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大学——硕士点介绍:中国古代文学
人文学院
050105中国古代文学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师10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5人。6人具有博士学位。硕士生导师5人。现已形成一支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合理,研究方向集中、特色突出的学术梯队。
近年来,本学科致力于学科发展建设。目前有“先秦汉魏六朝文学”、“唐宋文学”、“元明清文学”研究三个特色鲜明、成果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自2002年以来,本学科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近20多项,获得地市级以上教学科研奖励20余项,出版著作20多部,在海内外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本专业现招收先秦汉魏六朝文学、唐宋文学和元明清文学三个方向的研究生。研究方向的学术特色主要体现在文史哲结合、重视文献考据、重视多学科的交叉比较研究、重视宏观把握长时段文学现象和规律。在三国及《三国演义》研究、《红楼梦》研究、诗话词话研究、南戏研究、话本小说和文言小说研究、《诗经》研究、辞赋研究、小说评点研究等领域都取得较大的成绩,在学术界有较大影响。
教师简介:
张靖龙,男,一九五六年七月生,浙江奉化人。一九七八年二月进杭州大学中文系读书,一九八二年一月毕业,到温州师范学院(后与原温州大学合并)中文系工作至今。现任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温州大学图书馆馆长、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兼职教授、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CSSCI)指导委员会委员。曾被评为浙江省高等院校优秀青年教师(1991)、温州市首轮优秀青年专业人才(1992)、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996)、教育部科研管理(人文社科)先进个人(2001)。熟悉本学科的前沿动态,努力尝试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已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参编著作2部。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收录、转载,专著《赤壁之战研究》被海外高校列为参考书目。
学术研究概况
一、主要学术论文
1、《乱世情怀:纵横风尚与三国志通俗演义》,《文学评论》,1999年第6期
2、《元代妇女再嫁问题初探》,《社会学研究》,1993年第1期
3、《谢灵运佚诗考辨》,《文学遗产》,1989年第2期
4、《赤壁战役时间考论》,《学术月刊》,2004年第2期
5、《逐鹿时期的纵横情结:论陈宫》,《明清小说研究》,1998年第2期
6、《纵横岁月与三国志通俗演义》,《明清小说研究》,1999年第1期
7、《烈士驰骛与东吴西进》,《明清小说研究》,2000年第1期
8、《赤壁之战气象问题刍议》,《明清小说研究》,2002年第2期
9、《曹操“哭奉孝”初探》,《明清小说研究》,2003年第4期
10、《皎然生卒年考》,《唐代文学研究》,广西师大出版社,1990年10月
11、《试论袁枚的仕途进退观》,《浙江学刊》,1993年第4期
12、《明清的闽南移民与温州模式》,《明史论丛》[二],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
13、《海洋文化与温州模式》(教育部“九五”社科重大项目结题成果),《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温州模式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
14、《景德传灯录中的唐五代佚诗考》,《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第1期
15、《金钱崇拜与金瓶梅词话》,《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第4期
16、《延寿及其佚诗:唐五代佚诗辑考续》,《温州师专学报》,1986年第3期
二、学术著作
1、《赤壁之战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6月
2、《文史丛稿》,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
三、主要研究项目
1、《乱世尚纵横:<三国志通俗演义>研究》,教育部2001年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主持
2、《赤壁之战研究》,浙江省2004年社科规划一般项目,主持
3、《温州模式研究》,教育部“九五”社科重大项目[1999年],文化块负责人
四、主要科研获奖
