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医学科学院——中国科学院院士—毛江森
毛江森,病毒学家,1934年1月出生于浙江江山市。
1956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1957年入中国医学科学院病毒系从事研究工作,先后在协和医科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进修过生物化学和物理化学,1978年调至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工作。1983-1984年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访问学者)从事研究工作。曾任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副院长、院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先后荣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浙江省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毛江森同志从事病毒学研究工作50年,早期主要从事病毒用细胞培养的研究,与他人合作建立了可用于肠道病毒、麻疹病毒和甲肝病毒等研究的人胚肾传代细胞(MERN株)。在脊髓灰质炎活疫苗的研发中,负责活疫苗免疫反应和肠道内增殖的研究。1960年建立了乙型脑炎病毒——鸡胚细胞干扰素的产生和鉴定系统,研究了高滴度干扰产生的条件,开拓了中国干扰素的研究工作。尔后,进行了对麻疹疫苗、抗流感药物金刚脘胺及乙型脑炎病毒的研究。发现重水能明显增加病毒的热稳定性,并阐明其机理,建立了在生物大分子中测定氘合量的简便方法。1964年著文论述过遗传信息逆转录问题,是国际上认识到信息有可能逆转录的少数科学家之一。1978年开始从事甲肝病毒(HAV)及疫苗的研制。分离出HAV,发现短尾猴对HAV易感,成功地对HAV进行了减毒,使其适应于二倍体细胞,由此培育出减毒活疫苗减毒株(H2株),并研制出甲肝活疫苗,1992年卫生部批准批量生产和大规模使用,为控制当时在中国业已严重的甲肝流行做出了贡献。2003年初SARS流行期间,在病原未确定之前,提出SARS很可能是新的病毒病,病原有可能来自野生动物,要特别防范SARS病毒由实验室泄漏传播,提出Sars的生态性预防与控制的理念。
毛江森同志工作严谨并做出了典范。上世纪60年度初,一美籍华裔学者报导:他用提取的mRNA诱导了多种生物大分子合成。毛江森同志用实验结果揭露了该项工作的虚假性,为科学界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