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态物理学科为省重点学科、校重中之重学科。
凝聚态物理学是研究由大量微观粒子组成的凝聚态物质的微观结构、粒子间的相互作用、运动规律及其物质性质与应用的科学,跨越物理学与材料学两大学科,并与化学、生物学、微电子学、光电子学等学科交叉。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凝聚态物理学已成为物理学中最重要、最丰富和最活跃的分支学科,前沿研究热点层出不穷,新兴交叉分支学科不断出现,包含了人们所公认的重大科学难题和潜在的重大突破。在凝聚态物理领域建立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以及获得的研究成果对物理学其它领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当代高新科学技术领域中起着关键性作用,为发展新材料、新器件和新工艺提供了科学基础。
国内科研院所和高校一直紧跟国际发展趋势,在凝聚态物理的各个研究领域取得一批重要研究成果,在国际上产生重要影响,为我国的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以及高校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2003年,科技部批准筹建第一批五个国家实验室,其中之一便是以中科院物理所为依托筹建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目标是创建国际一流凝聚态物理研究基地。教育部新一轮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建设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10所高校的凝聚态物理学科成为全国重点学科,是理科中重点学科最多的学科。我省浙江大学的凝聚态物理学科近几年上升很快,并取得一批重要研究成果,成为我国凝聚态物理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但是我省凝聚态物理学科的整体实力和水平仍然不够,是需要重点建设的学科之一。
我校凝聚态物理的研究始于1994年的相变与临界现象研究,通过教师访学进修和引进国内外人才,逐步向其它方向拓展,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软物质和生物大分子结构、颗粒物质统计物理、复杂网络结构与功能、低维结构与器件物理、量子结构计算与量子信息等主要研究方向,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结果。其中聚合物构象的理论研究、蛋白质折叠与力学性质和DNA的序列特性的研究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国际上也有一定的知名度,得到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1项国家攀登计划项目的资助,在J. Chem. Phys.、Polymer等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SCI收录论文100余篇,多次被同行引用,具有非常好的研究基础,其研究成果2006年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颗粒物质聚集生长现象、临界现象与统计可解模型,以及非平衡态中的能量输运等的研究,得到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3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并得到浙江省“151人才工程”和温州市“551人才工程”的支持,在Phys. Rev. Lett.、Phys. Rev. E等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SCI收录论文40余篇,研究工作得到了国际和国内同行专家的肯定和重视,分形上相变与临界现象研究成果2002年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聚集生长过程动力学方面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低维结构和器件物理的研究立足于低维结构材料的晶体学、磁学、表面物理、固态发光物理、极端条件下物理等领域,结合材料、电子器件物理以及器件工艺等诸多学科,对电子量子行为实现人工操纵寻找突破口,在以往的工作中发展了相关的生长理论,深入研究了有关低维材料生长的表面物理,并对低维材料进行光学性质的分析测试,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自2000年以来已在Nature、 Phys.Rev. B等国际著名刊物发表SCI论文20余篇。该方向研究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5岁,有博士四名,归国博士后一名,在低维材料的制备以及介观物理器件的实现方面有着很大的潜力。在生物单分子物理方向,首先用半经典理论研究了单个离子与表面的相互作用过程,在Phys. Rev. A, J. Phys. B. Euro. Phys. J.D 等国际著名刊物发表了10多篇论文,在国内外引起较大反响。正在研制用于单分子操纵的磁镊装置。量子信息及其物理实现方向,在量子纠缠和量子非局域性、量子纠缠与量子相变、连续变量量子计算与量子通信等方面开展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在Phys. Rev.A,Phys. Lett.A, J. Opt. B等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SCI收录论文30余篇,得到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1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获得了1项浙江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本学科整体实力和水平在浙江省内同类学科中名列前茅,而且很有发展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