1、《赤壁之战研究》,浙江省人民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6年,独立;浙江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2005年,独立
2、《温州模式研究》,浙江省人民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4年,主要成员
3、《乱世情怀:纵横风尚与三国志通俗演义》,浙江省教育厅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0年,独立
4、《元代妇女再嫁婚俗初探》,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优秀奖,1997年,独立
5、《元代妇女再嫁婚俗初探》,“《社会学研究》创刊十周年”青年优秀论文三等奖,1996年,独立
张一平,男,1956年10月生于山西省大同市。曾插队当过三年知青,后返城当了十二年工人。1992年获西南师范大学古代文学专业硕士学位。1995年河北大学古籍所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古诗话与六朝隋唐宋诗文。出版专著11部。(其中独立出版专著6部、教材1部、译著1部。另与他人合作出版著作3部。)曾在《文学遗产》、《文艺研究》、《文史》、《文献》、《教育史研究》及高校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近40篇。有两篇学报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复印。代表专著为:《中国古代诗话风格论》、《趋向自我——中唐文学四大家创作心态研究》。专著《双烈记评注》(《六十种曲评注》之一),获第十三届国家图书奖。
饶道庆,男,1967年出生于浙江苍南,1990年7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温州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西游记文化研究会理事,浙江省文学学会常务理事。
主要研究方向、特色、影响
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和戏曲影视文化研究,尤其致力于《红楼梦》等古典小说及其戏曲、影视改编和传播研究,研究方向主要为《红楼梦》研究,中国古代小说传播研究,古典名著影视研究、戏曲研究等。有关《红楼梦》研究的成果在学术界有一定的影响。
主要科研成果
论文:
1.《逃避和不可逃避的——海明威小说创作综论》,《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992(2);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1992(8)
2.《意义的重建:从过去到未来——<堂吉诃德>新论》,《外国文学评论》,1992(4);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1992(12)
3.《化灰化烟随风散——论贾宝玉的死亡意识》,《红楼梦学刊》,1995(1)
4.《天堂与地狱之间——论纪德和他的“宗教•道德”三部曲》,《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995(1);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1995(6)
5.《略论<三国演义>的叙事模式与中国文化思维的关系》,《明清小说研究》,1998(1);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8(7)
6.《贾宝玉:一个结构的解构因子》,《红楼梦学刊》,1999(1)
7.《一脉相承:金庸小说与<红楼梦>(上)》,《红楼梦学刊》,2000(1);
8.《贾宝玉与霍尔顿形象比较论》,《红楼梦学刊》,2001(4);1/2
9.《<红楼梦>脂评中的画论术语探源》,《红楼梦学刊》,2002(4)
10.《情与礼的变奏——元代爱情杂剧中“墙”意象的文化透视》,《戏曲研究》,第60辑(2002年第4辑);1/2
11.《颊上三毛(毫):明清小说评点中的画论术语一探》,《明清小说研究》,2003(1)
12.《<红楼梦>的“怨弃”情绪与“被弃”原型》,《文艺研究》,2003(2);《新华文摘》2003(7)“报刊文章篇目辑览”收录
13.《重估<红楼梦>“泛爱”思想的价值——兼论250年“红学”史上的“泛爱”研究》,《红楼梦学刊》,2004(1)
14.《存在之思——<红楼梦>与<生活在别处>的比较》,《外国文学研究》,2004(3)
15.《<源氏物语>和<红楼梦>比较研究综述与思考》,《红楼梦学刊》,2004(3)
16.《<源氏物语>和<红楼梦>的“好色”比较论》,《文艺研究》,2004(6)
17.《“好色即淫”说与“好色而不淫”论》,《社会科学战线》,2004(6)
18.《论白居易诗对<红楼梦>的影响》,《明清小说研究》,2004(4)
19.《<红楼梦>中的“弃女”群像与“性政治”状况》,《红楼梦学刊》,2006(4)
20.《<羊角哀舍命全交>本事考辨》,《文学遗产》ISSN0257-5914,2006(5):143-145.
21.《刘向<列士传>佚文辑校增补》,《文献》ISSN1004-3241,2007(1):39-43.
