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概述
国际贸易学是以研究国际贸易的产生、发展和贸易利益为内容的学科,主要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的国际商品流通的一般规律、国际贸易理论与学说、各国对外贸易政策与措施等。主要从理论、政策和制度等方面研 究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学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广泛研究世界主要国家贸易的发展变化、经验与教训、手段与方法、机制与政策,深入结合我国实际,总结国内外贸易关系发展和变化的一般规律,为制定我国国家、部门和行业贸易发展战略与政策,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
国际贸易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在我国已经被广泛重视。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新的经济秩序、贸易格局、跨国公司组织机构与世界市场体系都在发生着变化,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在逐步建立与完善,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国际贸易学所研究的内容更加广泛,任务更加艰巨。因此,学习和研究国际贸易学既关系到当前贸易结构的调整优化,又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是不断改革和加快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同时,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走经济一体化道路,对国际贸易学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必将推动国际贸易学的长足发展。
二、培养目标
本学科专业培养“三个面向”,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和科学精神的高层次人才。
要求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树立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思想,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掌握国际贸易学及相关学科领域的理论知识,了解本学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和不断发展的潜力;熟练掌握一门外语;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在该学科领域中的应用;在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贸易实践、国际贸易政策与运行机制、国际贸易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关系的政策研究和方法分析方面具有一定专长。毕业后,可以胜任高校的教学研究工作,政府部门、行政机构和科研单位的中高层管理、跨国公司业务主管、国际贸易政策的研究工作等。
三、本学科的研究方向
1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2 、国际商务交流与投资合作
3 、国际市场分析与纺织品对外贸易
4 、贸易壁垒与预警研究
四、培养方式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采取理论学习、科学研究和实际相结合的方式,既要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和最新的专业知识,又要培养其在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内容上,
既加强外语、数学、计算机等基础课程的学习,也加强前沿理论的学习,既加强跨学科专业的学习,也加强时事政策的学习。
在教学方法上,加强实践环节教学,注重案例教学,强调学用结合。
在培养过程中,注重与其他院校、科研单位、政府部门以及企业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研究课题突出特色,并向相关领域和交叉学科延伸。
研究生培养的具体方式采取导师负责、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五、学习年限和时间安排
本学科攻读硕士学位的学制为 2.5 年,包括课程学习、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课程学习时间为一年。在课程学习的同时,有计划地让学生参加一些专业学术活动和导师的科研工作,为学位论文的写作进行必要的前期准备工作。此外,还安排一定的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践。
学生在入学后的第五学期末,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后毕业离校。
六、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在新生入学后 2 周内制定。导师应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新生具体情况,按照培养方案中的有关规定,填写《课程计划及执行情况表》一式四份,经学生所在(专业)学院主管院长审批、签字盖章后,交研究生部、学生所在学院各一份,导师、学生各自备一份。
七、课程设置的学分要求
1 、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各科成绩经百分制考试(或考核)成绩 ≥ 60 分为合格。学分计算原则为:一般按每个学期的总周数为 20 周下达教学计划,包括(课内)教学标准周数 18 周和一周机动、一周考试,每周内一学时持续一学期为一学分,通过考试成绩合格者方可取得相应的学分。除外语课、马列主义理论课、数学等课程按国家教育部统一规定的学分计算外,其他专业学位课和专业非学位课一般不超过 2 学分。
2 、硕士研究生课程分为学位课、非学位课及必修环节三类,统考硕士研究生总学分要求不低于 30 学分,不高于 34 学分。在职申请硕士学位人员由于不要求必修环节的 4 个学分,所以总学分要求不少于 26 学分,不高于 30 学分。
学分分布和要求:
学位课 ≥ 21 学分,必修的公共学位课( 8 学分);必修的专业学位课( 10 学分);选修的学位课程 ≥3 学分。
必修环节 4 学分(统考硕士生必修)。
非学位课 5-9 学分,非学位课程可在本专业和其他专业已开出的学位课和非学位课中任选(跨专业跨学院选课,须以开课学院开出此课为前提)。
九、补修课程
凡在本门学科上欠缺本科层次专业基础的硕士研究生,一般应在导师指导下补修有关课程。补修课程不计入研究生阶段的总学分。成绩单由学生所在学院留存。
十、学位论文工作
学位论文工作的目的是要通过文献阅读、选题、实践调研、课题研究、论文撰写和论文答辩等环节,使研究生在科学研究方面受到较全面、系统的基本训练,培养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培养创造精神和严谨治学、实事求是的学风。学位论文应在导师的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
学位论文选题应尽可能的与导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有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论文选题之前应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在全面的了解选题的有关内容的基础上,提出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并举行学位论文选题报告会对选题报告进行审定。
硕士学位论文应作者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并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硕士学位论文工作要认真按计划进行,用于学位论文的工作量应不少于一学年,期间应做一次课题研究阶段性报告。
硕士生就读期间应至少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1 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