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湖北师范学院自命题考试科目大纲
(科目名称:文学理论与美学理论基础 科目代码:611)
一、考试目标
文学理论与美学科目考试内容主要是在认识与理解文学理论与美学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与美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起文学与美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法的基础上,对所提供的作品进行文学与美学的分析。本科目考试以童庆炳主编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文学理论教程》(修订二版)以及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作为基本内容,文学理论部分包括文学本质论、文学活动论、文学创造论、文学作品论和文学批评与接受论等几大板块,重点部分如创造论、作品论和接受论,同时涉及到相关的西方古典文论、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和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些重要思想、流派以及关键词。美学部分包括古希腊罗马时期到文艺复兴、十七世纪和启蒙运动、十八世纪到二十世纪初四大部分的美学重要思想、流派以及关键词。考试以教材中出现的核心概念、基本理念为内容主干,但也强调这些基础文学理论知识与当前文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相结合,与具体的作家作品的分析与批评相结合。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文学基本知识,约20分; 文学基础理论,约70分;美学基础理论,约30分,运用文学理论与美学理论分析文学作品,约3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基本概念题: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简 答 题:5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论 述 题:1小题,2题中任选1题,每题 40分。
理论运用题:2题中任选1题, 30分。
(五)主要参考书目
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朱光潜著: 《西方美学史》(上、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三、考试范围
文学与美学基本原理
一、考试目标
1、系统掌握文学与美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体系。
2、理解文学的本质、规律;文学创作与批评的基本方法。
3、能运用文学的基本理论和现代文学理念和方法分析、评论文学现象。
二、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 文学基础理论
(一)关于文学理论的性质与形态
1、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的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2、说明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及其划分的依据。
(二)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1、说明构成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的文学活动、文学反映、
艺术生产、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艺术交往等理论。
2、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应注意的几个方面的问题。
(三)文学作为活动
1、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文学活动在生活活动中所处的位置。
2、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各自的理论依据及其片面性。
3、文学起源于“劳动说”的理由。
4、辩证说明文学发展的诸种原因。
(四)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1、理解文学概念的文化、审美两种含义以及现在通行的文学含义。
2、理解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别。
3、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4、结合作品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五)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
1、简述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
2、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学的意义。
3、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相互关系。
(六)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1、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与科学、宗教的本质区别,说明文学创造是一种更加自由、更富于个性的创造的理由。
2、文学话语作为一种“言语”与日常言语、科学言语区别,说明文学言语是一种创造性语言。
3、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创造的客体的特点。说明只有经过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才是文学创造的现实客体。
4、说明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特点。理解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
(七)文学创造过程
1、理解文学材料所具有的主体性特征。
2、理解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
3、理解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与基本方法。
4、理解即兴出现的前提与条件。
(八)文学创造原则
1、理解“真、善、美”及其统一是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
2、说明在文学创造中“真、善、美”与“艺术真实”、“情感评价”、“形式创造”的关系。
3、诠释艺术真实的基本特征。
4、论述艺术概括的价值与意义。
5、阐述情感评价的高尚品格及功利取向与文学尚“善”的审美价值追求之关系;诠释情感评价的诚挚情态及艺术呈示之含义以及阐释人文关怀是“善”的终极价值体现。
6、阐明“内容形式化”与“形式内容化”的审美创造内涵。
7、理解“有意味的形式”的概念。
(九)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
1、认识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文学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文学的关系。
2、说明象征型文学与现实型、理想型文学的区别。
3、认识现代主义文学类型特征。
4、从诗歌基本特征看其抒情表现的艺术特长。
5、比较散文与报告文学的真实性。
6、比较小说与剧本在反映生活方面的异同。
(十)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1、理解文本三层次的基本内容。
2、举例说明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
3、理解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以及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
4、举例说明文学意境的特征及分类。
5、理解“审美意象”与一般意象的区别,说明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及分类。
(十一)叙事性作品
1、理解叙事的涵义与特征。
2、说明情节与事件的关系。
3、理解叙事作品的行动序列,叙事节奏与时间的关系,说明叙述角度的变换对于阅读的意义以及叙事作品中叙述者声音的特点。
(十二)抒情性作品
1、文学的抒情与叙事的主要区别。
2、说明抒情话语突出语言的表现功能的基本方式。
3、举例说明对“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理解。
(十三)文学风格
1、理解“文如其人”与“风格如人”两个观点的联系与区别。
2、说明风格与创作个性的关系。
3、说明风格的基本内涵,理解“风格是文体的最高范畴的体现”的观点。
4、说明文学风格的基本特征。理解风格的审美价值。
5、理解文学风格与地域文化、时代文化、民族文化、流派文化等的关系。
(十四)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
1、文学消费与文学生产的关系。文学传播方式对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的影响。文化市场对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的意义。
2、理解文学消费是一般的商品消费,又是特殊的精神产品的消费。
3、理解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区别与联系。
4、理解文学接受是审美体验、审美认识、价值诠释、审美交流活动。
(十五)文学接受过程
1、影响读者的阅读期待视野形成的因素。
2、理解接受心境与接受效果之间的关系。
3、说明隐含的读者形成的原因。
4、试述文学接受需要填空、对话与兴味的原因。
5、文学接受活动中产生异变的原因。理解文学接受过程中的误解以及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之间的关系。
(十六)文学批评
1、理解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性质。
2、理解美学的观点与历史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总原则和方法论。
3、说明思想标准与艺术标准的具体内涵与两者间的关系。
4、辨识传统的批评模式与现代批评模式的区别。
5、结合社会历史语境,分析文化批评出现的必然性与合理性。
第二部分 美学基础理论与西方美学史
(一)美学的研究对象及基本理论问题
1、美的本质
2、形象思维
3、典型
4、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
(二)古希腊罗马时期到文艺复兴:
1、希腊文化概况与美学思想的萌芽
2、柏拉图亚理斯多德
3、罗马时代文化概况与美学思想
4、贺拉斯
5、朗吉弩斯
6、文艺复兴时代文化概况与美学思想
7、薄伽丘
8、达芬奇
(三)十七世纪和启蒙运动、
1、法国古典主义
2、笛卡尔
3、布瓦罗
4、英国经验主义
5、培根
6、法国启蒙运动
7、伏尔泰
8、卢骚
9、狄德罗
10、德国启蒙运动
11、鲍姆嘉通
12、莱辛
13、意大利历史哲学流派
14、维柯
(四)十八世纪到二十世纪初
1、德国古典主义
2、康德
3、歌德
4、席勒
5、黑格尔
6、俄国革命民主主义和现实主义时期的美学
7、别林斯基
8、车尔尼雪夫斯基
9、立普斯
10、克罗齐