22.《“绛珠”之意蕴及其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红楼梦学刊》,2007(4)
23.《论<红楼梦>电影中的戏曲因素》,《红楼梦学刊》,2007(6)
24.《文化工作的人文关怀——读孙家正<追求与梦想>》,《中国文化报》,2008-02-27(03)“理论评论”版
25.《<红楼梦>电视戏曲叙录》,《红楼梦学刊》,2008(3)
26.《<红楼梦>影视改编中的阻碍与流失》,《红楼梦学刊》,2009(3)
27.《<红楼梦>影视改编与传播研究述评》,《红楼梦学刊》,2010(1)
28.《京剧“红楼戏”叙录》,《红楼梦学刊》,2010(2);1/2
29.《百年一觉红楼梦——红楼影视漫谈》,《人民政协报》,2010年9月20日第11版(讲坛)
30.《杜宝<大业杂记>佚文辑补》,《古籍整理研究学刊》ISSN1009-1017,2010(6):19-22.1/2
著作:
1.《<红楼梦>的超前意识与现代阐释》,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6月
2.《<红楼梦>的超前意识与现代阐释(增订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10月
3.《话说红楼梦中人》,崇文书局,2006年11月;参加撰写:16 《贾府的奴仆:焦大、赖嬷嬷、林之孝夫妇等(附十二女伶)》(301-316页),20 《贾宝玉的同性知己:秦钟、蒋玉菡、柳湘莲(附北静王)》(350-358页),计28000字。
课题:
1.主持《红楼梦的复调艺术》(M95H16),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000-2004年
2.主持《中西小说比较研究》,温州市“551人才工程”资助项目,2000-2005年。
3.主持《20世纪中国文学与<红楼梦>》(2002Z04),温州师范学院基金项目立项重点项目,2002-2005年。
4.主持《<红楼梦与外国文学比较研究史>(20051308),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2005-2007年
5.参与《温州文化图志》(横向课题),2010-2011年,第二
6.主持《现代温州(温籍)艺术家研究》(Wyk10067),温州文化研究工程第五批社科规划课题,2010-2012年
7.参与《<红楼梦>的浙江渊源及其在浙江的传播》(10CGZW03YB),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010-2012年,第二
8.主持《图像时代古典文学的视觉再现》(10BA009),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2010-2012年
奖项:
1.1994年10月,论文《意义的重建:从过去到未来——<堂吉诃德>新论》获温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2.1994年12月,论文《意义的重建:从过去到未来——<堂吉诃德>新论》获浙江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
3.1999年2月,论文《化灰化烟随风散——论贾宝玉的死亡意识》获温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4.2000年3月,论文《贾宝玉——一个结构的解构因子》获温州师范学院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5.2002年5月,《<红楼梦>的超前意识与现代阐释》获温州师范学院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2年9月,《<红楼梦>的超前意识与现代阐释》获浙江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
6.2005年7月,《<红楼梦>的比较研究》获浙江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
7.2005年12月,《<红楼梦>的超前意识与现代阐释》获温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重要学术活动:
1.1996年9月13-16日,在辽宁辽阳参加“辽阳首届曹雪芹文化艺术节”和期间举行的“’96辽阳全国红楼梦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他为女性说了什么》。
2.1997年11月2-6日,在陕西汉中参加“中国第十一届《三国演义》学术研讨会”,作题为《略论三国演义的叙事模式与中国文化思维的关系》的大会发言。
3.998年10月18-20日,在天津参加“首届全国中青年红楼梦学术研讨会”,作题为《贾宝玉:一个结构的解构因子》的发言。
4.1999年11月8日至12日,在浙江金华参加“第二届全国中青年红楼梦学术研讨会”,作题为《红楼梦的“新伦理”价值关怀》的大会发言。
5.2001年8月12-15日,在天津-北戴河参加“新世纪海峡两岸红楼梦学术研讨会”,作题为《贾宝玉与霍尔顿形象比较论》的大会发言。
6.2003年10月11日至13日,在北京参加“纪念曹雪芹逝世240周年大会暨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重估<红楼梦>“泛爱”思想的价值——兼论250年“红学”史上的“泛爱”研究》。
7.2004年10月10-12日,在江苏扬州参加“国际《红楼梦》学术研讨会”,期间召开中国红楼梦学会理事换届选举大会,被选为中国红楼梦学会理事。
8.2005年6月3-5日,在河南郑州参加“‘百年红学’的回顾与反思——全国中青年学者《红楼梦》学术研讨会”,作题为“从比较文学的学科角度看红学研究”发言。
9.2006年8月6-8日,在大同参加由中国红楼梦学会、中共大同市委、大同市人民政府、大同煤矿集团公司、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共同主办,中共大同市委办公厅、大同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市委宣传部、大同市红楼梦学会、大同煤矿集团公司党委宣传部共同承办的“2006中国大同国际红楼梦学术研讨会”,作题为《红楼梦中的“弃女”群像与“性政治”状况》的发言。
