去信心时,她鼓励学生,并教育学生应具备科研人员的基本素质和执著的精神,在她的感召下,学生充满信心的实验,终于得到了满意的结果。
多年来,王素英脚踏实地,将自己的全部心血倾注在教育事业上,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