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专业由著名文艺评论家冯健男教授牵头创建,于
1985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6年被河北省教育厅批准为省重点学科。自创建以来,经过几代学人的不懈努力,该学科已经形成了学术梯队合理、研究方向齐全、学术水平较高的良好格局。该学科现有教师和研究人员13人,包括教授2人,副教授5人,讲师6人,其中7人具有博士学位,分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等学府,年龄主要分布于35~55岁之间,学缘与年龄结构都较为合理。近5年来主持或参与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10余项,其中国家级社科课题5项。在《文学评论》、《哲学研究》、《文艺研究》、《外国文学评论》、《文艺争鸣》、《当代作家评论》、《小说评论》、《人民文学》等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译著10余种。邢建昌教授关于中国美学与文艺学转型的研究、姜文振教授关于当代文化与文学批评的研究受到了国内同行的关注。
学科目前设有基础文艺理论、当代文化与文学批评两个研究方向,形成了稳定、鲜明的研究特色。
1.基础文艺理论 本方向现有教授1人,副教授3人,讲师3人,学术带头人为邢建昌教授。本方向的研究特色是:在学科布局上,以基础文艺理论研究为依托,以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学为指导,以中西文论研究为双翼,以应用文艺批评、文化研究以及媒体研究为延伸,形成了理论与实践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自冯健男教授牵头创建文艺学专业以来,经由冯健男、杨景祥、田文信、曹桂方等教授的共同努力,形成了注重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传统,出版有《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恩格斯美学著作选讲》和《〈讲话〉照耀下的延安文艺》等多部学术专著。在此基础上,本方向努力开拓视野,进一步关注基础文艺理论的当代发展,并取得了丰硕成果。邢建昌教授坚持理论研究与批评实践相结合,密切追踪学科发展趋势,综合运用哲学、文化诗学等理论视野,就文学理论学科定位、现代性问题、全球化语境中中西诗学与文化对话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近年来承担、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省部级课题多项,出版《世纪之交中国美学的转型》、《文艺美学研究》、《文艺美学的现代性建构》(与姜文振合作)等多部专著。在《文艺理论与批评》、《文艺理论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多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获“河北省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青年专家”称号,并入选河北省委宣传部“五十人工程”。刘三平副教授密切关注美学史上的种种论争,并从文化哲学的视野给予理性审视,对中国美学史、文学史中的诸多元问题有独到的研究。孙秀昌副教授的研究方向为存在主义美学、先秦美学思想史,在《哲学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河北省社科基金课题1项。其对雅斯贝斯生存美学思想的研究在学界引起一定的反响。
2.当代文化与文学批评 本方向现有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3人,学术带头人为姜文振教授。本方向的研究特色为:坚持多维开放的观照视野与文化诗学的研究立场,关注文学与文化的内在关联,力求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贯通“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强调清醒的全球意识、明确的问题意识、有恰当主体定位的对话意识,努力避免远离中国文化、文学自身问题的不切实际的理论搬弄。本方向前辈学者冯健男教授致力于对当代中国文学的马克思主义批评,在国内产生重大影响。姜文振教授继承并发扬前辈的优良传统,致力于当代中国社会文化与文学转型研究,旨在强化理论阐释现实的力量,培养观照文化与文学现实的理论眼光和批评实践能力,引导审美文化与文学健康发展的批评理论构建。近年来参与国家级社科基金项目2项,出版《中国文学理论现代性问题研究》、《文艺美学的现代性建构》等专著,在《文艺理论与批评》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李华秀副教授在《文艺报》、《当代文坛》等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对当代写作的“人本化”转向有独到见解。王洁副教授致力于全球化语境中文化的多元化与西方跨国传媒传播策略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展示出了较好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