10.2007年6月27-29日,参加天津南开大学主办的“中国古代小说史学术研讨会”,在分组讨论会上作题为“《红楼梦》影视改编”的发言。
11.2007年10月19-21日,参加由中国红楼梦学会、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和黄冈师范学院共同主办的“第四届全国中青年学者《红楼梦》学术研讨会”(湖北黄冈),作题为《红楼梦戏曲电影、电视述论》的发言。
12.2008年10月17-19日,参加由西游记文化研究会、浙江师范大学主办的“西游记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成立大会暨《西游记》传播研讨会,在大会作“《西游记》的影视改编与传播”的主题发言。
13.2009年7月11-13日,参加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与中国红楼梦学会共同举办的“国际红楼梦学术研讨会”(山东蓬莱),作题为“《红楼梦》与《白痴》比较论”的发言。
14.2009年8月21-22日,参加浙江师范大学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所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第四届中国古代小说国际研讨会”,在分组讨论会上作题为“《金瓶梅》的影视改编”的发言。
15..2010年8月2日至6日,在北京参加“纪念中国红楼梦学会成立三十周年暨全国《红楼梦》学术研讨会”,被选为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
16.2010年10月15-18日,在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参加由江苏省淮安市人民政府、西游记文化研究会、南京大学、扬州大学和江苏省明清小说研究会主办“《西游记》国际文化论坛”,作题为《西游记:一次感伤的旅行》的主题报告。
主讲课程:
本科生课程
《中国古代文学》、《明清小说研究》、《红楼梦研究》、《中国古典诗词赏析》、《比较文学》、《中西叙事文学比较》、《外国文学》等。
硕士研究生课程
《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专题》、《红楼梦研究》、《中国古代小说传播研究》、《中国古代典籍选读》等。
陈克秀,男。曾任山西省阳高县文化馆馆员、雁北地区文化局创作室创作员、大同市艺术研究所副所长。1987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进修研究生课程,1988考入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师从黄翔鹏,1992年获硕士学位。曾受聘为国家艺术科研项目“中国乐律学史课题组”成员、《中国音乐学》编辑部主任。现为温州大学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兼)。
代表论著
曾在《中国音乐学》等核心刊物上发表文章30余篇,主要有:《从浙江<抢亲山歌>看原始婚俗之孑遗》、《雁北鼓吹艺人的“黑话”》、《雁北笙管乐的调查与研究》、《辽地笙管盛唐遗音》、《百年奋斗世纪开篇》、《新世纪中国音乐的发展道路》、《关于唐、宋音乐东传的若干考索》、《唐俗乐调与随月用律》《唐俗乐调的应律乐器》等。收集、记录“阳高正一教”音乐六套。出版专著:《二人台》、《中国锣鼓》(合著)。
主要科研项目
主持湖北省艺术科研全国招标课题《工尺谱申论》、江苏文艺出版社全国招标课题《国乐概论》。现主持温州大学音乐学院“浙南区域音乐文化数据库”项目。
主要获奖情况
先后获文化部“艺术科研纪念奖”、山西省文化厅“艺术科研先进工作者奖”,中国广播学会、中国电视音乐学会“MTV大赛”金、银、铜奖,山西省委宣传部“五个一工程”等奖项。
罗筱玉,女,1971年出生,湖南邵阳人。2001年于湘潭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2005年于复旦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2010年底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工作,从事的项目《<资治通鉴>与唐五代别史杂纂》已获得第49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二等资助。现为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在《古籍整理与研究学刊》、《古籍研究》、《社会科学家》、《齐鲁学刊》、《文史知识》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十数篇,参加由傅璇琮先生等主编的《五代史书汇编》中《五代春秋》、《五代春秋志疑》两书的点校,于杭州出版社2004年5月出版。专著《宋元讲史话本研究》于2010年5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独立主持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与温州市文化工程课题各一项,主持校级重点教改课题一项。
自2005年以来,已讲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史》、《大学语文》等多门本科课程,《唐诗研究》、《宋词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专题》等研究生课程,在不断的自我学习与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感觉已有相当进步,尤其是通过教改课题的完成,对大学人文教育的认识较以往更为深刻。
