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掌握土壤、土壤圈、土壤肥力、土壤生产力等概念;
了解土壤的特点及其物质组成,理解土壤肥力的生态相对性;
明确土壤在农林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了解土壤科学的发展简史。
地质学基础
1、掌握地质作用、岩石、矿物、原生矿物、次生矿物、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条痕、解理、断口等概念;
2、掌握常见矿物及岩石的识别特征,明确其风化特点;
3、了解常见地质作用(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土壤的形成过程
掌握风化作用、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水解作用、土壤母质、定积母质、运积母质、黄土、土壤发生层、土壤剖面、土体构型等概念;
掌握风化作用的类型、风化产物的地球化学类型和母质类型;
明确土壤形成的实质,了解成土因素的含义及其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自然土壤和耕作土壤剖面构型及形态特征比较;
掌握土壤剖面调查方法,明确主要调查内容。
土壤有机质和土壤生物
掌握土壤有机质、土壤腐殖质、矿质化过程、腐殖化过程、腐殖化系数、 C/N、土壤有机质矿化率、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HA/FA等概念;
了解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组成和类型;
理解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包括矿质化过程和腐殖质化过程,明确腐殖质的组分及特点;
明确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环境保护所产生的影响以及调控土壤有机质的途径;
了解土壤生物的类型,掌握土壤细菌的生理类群。
第五章 土壤的物理性质
掌握土壤粒级、土壤质地、土壤机械组成、物理性砂粒(物理性粘粒)、土壤孔性、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团粒结构、土壤结构性、土壤耕性、土壤宜耕期、土壤物理机械性等概念;
掌握土壤粒级的矿物组成和理化特性、土壤质地和肥力的关系以及不良土壤质地改良的基本措施;
掌握土壤孔隙类型,明确孔性的影响因素,了解其调节途径;
明确土壤结构的类型,了解土壤结构形成的机制,比较不同结构体与肥力的关系;
了解土壤的物理机械性和耕性及其影响因素。
第六章 土壤水分、空气和热量
1、掌握土水势、土壤水吸力、毛管水、田间持水量、凋萎系数、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土壤通气性、土壤呼吸、土壤热容量、土壤导热率等概念;
2、熟悉土壤水分的类型及对植物的有效性,土壤有效含水范围及影响因素;
3、明确水分含量表示方法,了解水分含量测定方法;
4、了解土壤空气的组成特点掌握其运动的方式;
5、了解土壤的热性质以及它们在土壤中的变化和相互关系。
第七章 土壤的化学性质
1、掌握土壤胶体、粘土矿物、离子吸附、阳离子交换作用、CEC、盐基饱和度、同晶置换、潜性酸度、活性酸度、总碱度、碱化度、土壤Eh、土壤缓冲性等概念;
2、了解土壤胶体带电的原因,明确土壤胶体类型、特性及其肥力上的表现;
3、掌握阳离子交换过程的特点、影响因素,明确离子交换在土壤肥力上的意义;
4、了解交换性阳离子有效度的概念以及影响交换性阳离子有效度的因素;
5、明确土壤具有缓冲性能的原因;
6、明确土壤酸度的强度指标和数量指标,土壤碱性指标,土壤酸碱性的改良;
7、了解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状况对林木、养分有效性及有毒物质积累的影响。
第八章 土壤养分与营养诊断
1、掌握土壤养分、速效养分、迟效养分(难效养分)、土壤磷固定、土壤钾固定、土壤和植物营养诊断等概念;
2、了解土壤养分的来源和消耗;
3、掌握土壤中氮、磷、钾的形态、有效性及其循环;
4、明确微量元素的植物吸收形态、土壤中形态、有效性及影响因素;
5、了解土壤和植物营养诊断的原理及其方法与技术。
第九章 土壤分类与分布
1、掌握诊断层、诊断特性、水平地带性、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土壤地域性、山地、丘陵、粘化过程、钙化过程等概念;
2、了解世界和我国土壤分类的概况,掌握我国现行土壤分类的体系和原则;
3、明确我国土壤分布的规律及其成因;
4、了解河北省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分布状况。
第十章 土壤退化与土壤质量
1、掌握土壤质量、土壤退化的概念;
2、了解土壤退化的类型。
说明:主要参考书
1、《土壤学》 孙向阳主编 2005年 中国林业出版社;
2、有关中国土壤分类和分布的相关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