陈心浩,2010年6月从河北大学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现为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任中国红楼梦学会会员、浙江水浒学会常务理事、浙东文化研究所兼职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典小说及文学批评史。曾在《社会科学战线》、《红楼梦学刊》、《河北学刊》、《晋阳学刊》、《甘肃社会科学》、《名作欣赏》等中文核心期刊发表文章近二十篇,获教育部课题一项、温州文化课题一项。曾多次参加全国三国演义学术研讨会和全国红楼梦学术研讨会,参加浙江水浒学术研讨会并主持发言。主要担任中国古代文学史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等本科教学,开设中国古典小说评点和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生课程。曾获优秀班主任的荣誉称号。
金凡平,女,1963年1月出生于温州市。1983年毕业于杭州大学(现为浙江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现为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著有《红楼梦回评本》(后四十回回评)、《南有“西厢”北有“拜月”》、《论语评注》、《古文观止评注》(魏晋南北朝和明清散文)、《<子夜>简论》、《<家>简论》。论文涉及《红楼梦》评论,或“戏曲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或屈原楚辞赏析。
综观所作,杂而不专,兴之所至者多,专意研究者少。
周小兵,2002年于南京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史研究,研究方向为元明清文学史、中国古代小说史,对世说学、文言小说形制、世家文化、古典诗学与中国叙事学的结合等问题有一定程度的关注。
先后在《红楼梦学刊》、《明清小说研究》、《中国学研究论集》(日本)、《古籍整理研究学刊》、《中国韵文学刊》、《湘潭大学学报》、《新疆大学学报》、《广东社会科学》、《理论与创作》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诗经>宗教现象原论》一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全文复印。
完成校重点课题、省教育厅规划项目各一项。
2007年7月参加“明代文学2007年年会”(福建师范大学主办•武夷山),提交论文《魔幻“空山”:<西游记>自然描写的哲思与诗化》,收入陈庆元主编《明代文学论集•2007》,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 2009年版。
2009年11月参加“南戏国际学术研讨会暨钱南扬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会”(南京大学、东京大学合办•南京),提交论文《高明<琵琶记>创作缘起的关联性问题》,在小组讨论主持人大会致辞时受到表彰。
主讲的专业课程主要有《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小说史》,受到学生好评。
入选温州市“新世纪551人才工程”。曾获评校级优秀教师(2004年)、优秀兼职辅导员(2004年)、优秀研究生辅导员(2007年)、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2008年)等荣誉称号。
洪之渊,2000年于浙江大学获硕士学位。现为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自工作以来一直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教学和研究,专业研究方向为先秦两汉文学。
主要科研成果:先后在《文学遗产》、《社会科学战线》、《文史知识》及本校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代表篇目有:《<郑风•缁衣>新说》,《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1期;《<诗经>中的两种服饰考略》,《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第2期;《俳优与<庄子>的文章风格》,《文学遗产》2006年第1期。
参与国家社科项目《图像时代古典文学的视觉再现》、教育部重点课题《文学中的女性与高校女生人格塑型研究》、横向课题《温州文化图志》等。
获得温州市第十二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主讲课程:《中国古代文学》,《楚辞研究》、《两汉文学研究》。
2009年被评为校“教坛新秀”。
陈伟娜,女,1981年生,浙江乐清人。2003年本科毕业于温州师范学院;2006年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师从胡大雷先生;200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师从林家骊先生。现为温州大学人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
科研成果
《试论任昉骈文用典》,《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7期。
《论<红楼梦>戏剧对小说<红楼梦>的重写》,《红楼梦学刊》,2010年第1辑。
《任昉文章“文体本疏”与破体辨析》,《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南朝文笔大家任昉》,《滨州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因王士禛语试论任昉诗歌》,《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梁武帝萧衍的佛学思想及宗教实行》,《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重论汤显祖<牡丹亭>之音律及“汤沈之争”的曲学背景》,《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署第一作者。
主讲课程
《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典诗词赏析》、《周易文化讲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